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把作品写得生动?

2023-05-09 14: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选自《畅销书写作技巧》

德怀特·V.斯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让作品生动

如何把作品写得生动?使用那些能够被感性认识验证的元素来讲故事。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是人类经验的共同点,是人们相信的证据。

准确地描写它们,把它们置于行为和运动中,你就摸着门道了。

你的两个关键工具是名词和动词。

名词是给事物命名的词语:狗、船、铅笔、人、电话、草、椅子。

动词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吞咽、旋转、跳跃、窒息、撞击、跌倒、打鼾。

你想要的名词是形象化的名词:能够把图形和影像投射到读者的心中。名词越特别、具体、明确,画面就越生动。

犀牛这个词给读者的印象,比动物这个词更鲜明、更有意义。

但是动物这个词比生物这个词更鲜明、更有意义。

同理,试想 “平房”、“房屋”与 “建筑”,“小明星”、“女孩”与 “女性”,“柯尔特”、“转轮手枪”与 “火器”, “牛排”、 “肉”与 “食物”。

你写得越具体就越生动。“金·诺瓦克”比 “小明星”更鲜明,“嫩腰肉”和 “法式牛排”比 “牛排”更鲜明。

——前提是读者必须准确地知道 “法式牛排”的意思。如果他不知道,你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把事情搞得更复杂……我们当中一些喜欢使用生僻字词的人应该吸取教训。

你如何判断特定读者的理解程度?

抛开无数连篇累牍的心理测试和市场分析报告,一般来讲,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答案可以总结为两条原则:(1)猜测;(2)希望。

除此以外,谁知道呢?当然,你要努力去熟悉读者的模式、态度和局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会偏离目标。一本通俗侦探小说引用索尔斯坦·凡勃伦的名言,或者一部成人教育影片使用 “线索”这个词,都曾经令我产生违和感。所以我相信,如果我对这个问题无法给出确定无疑的答案,你们能够原谅我。

但是正如马克·吐温说的,接近准确的词和完全准确的词实际上有天壤之别——如同萤火虫和闪电之间的差别。所以一定要努力寻找完全准确的文字! 泛泛而言,你需要做的就是追求特别,避免一般化(“爬行动物” 产生的形象就不如 “响尾蛇”生动;追求明确,避免模糊 (“那些家伙”就不如 “在萨姆的台球厅外闲逛的三个穿帽衫的年轻人”有意义); 追求具体,避免抽象 (说某件东西是 “红色的”就不如说它 “跟本地消防车的颜色一样”清晰)。

显然,所有这些都是关于程度的问题。在许多例子里,各个类别相互重叠。不过,如果我们想要从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或许可以说,抽象是特别危险的,因为它把事物的特性同事物本身分离开来。

比如,爱是表示一种特性的名词。但是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特性只有在考虑到它的客观对象时才有存在的意义。当你说的是一个爱国者对他的祖国的感情时,爱有一种含义;一个年轻母亲对她的婴儿的反应,有另一种含义;一个修女跪在圣母玛利亚的圣像前祈祷,有另一种含义;一个害羞的高中生试图向心爱的女孩告白, 有另一种含义。如果你说的是酒吧里坐在你旁边的瘦长脸的妓女,又有一种含义。

所以每一次都要就事论事!也就是说,要使用特别的、明确的、具体的名词。 进一步观察表明:通常单数名词比复数名词更有力量。 “家畜”可以产生某种兽群生生不息的画面。但是要形成生动的印象,就要把你的焦点对准某只单独的动物,至少是它的某个部分——一头角上生苔的老牛大声地咆哮,一头公牛愤怒地用蹄子刨地,一头母牛翻着白眼惊恐地横冲直撞。

当然,原因在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当我们说 “兽群在咆哮”,或者 “暴民蜂拥向前”,甚至是 “两个女人喋喋不休”,我们实际上歪曲了真实的画面。这样的概括可以构成有效和有用的口头速记,但不能描绘出真正准确的肖像。

本文配图|Guillaume Lavrut

关于名词就说这么多,现在来看看动词。

你需要的动词是 “活动的”——表现事情正在发生的动词。其他的都要远远躲开!

特别是无论从哪种形式考察,直接描写静止状态的词都很无力。

为什么?因为它只描述存在——一种静止的状态。

在每个包含这样的表达方式的句子里,你的故事都停滞不前。什么也没有发生,状态维持不变,在读者等待故事继续发生的这段时间里, 他一定不耐烦地频频看表,疲惫地交换着双脚。 “她不高兴”可能是真实的,但是然后呢?她做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行为显示了这种不高兴,以及暗示她可能采取的补救行动吗?

“萨姆坐在椅子上”的陈述,比 “萨姆在椅子上坐下来”更枯燥乏味。让画面包含一点行动,冲击力会更强: “萨姆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或者 “萨姆在椅子上不安地扭动着身体”,或者 “萨姆从椅子上站起来”,或者 “萨姆猛地站起身,碰翻了椅子”。

再说一遍:你需要的是 “活动的”动词,说明事情正在发生的动词,从而帮助读者形成更鲜明的想象画面。

要写出一个生动、充满活力、层层推进的故事,就要尽你所能地删掉文章中所有的 “在”。“骑兵在冲锋”就不如 “骑兵冲锋陷阵”来得有力量。你还可以使用被动语态来表达,比如 “阵地遭到了骑兵的猛烈冲击”——好极了!

最糟糕的是使用过去完成时。你可以从 “已经”、“过去”这些词识别它,每次这类词在故事中都像一面标明危险的小红旗。因为它们描述的不仅是静止状态,而且是过去的静止状态: “那天他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我过去从来没有意识到我有多爱她。”

每个 “已经”、“过去”都让你的故事遭遇颠簸,因为它把读者从现在的行动中拉出来,扔到过去。或许这种颠簸只是暂时的,比如一个懒惰的作家在一小段文字中说: “约翰注视着她,过去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她是这个态度。现在她让他别无选择,只能强迫她作出决定。”

这里的颠簸和倒退很难察觉。但是如果 “已经”、“过去”这个词出现的次数很多,你的故事就会陷入令人痛苦的支离破碎和停滞状态。前进的脚步停止了,读者发现自己陷入历史的泥沼,裹足不前。

这是死亡之吻。没有人能够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充其量是自寻烦恼。读者需要的是现在的行动——影响未来的事件,塑造自己命运的人物。如果他没有找到前进的感觉,他会转向其他技巧更娴熟的故事。

但是有时候过去的历史在故事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吗?现在——拿出你的笔,删除那些 “已经”、“过去”!

至少,在常识的范围之内能删掉多少就删掉多少。当然,有些时候你也应该使用一些,例如作为过渡,帮助你进入或者退出上面说的闪回情景。

不过在其他情况下,简单地修改措辞就能解决问题。比如,在几个段落之前,我们提到约翰 “过去一直不明白”,等等。如果我们删掉恼人的过去完成时,把这个句子改成 “为什么她是这个态度?是时候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了”,读起来会更好。

一般说来,技巧在于把过去带到现在。为了这个目的,需要把回忆转化成行动,或者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如果女主人公以前曾经爱过男主人公,那就把这个事实变成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 “他紧紧抓住她的肩膀。‘你爱我吗?’ ‘你在无理取闹!’ ‘你爱过我,至少你说过你爱我。’”

或者可以说:“她的眼睛还是老样子,艾德想,她的眼睛,她的嘴唇。”“他思前想后,如果他试着吻她,就像很久以前河边那个夜晚一 样,她会如何反应。”

在这方面稍加练习,效果会很神奇。试试看!关于动词说完了。还有什么?

代词:用来指代名词的词——他、她、它、他们、我们,等等。

关于代词有什么可说的?看看你的先行词!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个代词指代的是正确的名词。

“这一次,女孩找简借一美元吃午饭。她叹了口气,把它递给她。” 谁给了谁什么东西?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一头雾水?关于代词说完了。

形容词是修饰名词的词……帮助你挖掘更确切的意思。当你形容一个人的脸是 “憔悴的、有棱有角的”,形容词把它跟圆脸、苦瓜脸或者其他脸孔区分开来。

同样,金发女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类别。当你形容一个女孩是 “衣着俗艳的”金发女郎,或者 “声音沙哑的”金发女郎,或者 “其貌不扬的”金发女郎,或者 “邋里邋遢的”金发女郎,就把这个范围缩小了。

一个厚脸皮、声音沙哑、其貌不扬、邋里邋遢的金发女郎,怎么样?没问题,只要你想得到,还可以加上更多!关于形容词说完了。

副词。它们修饰动词,描述一个动作完成的方式:愤怒地、不耐烦地、活生生地、沮丧地、快乐地、微笑地。有点令人厌倦,不是吗? 补救措施:在可能的情况下,用行动代替副词。 “她愤怒地转过身去”,还是 “她的表情僵住了,双拳紧握,指关节都发白了”? “他疲倦地坐下来”,还是 “他深深叹了一口气,跌坐在椅子上,头向后靠,闭上了眼睛”? 生动比简洁更重要,至少有时候是这样。关于副词就说这么多。

要身临其境地体验你的故事,读者必须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它。如果能够与他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建立起可感知的联系,他的感受会更清晰。也就是说,与他自己过去生活中的某个现象相似或相反,这里称之为比喻,包括暗喻和明喻。

当你把一个暴徒比作 “笨拙的大猩猩”,或者把一个舞者比作 “精灵”,或者把一辆坦克比作 “机械化的破城锤”,你就在使用比喻。你可以说,海滩上的波浪像棉花糖一样又白又厚,也可以说,棉花糖像夏日海滩上的波浪一样轻盈。有技巧地使用词语,这将是另一个帮助你为作品注入生命力的很好的工具。

原标题:《如何把作品写得生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