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8香港书展已经落幕,但相关话题还未止歇

党元悦
2018-07-27 17:3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已经于7月24日落幕,但相关的话题还未止歇。

2018香港书展现场

笔者曾两次进入今年香港书展的现场,两次的入场人流都将香港会展中心外的天桥挤得水泄不通。今年书展共分三个展区,会展中心一楼的大厅是主展区,进入大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和中华书局三家大型出版商,这三家出版商在香港拥有47家分店,由中联办控制,可以说是香港书业的龙头。往展区内部走,几家大学出版社的展位也格外显眼。牛津出版社的书籍以包装精美别致著称,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则出版了众多在中国研究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书籍。今年的书展,港中大出版社也创新形式,在自家摊位上组织了数场小型研讨会,请新书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成效显著。

2018香港书展现场

和往届书展一样,今年的书展,人们依然无法忽略众多拖着行李箱扫货的香港市民。适逢暑假,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购买教辅资料和童书作品。今年的书展也邀请了不同作家进行讲座,北岛和芒克聊了聊“往事与《今天》”,余秀华谈了谈“爱情和写小诗都让人发愁”。龙应台则借此机会推广自己的新书《天长地久》,她的讲座,成了书展人流量最多的一场活动,除了会场2000名听众外,还有未能进场的1000名读者,隔着大屏幕收看了直播。

2018年书展最大的争议,在于香港淫亵物品审裁处在抽检中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新作《刺杀骑士团长》评为二级不雅物品,这意味着,这部作品将无法在书展公开发售。有香港文化界人士批评,淫审处的决定会“令香港蒙羞”。

但实际上,本届书展从筹备开始,就已深受各界非议。今年香港书展的主题是“爱情文学”,着重介绍十位作家,包括张爱玲、徐速、亦舒、林燕妮、依达、深雪、林咏琛、郑梓灵、天航及Middle。这一名单出炉后,旋即引起网络讨论。有网友质疑,名单中为何没有张小娴、李碧华等名家,反而选入了郑梓灵、天航和Middle这样只在香港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写手。而更大的质疑在于,名单中的作家,不少都作品众多,仅仅以“爱情文学”作划分,是否太过武断?对于这些争议,主办单位香港贸易发展局选择不做回应。直到书展中期,才有消息传来,书展策划方拟定推介作家名单时,曾向张小娴和李碧华发出邀请,但均遭婉拒。

而书展的宣传海报,更是引发集体吐槽,堪称“公关灾难”。海报以粉红色做底,用手写字体誊写出不同时代爱情小说的书名。诗人宋子江说,这张海报“连基本的审美底线都没有了”。

书展海报  图片来自香港书展官网

实际上,无论是作家名单还是海报的争议,无一不反映出香港书展的尴尬处境。香港书展声名在外,曾经是亚洲其他地区策展者取经的地方。文化学者邓小桦回忆,2007年的前后几年,都能见到台北书展派人观摩学习,之后台北书展的布置,有明显向香港借鉴的痕迹。而2016年之前的几年,香港书展设立“年度作家”,2011年到2015年,西西、也斯、陈冠中、董启章、李欧梵先后获选。这些拥有稳定读者群的严肃作家,带响了书展的人气,也吸引了周边华语地区,尤其是大陆的读者慕名而来。

这样的盛景或多或少掩盖了香港书展的深层次问题,当外界的观察者将香港书展当作一项推介严肃文学的盛事而津津乐道时,对于香港的普罗大众来讲,书展仍然只是一年一度扫货的“散货场”。书展上卖得最好的书,依然是流行文学作品、旅行攻略和中小学教辅。

2018香港书展现场

于是,当2016年香港书展取消了“年度作家”制度,转而推广“年度主题”时,这些问题一股脑都被摆上了台面。2016年的“武侠文学”,2017年的“旅游文学”,再到今年的“爱情文学”,这些流行文学的类别和早前严肃文学作家的鲜明对比,引发了文化界和出版界的口诛笔伐。有大学教授批评,书展的这些主题,已经和时代脱节。

如果香港书展的定位继续模糊不清,会否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展览?香港书展,究竟是“散货场”还是文学的盛事,是要呼应最广大受众的期待还是回应时代最迫切的问题?这些都是留给书展后来人的待解之问。但在百物腾贵的香港,有这样的舞台推广阅读,给读者接触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机会,让读者买到相对平价的书籍,本身已是善莫大焉。

香港书展新书推介

《十八小时环游世界》

李雅言/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以游学为主题带读者探索世界,启发读者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思维品质,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华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

江绍祺/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以“性公民权”的视角,用九十个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与伦敦的生命故事,分析当代华人社会与全球文化下,华人男同志在身份、欲望与性别气质方面的社会学著作。

《匡超人》

骆以军/著 麦田出版

台湾作家骆以军最新作品,在知天命的年岁,用一部纯文学的作品,反思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思考生命,描绘时代的哀愁。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