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哈萨克冬牧场: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电影创作

2023-05-09 14: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3年4月20日晚,新青年电影夜航船学术放映第二次活动在蒙民伟楼105室举行。本次活动是通识核心课“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的教学实践,由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朱靖江老师担任主讲教师,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老师担任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观看并讨论了朱靖江导演的一部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冬牧场》。

哈萨克冬牧场: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电影创作

供稿:刘瀛蔚

图片:张慧瑜、刘瀛蔚

4月20日晚,新青年电影夜航船学术放映第二次活动在蒙民伟楼105室举行。本次活动是北京大学通识核心课“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的教学实践,由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朱靖江老师担任主讲教师,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慧瑜老师担任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观看并讨论了朱靖江导演的一部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冬牧场》。

人类学是一个注重具象视角的学科,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去思考某些族群的悲欢离合与终极命运的一个学科。朱靖江导演以人类学方法切入,界定了民族志纪录片、影视人类学的纪录片的规范,比如长时间的体验调查,与被拍摄对象生活在一起,和当地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与被拍摄者共同完成拍摄的过程。

在放映前,朱靖江导演介绍了在选择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喀夏伽尔乡阿合牙孜沟冬牧场作为田野点时的考虑:这一方面是受到了文学家张承志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考虑,希望寻找一个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哈萨克文化系统的地方,并且那里的人们本身能够作为文化的象征代表。此外,导演还提到了后期剪辑的一些思路,例如其采用了一支名为馕的哈萨克乐队的歌曲。这部影片摄制于2006年,在2020年成片,其既让同学们感受到十多年前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也流露出人类学的关怀。

朱靖江导演讲解

一起观看影片

在那段长时间的田野调查中,拍摄内容呈现出一个位于山谷里的小社区的互助关系。那里只有三户人家,其生产生活延续了前现代方式,没有电,不依靠电力,而是依靠传统的人力、畜力,收皮毛的商人们还遵循着原始买卖形式。那里有基于性别差异的分工,例如女性们保留着做肥皂的手工艺,像某种神秘的巫术环节,男人们在一起进行体力劳动,时而放牲口,时而聚集起来开会。尽管没有电力和发达的交通,其仍然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影片截图

放映结束后,朱靖江导演与同学们围绕影片展开了深入讨论。

他首先提到民族志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是一个去感受、去交流、去了解,最终能够建构出一个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不在意内容的好看,而是要重视通过这样的作品能看到什么,这样的作品是能够被多次讨论、多次思考的,也可以被用以做历时性的比较文本。对于导演来说,这是一份属于他回忆的痕迹,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建立自己与社会观察的联结,遇见那些独立的生命个体和看见经过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事情,弥足珍贵。

导演与同学们的讨论

然后,朱靖江导演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同学提出她关注到影片中导演以发声提问的方式与画中人交流,想问这样一种介入式的对话是否是特意保留的。朱靖江导演借助人类学中的“反身性”概念回应道,在以前的拍摄中,存在一种“假装拍摄者不存在”的拍摄模式。但后来人类学对此有很大的反思,这个反思在于思考拍摄者的出现对当地产生的某种干扰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影片中这种干扰的体现即是拍摄者以某种方式出现,要让观看者认识到其在场。还有同学结合自身的经历,想问在田野调查时,该如何跟当地人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联系。对此,朱靖江导演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第一是个体化的交流相对更容易开展,他建议大家尽可能发展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第二是重视时间的长度,与当地建立更好的联结并非一朝一夕;第三是能够有共同劳动的可能性,不能只去问,更应该参与到活动中,在过程中切身地感受他们口中的传统技艺另外,如果有一个当地的信息源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紧接着,有同学表示在此之前看过文学版本的《冬牧场》,她认为其中的相似之处在于影片流露出哈萨克族可能是最后的荒野的主人的意味,她也发现而今变化的现象是牧民们冬天一般不在牧场,而是去村落里过冬,等到春季左右,再去往草场,该同学好奇他们是否就此告别那样的生活方式,如同影片最后牧人们坐上车,走向现代化的领域。朱靖江导演结合自己对牧民们的了解提到,转场还是一直在存续的,现在也仍然可以看见不少拍摄游牧民族的影片和摄影作品,一方面是由于新疆的畜牧量很大,如果去购买青草成本很高,所以需要以某种方式让牲畜与自然草原有直接接触,另一方面是存在相应的多样变化的,随着城镇化发展,在城镇打工的人数比例越来越高,可能每个家庭派出两个代表,其他大部分成员都在春秋牧场。另一位同学问到牧民与牛羊之间的关系,导演认为,对于西部的一些游牧民族或传统意义上的畜牧业民族而言,畜牧本身代表了他们的一种对生活的价值衡量。这套传统的生计模式被视作一个重要的文化系统,正如影片中的房东看见羔羊出生时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一样。

除此之外,其他同学还围绕影片中的宗族关系、仪式、与外界文化的关联性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导演与同学们的讨论

最后,张慧瑜老师总结道,朱靖江导演从人类学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档案价值的记录,其一方面从社群视角切入去理解一群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赋予了他们的日常以文化意义。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在讨论一些话题时,人类学家作为一个桥梁或中介,通过影片让我们能够理解到一种更多元、更辩证的思考方式。例如导演带着人类学的自我意识,注重词语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他还以研究陶罐为例,当有人还在延续制陶,我们就应该去理解它为什么会存在于当下,这是对物的生命系统的探寻,即研究物不仅仅是研究物本身,而是要研究和这个物相关的所有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的关系。譬如:到底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人在使用?什么人在销售?那物到底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其实都是可以去去询问、去思考、去研究的。

本次活动以《冬牧场》这一影片为窗口,在朱靖江导演的分享中,引导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如何以影像方式来建构一个表述文本,并使大家从人类学的角度有了更多的思考。“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课程的第二次学术放映活动圆满结束,本课程在学期内还将举办其他学术观影活动,期待下次再会!

合影留念

原标题:《博雅沙龙|朱靖江:哈萨克冬牧场: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电影创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