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锐评 | 陈安仪:《影武者》:最后的影子武士

2023-05-23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影武者》:最后的影子武士

陈安仪

【摘要】《影武者》讲述了日本战国时代,武田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并虚构了替身武士这一人物形象。影片中武田信玄所说的:“有主人,影子才有意义,主人死了,影子便该何去何从呢?”直接暗示了影武者的悲剧结局,导演也通过该结局叙述了一个时代的落幕。除此之外,电影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对武士文化进行了阐述与解读。

【关键词】黑泽明;战乱;家族兴衰;武士文化;人性;牺牲

《影武者》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上世纪七十年代,电视行业的快速兴起使日本的电影行业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冲击。1970年,“电影天皇”黑泽明的电影创作陷入了低谷期,一度萎靡不振。幸运的是,美国导演科波拉和乔治·卢卡斯的访日为黑泽明的导演事业带来了一丝转机,此时的导演科波拉才刚刚拍演完电影《现代启示录》、《教父》;乔治卢卡斯导演拍摄的影片《星战·新希望》、《星战·帝国反击》也是即将上映,在他们春风得意的时候,他们崇拜的大师却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此,两人决定携手帮助自己的"偶像"重拾往昔辉煌,为导演黑泽明筹款和拍摄新片并且担任新片监制。于是,黑泽明拍了他人生中的第三部彩色电影——《影武者》,成为了1980年日本十大卖座电影第一名,并且斩获了第33届戛纳电影节之金棕榈奖。

影武者人物塑造——“自我“与”本我“的斗争

故事内容以一个小人物的人生视角展开,叙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发展兴衰史,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感。故事的背景处于日本的战国时代,那时战乱不断,群雄割据,其中又以武田信玄、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三个家族的势力最大。但武田信玄精通《孙子兵法》,善于用兵,因此三人之中又属他实力最强,另外两人便合谋联手抵抗武田信玄。为了与敌人周旋,武田信玄选中了一位与自己外形极为相似的盗贼作为自己的替身。在一次出战过程中,武田信玄遭遇偷袭不幸殒命,临死前交代弟弟武田信廉和几位心腹大将,要精心培养替身并隐瞒自己的死讯至少三年。就这样,影武者从一个即将被处死的盗贼一跃成为了战国枭雄。三年之后,武田家族内部爆发权力斗争,影武者的替身身份被武田信玄的侍妾揭露出来,在影武者被赶走后,信玄之子武田胜赖不顾父亲遗训执意出战,最终,武田家族的辉煌付之一炬,影武者也选择与武田家族一起灭亡了。

而整部电影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影武者人物形象的转变。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指出,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不是自然地凭空构成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人格的变化是人的“自我”对“本我”的窥视与控制,是人与环境和社会关系相互沟通的结果。影武者的主人公,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与斗争后,才逐渐忘却自己的盗贼本性,接受自己成为武田信玄并活下去,他的变化过程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条暗线。封建社会的日本,等级制度森严,作为底层人士的盗贼对于武士的感情是复杂的,而他最初的抗拒也表达着对战国时期日本 “窃国者侯,窃钩者诛“混乱局面的愤懑。由于乱世时的底层人士,大多都在生存的边缘苟活,主人公也不能幸免。因此他作为盗贼的”本我“可以说是本性贪婪,也可以解释为是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影武者》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而他与“本我”的转折点源于一个梦境。黑泽明在处理这段变化时颇具浪漫主义色彩。表面来看,影武者似乎只是做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但是,这个梦真实地反映了影武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梦中,影武者看到信玄持刀向他走来,他惊恐地转身逃跑,如同初见一般;而当信玄消失时,他却想去寻找他,但在无尽的虚空遍寻不到,又陷入了无助与困惑。这种心理变化,不仅反映了影武者担心自己无法保守假扮武田信玄的秘密的恐惧,也揭示了影武者与主体密不可分的事实。总之,这个虚幻的梦是影武者复杂情绪的实体化,也象征着影武者与武田信玄之间深厚的羁绊关系。在“本我”与“自我”激烈的斗争中,“自我”逐渐占据了上风,影武者也开始主动接受自己成为了傀儡的事实。

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影武者最终继承了武田信玄的精神和期盼,破除了贪婪、自私等恶的一面,悲壮地牺牲在战乱中,献身于军旗之下,完成了对“超我”人格的表达。由此可见,对社会的适应似乎让每一个人原本无所不能的本我都得到了一次修正,成为了一个更加遵守道德规则的与更懂得克制约束的自我;父母通过管教来约束孩子的本我,上司通过绩效奖惩来约束职工的本我,在这种与个人外在利益要求及与自身社会关系之间的内部权力制衡中,本我的那一部分便开始转化为了自我,外在的规则也内化成为了个人内在运行的规则, 至于最终真正控制人格的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百分百的确切答案。

战乱时期的挽歌

“我看到京都了,再往前一步,就可以把我的旗子树立在京城。”这是武田信玄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而去世前的信玄,已筹划好了一切:隐瞒死讯的时间、培养替身、尸体埋葬地点等。但就算如此,武田家族还是渐渐地消逝在了世人眼中,一代枭雄、一个盛大的家族就此陨落。从信玄的人生中可以探寻出一个道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拥有多么波澜万丈的人生,都会被冲刷成一个微小的起伏,留下的只有那个时代曾经的辉煌印记。

而作为信玄精神的继承者影武者,他最终选择与武田家族共存亡的结局也十分感人。电影末尾的长筱之战,因武田信赖用兵鲁莽,导致武田家族从此没落。被家族赶走的影武者就躲在战场的远处注视着一切,这支曾经所向披靡的辉煌战队,如今如只能被躲在暗处的懦弱敌人逐步用火枪击溃。影武者的眼中,似是愤懑,似是哀伤,似是心急,但最令人心痛的还是那份无助。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影武者的尸体从河面上飘了过去,与之擦肩而过的,是武田家族的战期。这是一场东方古典式的烂漫殉死,影武者最终为武田信玄殉死,为他的灵魂殉死,也为武士道殉死。无论是武田信玄还是影武者,都落得一个悲惨收场。由此可见,使个人成为武士精神的狂热崇拜者,确实是能令人拥有勇于牺牲一切的巨大勇气;但是,在大环境造成的悲剧面前,这种崇拜可能给个人精神带来近乎毁灭一般的灾难,甚至有时这种灾难是带有社会性特征的。

《影武者》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从某个角度说,黑泽明将五年事业低谷的沮丧感融入了《影武者》中,他觉得自己似乎被时代的脚步遗忘,旧的传统似乎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规则。正如影片之中,武田军的长矛和织田军的火枪形成对比,为被火枪毙命的随侍连最后一刻都要紧握着长刀,这是否在暗示着一种光荣传统的消逝?武士的荣誉和武士世界的准则在现代化的武器面前不堪一击,当热兵器的时代开始来临,武士面临指着他的枪口,依然能够握紧刀剑,毅然赴死;可当最后一个武士也倒下时,又有谁能再拾起刀剑呢?

从视听语言与电影符号探索《影武者》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求创作者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设计类作品要求创作者精通绘画,舞蹈类作品要求创作者精通舞艺,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也不例外。有观点、有意义、有深度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如何将这些内容表现出来是创作者必须考虑的,即用视听手段去呈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

1.镜头

在影武者视察军队,暗探秘密监视的一场戏中,导演以探子视角拍摄影武者的检阅场面,既在镜头切换中表明了人物的窥视与被窥视关系,又点明了 “信玄”伟岸的形象。在跟摇镜头中,同样是俯视角度,导演在安排机位时却有意识地逐步降低了机位的高度,在以士兵为前景的横向运动中更好的突出了速度和力量感,从画面形象上直观的带给观众 “信玄 ” 的主将风度。另外,黑泽明选择将同机位同方向不同景别的镜头进行直接组接,这种镜头组接风格也出现在他的其他影片中,比如在影片《战国英豪》中,黑泽明通过同样的剪辑手段来强调人物的出场画面,让观众注意到重要信息。

《影武者》剧照(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影武者视察军队,暗探秘密监视的一场戏中,导演以探子视角拍摄影武者的检阅场面,既在镜头切换中表明了人物的窥视与被窥视关系,又点明了 “信玄”伟岸的形象。在跟摇镜头中,同样是俯视角度,导演在安排机位时却有意识地逐步降低了机位的高度,在以士兵为前景的横向运动中更好的突出了速度和力量感,从画面形象上直观的带给观众 “信玄 ” 的主将风度。另外,黑泽明选择将同机位同方向不同景别的镜头进行直接组接,这种镜头组接风格也出现在他的其他影片中,比如在影片《战国英豪》中,黑泽明通过同样的剪辑手段来强调人物的出场画面,让观众注意到重要信息。

强调人物的出场画面,让观众注意到重要信息。

而《影武者》中在描绘影子最后冲向敌军的画面时,使用了长镜头。这个镜头既有对环境的极度强化,也有溢出画面框架的主题影射,让观众感受到了在这一背景下主人公无法自主的悲惨命运。通过镜头帮助观众将人物所产生的情感和人物所处的环境结合起来,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刻的影子已经全身心地渴望追随自己代表的本体,将自己与本体的情绪和追求都融合在了一起,影武者最终还是成为了本体的一部分,成为了集体主义强权政治中的一部分,他痛恨武田家继承人的冲动无能,又不甘心武田家就此没落,他的冲刺代表的是武田家最后的反抗,他也成为了武田家没落的见证者和殉难品。

2.光影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美学和视觉艺术的珍品”。诚然,《影武者》虽是上世纪拍摄的,其对光影的运用却是出神入化。影片中有一幕画面是描绘了夜晚的战场,没有拍摄双方军队打斗的激烈场面,而是通过红黑的光影对比将画面制造出剪影的效果,将一个个士兵概念化,将天空描绘成血红色。绘画式的表现手法,给人典型的东方视觉冲击感,这种让人心神不安的绚烂色彩,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存在物,更是残暴血腥的战争的真实写照,既烘托出了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又暗指了战争的血腥残暴和无尽的死亡。

影片中还有一幕逆光拍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个撤军的场景。摄影师采用逆光的角度,拍摄了武田军队行进的场景。虽然军队气势恢宏,旗帜高树,但军队背后投射而来的阳光却显示出了一种无力与苍凉之感,画面的氛围与拍摄物形成了一种强烈对比,暗示着一种注定落败的宿命。本该象征着希望与温暖的金色,此刻却是在预示属于武田家的最后辉煌将会同这落日余晖一般,消亡殆尽。

3.电影符号

《影武者》中有两个标志性的符号,一个是水,一个是山。在这部电影里,水代表的,是一种羁绊。影武者在梦境中的水里拥有了自己的影子,这个画面带有一定的悬疑色彩: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影?而影武者被驱逐出武田家的时候,同样有水的陪伴,恰巧的是,影武者一开始也是在水中乞求成为影子的,水见证了影子的开始和终结。而最后影武者也是在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影武者与水中的战旗平行划过,导演仿佛在通过这样的画面告诉观众,当我们必须失去一些东西时,总是不愿意相信事实,而是想要找寻替代品,活在自我安慰中。就像武田信玄死后还渴望通过影子维持自己的宏图霸业,但梦终究会醒,影子也终究只是影子。

影片中武田家的旗帜无处不在,在影武者与“信玄”的角色磨合中,影武者多次接触到一个信息:信玄本人就像一座“山”。而“山”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是武田家的战旗,也可以是武田信玄本人,但事实上“山”已经死了,之所以一个小偷扮的影武者能瞒过众人将近三年,是因为“山”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念。尽管影武者替代信玄演了很多事,但归根到底,影武者的任务就是把已经倒下的“山”的形象维持下去,全力维护“山”的存在。所以“山“对于武田家来说,代表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一面旗,而是一种信念。就像影片的最后,德川家康说的:”山动了。“因为“山”动了,所以无论“风”再猛、“林”再盛、“火”再烈也无济于事。

黑泽明影片中的武士文化

在影片的结尾,盗梦人柯布如愿回到家中,为了确认这不再是梦,他又一次转起了妻子的图腾陀螺。当岳父呼喊孩子们的姓名时,他试探地探头而并未上前。这一次,孩子们回头了,他终于看到了孩子们的正脸,他再难抑制喜悦,冲向孩子们。镜头的最后给到了正在旋转的陀螺,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它依然在转动,从画面和声音处理上,它的旋转似乎已经不像之前在梦境中那样平稳,似乎即将倒下,而声音上也呈现出即将停止旋转的倾向,但诺兰并没有选择拍摄它最后真正停下来的时刻。他以留白的方式带给观众最后的余韵与思考:影片的最后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视觉、听觉上以及内容形式上的留白运用在影片结尾,以一种戛然而止的、留白式的结尾方式给予观众“填空”、思考的空间。怀有美好的期待的观众自然会倾向陀螺终将停止,柯布成功与孩子们团聚;自然也有观众会倾向影片从始至终都是柯布的梦境,认为妻子才真正回到了现实。选择相信这是现实,或者怀疑这依旧是梦境,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给观众留下的最后的谜题。

武士及武士文化在日本已经延续了近千年,漫长的文化积淀,为文学艺术的创作造就了丰富的素材。而“电影天皇“黑泽明更是对武士文化情有独钟,他经历过日本民族的鼎盛、辉煌,也体验过辉煌过后的惨淡,但是不论局势如何变换,他创作的武士形象总是多姿多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形象几乎涵盖了各种人生的类型:《影武者》中卑微却忠贞的替身武士、《姿三四郎》中年少无畏的姿三四郎、《蜘蛛巢城》被自己野心所毁的鹫津武时等等。

在这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武士形象中,我们可以探索日本武士文化的内核:正义感、责任感、自尊自强,以及面对死亡时的大无畏。这种精神,跃动于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传达出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除了类似《影武者》之类的古装片,黑泽明还在现代作品中塑造了具有武士精神的新型人物,流露出对高尚的武士精神矢志不渝的赞美。比如:《活下去》中,身患癌症只有半年寿命的科长,仍决心为人们尽可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泥醉天使》中的真田医生为了拯救他人,不惜与黑社会为敌。这些形象所展示的并不都是外在的强悍,而是一种敢于同死亡相抗衡的武士精神,这才是黑泽明电影的内核。

《影武者》开头,武田信玄被敌方用火枪刺杀,后又以武田家的覆灭、影武者的献身作结,象征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和武士阶层的没落。该结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黑泽明在拍摄该电影时的人生境遇,以及他本人对武士精神的特殊情怀。黑泽明有着对武士文化中,忠义精神和武士荣誉感的深刻认知,他创作的众多武士题材作品,都展现了他对武士精神中人道主义的推崇,和他对军国主义,这种异化的武士精神的批判。只是,随着江户幕府和平时代的来临,武士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个英雄辈出、热血沸腾的武士时代一去不复返,最终成为了被后人追慕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个人的存在只是沧海一粟;在大环境构成的悲剧面前,个人的力量也如尘埃一般微不足道。《影武者》中,武田家族企图用一个替身去力挽狂澜,其实结局早就注定是镜花水月。历史不是某一个人用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黄飞鸿驱不走铁蹄列强,叶问也赶不去东瀛倭寇,影武者只是影武者,他永远成为不了武田信玄,也挽救不了武田家的命运,当他最后拿着冷兵器时代的长矛冲锋时,渺小的他终究是湮没在了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

《影武者》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参考文献:

【1】陈一恪. (2018年7月1日). 《影子武士》背后的黑泽明与武士道. 检索来源: 豆瓣电影: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526716/

【2】曲雯;韩强. (2014). 以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电影 《影子武士》. 新闻传播, 296.

【3】上林. (2011). 影子武士:日本战国时代的挽歌. 国家人文历史, 82-85.

【4】汪献平. (2001). 黑泽明的电影世界. 电影评介, 24-25.

【5】王玲. (2008). 《黑泽明电影《七武士》中的日本文化》. 电影评介, 48-49.

【6】朱姚姚. (2010). 电影《影武者》之创作分析. 电影评介, 60-62.

(本文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与文化批评》2022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2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冯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锐评 | 陈安仪:《影武者》:最后的影子武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