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物语文学与物哀之美

2023-05-23 19: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开创物语文学先河的《竹取物语》

众所周知,日本文学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诞生了神话、传说、原始歌谣等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其后经由《古事记》《日本书纪》《日本灵异记》等历史和志怪作品传承下来,为其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表现手法。在歌谣领域,从原始歌谣过渡到了《万叶集》等初期歌谣和短歌;在神话和传说领域,则产生了虚构小说形式的《竹取物语》,从而开创了物语文学的先河,及至平安王朝时代由女官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更是达到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

服务于一条天皇的中宫璋子的这位女官曾表示:“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和魂而见用于世,便是强者。”紫式部口中的和魂自不必说,至于学问,则缘起于日本高僧空海大和尚由唐土带回的佛经所引发的抄写经文的活动,这位曾在西安青龙寺修行的大和尚为日本带去了以儒佛经典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这些先进文化首先进入皇室,然后渐次下沉至王公大臣等贵族、文人骚客直至庶民百姓。自不待言,身处皇室为中宫服务的紫式部当然是第一批受益者,她立足于本土原始神道的基础上,对来自唐土的先进文化加以吸收、消化和融合,参考白居易《长 恨歌》的诗文精神,创作出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贯穿于该作品字里行间的“哀”和“物哀”(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将之解释为真情流露)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更是滋润着大和民族,成为流淌于日本人精神底里的审美底蕴。

本居宣长61岁自画自赞像(现藏本居宣长纪念馆)

这里所说的物哀,日语的读音为物のあわれ,其中的“物”,为感知主体的审美对象,后面的“あわれ”,原本是感叹词,类似于古汉语中的“呜呼”“啊”之语感,后来多用以指称“和谐沉静的美感”,总括“物哀”全句,则是人们的情感主观在接触外部事物时,油然而生的幽深和静玄的审美感受。

日本研究大家叶渭渠先生把物哀的审美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

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于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说到物哀之美,需要提及与紫式部同朝为官、服务于一条天皇中宫定子的女官清少纳言所创作的随笔《枕草子》,这位女官对四季转换的敏感和轻快隽永的文笔,对无常世事的淡然和丝丝缕缕的哀婉,使得这部作品与《源氏物语》并称为王朝文学双璧,也使得后世的日本人借助其中纤细、哀婉的笔触,对王朝时期的物哀有了更好的理解和借鉴。

对以上这两部王朝文学双璧,尤其是《源氏物语》及其物哀,感悟最深、借鉴最多的日本作家,当属川端康成这位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了。

《源氏物语》和《枕草子》被称为平安时代文学双璧

将平安王朝文学视为“摇篮”的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府的一个医生家庭,不幸的是,身为医生的父亲连同母亲都罹患了当时难以医治的肺结核,在川端康成一岁和两岁时相继病逝,抛下川端康成姐弟俩。

川端康成上了小学后,其祖母和寄养在亲戚家的姐姐芳子又先后弃他而去,只得与耳背且失明的祖父相依为命。由于不断参加亲人和亲戚的葬礼,川端康成对于葬礼的流程非常熟悉,以至经常被当地办理丧事的人家请去主持丧礼并致悼词,小小年纪便成了故乡小有名气的“葬礼名人”。

川端康成

这种畸形的家境、困苦的生活和悲哀孤寂的生长经历,使得川端康成自小就没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也没能得到夭折的姐姐给予的关爱,甚至失去了祖母的疼爱。

失去了女性关爱的川端康成内心孤苦,性格越发内向,在学校里他开始通过国文学课和汉文学课于文学作品里寻找慰藉,尽管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古典文学的内容,却也被其优美的朗读韵律所吸引,更是对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淡淡哀愁产生共鸣。这一时期带有指向性的阅读感受,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取向,为川端康成日后的创作带来了巨大影响。

纵观川端康成在创作初期、中期和晚期写作的《伊豆的舞女》《雪国》和《睡美人》这几部代表作,细心的读者除了品味出川端康成的物哀这种传统审美情趣,还可以从中发现川端康成的另一个主要审美维度,那就是少女崇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