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名士丨科学巨匠孙云球的制镜人生

2023-05-26 10: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愁予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古人勤学尚读之名,不乏凿壁偷光、映月读书等故事,但此等故事的背后或许还藏有中国古代文人的隐疾,那便是长期灯下读书等不良习惯造成的视力问题,今人称之为近视,而伴随着年齿的增长,再清晰的双眸也会变得老眼昏花。近视老花等眼疾可非吾等当代人的专利,“昏目看花花似雾,近视摩书书欲穿”的痛苦也长期困扰着古人,尤其是当古人极欲登高远眺,眼前却如雾中看花一般,这番滋味不比如鲠在喉好受多少。

孙云球像

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苏州一带患有眼疾的文人们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福音,一位名为孙云球的人善制眼镜,“不用金鎞与刮翳”便可使“双瞳秋水神光鲜”。戴上孙云球牌眼镜,苏州爱游山玩水的文人终于又可以和小伙伴愉快的玩耍登高了。

/1/

明清鼎革之际,兵荒迁播,骚乱不休,一户孙姓人家正是于此时从福建迁回了故里苏州。孙姓人家的主人名为孙志儒,此行还有他的妻子董如兰和儿子孙云球。孙志儒原本在福建任职,为莆田令,稍有政声,传为“旷怀高致,诗酒自娱,翩翩若仙吏,不受民间一丝一粒,民亦爱之如慈父母焉”,但即便是这样,孙志儒一家人回到苏州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在返乡途中遭遇兵燹,资产损失大半,回到苏州后已是家徒四壁,孙志儒曾开馆授徒以营生计,但不久也抱病而终,留下了妻儿相依为命。

家境如此萧然,既无恒产,又无恒业,孙云球为了侍奉母亲,只能走上了商贾之道。在妥善的安葬了父亲之后,孙云球便带着母亲迁居虎丘,以卖药为生。在这之前,孙云球也尝试过走科举之途,其母董如兰“人多才学,在任时,闽中女子通文墨者,日以诗文往还,署中称师生焉”,孙云球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年仅十三便中秀才,但两次乡试不遇后便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他人多称赞为“遂澹于功名,意豁如也”,但想必也与家境贫穷不无干系。

孙云球抛弃科举考试,除了家境贫寒之外,或许还与自身的兴趣志向有关。同时代的张若曦说孙云球“尤精于测量、算指、几何之法”,故而可以推测出孙云球应当对数学极为感兴趣,在研究光学仪器之前,孙云球还曾制造过其他机械仪器,《吴县志》中说他“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日晷是一种据日影而测定时刻的仪器,虽早在孙云球之前已被人发明,但孙云球凭一己之力便制造出了如此精准的日晷,也足矣可见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从左到右依次是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

目前并无资料显示孙云球是从哪些渠道学得了测量几何之学,是从师于他人抑或是自学成才?彼时诸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已经来到了中国并且将部分西学书籍翻译到了中国,在苏州的市面上,业已有了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在传播,孙云球有可能便是在贩药的过程中接触到的这些书籍,自此开启了自己的科学人生。制造日晷只是孙云球科学之路的奠基,其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还是在制造光学仪器上。

/2/

孙云球短暂的一生是与包括眼镜在内的众多光学仪器紧紧相系的,他集前人和外来科学成果于一身,世人多说他制造出了七十二种光学仪器,但事实上却远不止七十二种,有些人甚至称呼孙云球为中国本土眼镜的发明者,可见孙云球实乃中国光学史上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但为了更好的理解孙云球在中国光学仪器制造史上的地位,也不得不对眼镜在中国的历史进行一番交待,以廓清事实。

眼镜在中国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出现的时间和起源时间两个方面。部分学者认为眼镜为中国本土产物,并且在宋代就已出现,名曰叆霴,这种观点较早,此后的学者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考辨,多认为能够矫正视力的眼镜应当是在元明时期时期才由西方传入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可以明确的是,眼镜在明代就伴随着国内商人的对外贸易传入了中国,眼镜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二,其一是途径路上丝绸之路,其二便是经由海上贸易,明初人士张宁在《方洲录》中有所记载:“老人目昏,不辨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者,又于孙景章参政所再见一具,试之复然。景章云:以良马易得于西域贾胡满剌,似闻其名为優逮。”这是眼镜经由路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力证之一。

明 佚名 《上元灯彩图》局部
混在人群的某个士大夫就佩戴着眼镜

明 仇英 《南都繁华图》局部
“兑换金珠”的招牌下坐着一位佩戴眼镜的老者

另一位明人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叆霴,俗名眼镜......出满剌国”,《舆地纪胜》《方舆纪胜》等书也说满剌国盛产叆霴。满剌国大约在今马六甲一带,是彼时和明朝商人有着紧密贸易往来的地区之一。文献中记载说眼镜产于满剌加国,应当属于误解,彼时的满剌加国是葡萄牙殖民地,眼镜很有可能是葡萄牙殖民者带至满剌加国的,明朝商人在满剌加国购得眼镜便以为眼镜产于满剌加国,事实上并非如此。总而言之,明代时期眼镜已经由多个渠道传入了中国,并且开始渐渐为久受近视老花等眼疾所折磨的文人群体所接受。

《方舆纪胜》关于满剌国盛产叆霴的记载

万历之后,明代海禁日驰,不少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眼镜也有时随着传教士进入了中国。眼镜在起初传入中国之时极为珍贵,但伴随着眼镜传入数量的增加和民间制镜的开始,眼镜开始逐渐走向大众。明代学者张萱(约1553-1636)在《疑耀》中记载说:“闽广之间有制眼镜者,老人目翳,以悬目中,则毫发立睹”,由此可见彼时的福建和广东乃是眼镜的主要产地。苏州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出现了眼镜制造业,代表人物即是孙云球。

张若曦对孙云球学习光学仪器制造知识的过程具有详细描述:

其术乃亲炙于武林日如诸生、桐溪天枢俞生、西泠逸上高生。私淑于钱塘天衢陈生,远袭诸泰西利玛窦、汤道未、钱复古诸先生者也。诸生慷慨尚义,卓荦超轶,工竹石山水,追踪夏昶,省会驰誉。镜法乃陈生所授,文玉寓武林,倾盖如故,即以秘奥相贻。嗣遇俞生,贫而好侠,与文玉萍逢一晤,语即意气相投,倾其所知以赠。

张若曦提到的人包括诸昇、高云和陈天瞿等人应当都善于制造光学仪器,比如《杭州府志》中就记载说高云“又制镜,隔数里望远人,眉目裳衣,纤态悉可数。复出一镜,与客俯视蛛丝,如斗柱。忽见叠雪如山,峰峦矗起,撤镜视之,盐黍许也。”可见高云制镜的技术是多么成熟高超。根据张若曦的记载,孙云球直接受益于高云等人,孙云球和高云等人倾盖如故,而高云等人对孙云球亦是倾囊相授,这就为孙云球制造光学仪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孙云球又得益于彼时已经传入中国的西方光学知识,张若曦说孙云球“远袭诸泰西利玛窦、汤道未、钱复古诸先生者也”并非空穴来风,诸昇对孙云球求学于他的经过有着详细论述:

壬子春,得利玛窦、汤道未造镜几何心法一书。来游武林,访余镜学。时余为笔墨酬应之烦,日不暇给。雨窗促膝,略一指示,孙生妙领神会,举一贯诸,曾无疑义。

诸昇明确指出孙云球乃是在受到利玛窦、汤若望所著书籍的启发后才问学于他的,诸昇口中所说的“造镜几何心法一书”应当是指利玛窦等人所著的《远镜说》,该说详细介绍了伽利略望远镜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孙云球在熟练掌握制镜技术之后,便著有《镜史》一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光学著作。有人曾对比过《镜史》和《远镜说》二种,结果发现《镜史》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追溯到《远镜说》,更何况孙云球自己在《镜史》中就有提到《远镜说》一书,这就更加证实了孙云球曾阅读过《远镜说》这一说法。

汤若望著《远镜说》目录

/3/

孙云球制造光学仪器的天资极高,在当时苏州一带无人能出其右,诸昇对他就推崇备至:“造镜家,余亦阅历数子,得其形似者十有六七,会其神理者十无二三,拈花微笑,惟孙生一人,即起利、汤而证之,恐不易吾言。”诸昇的夸赞并非是阿谀之词,张若曦也说孙云球“诸子之成模,参之几何求论之法,尽洗纰缪,极力揣摩,使无微疵可议,扩为七十二种,量人年岁、目力广隘,随目配镜,不爽毫发。”

在孙云球所著的《镜史》中,就详细记载了他所制造的各式光学仪器,《镜史》一书原本已不传,但幸运的是近年来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一本,这令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制镜技术之高超。值得一提的是,《镜史》的篇幅很短,仅仅不过一千余字,三十余页而已,书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各式镜子的功能,既未追溯镜在中国的历史,也不曾论及各式镜子的制造方式和原理。很可能这本小册子只是孙云球在售卖光学仪器时提供给客户的清单,也可能是孙云球的未完之作。接下来就《镜史》中比较特殊的光学仪器进行简单介绍,以供读者了解孙云球对于光学仪器制造的贡献。

上海图书馆藏孙云球《镜史》孤本书影

孙云球开列的目录中含有“二十四种昏眼镜”“二十四种近视镜”“二十四种童光镜”,前两类眼镜不难理解,昏眼镜即是如今的老花镜,近视镜和如今相同,唯有“童光镜”较为令人费解,孙云球的解释是“此镜利于少年,俾目光不随时而损,西士谓之存目镜。成童即用,十数年后去镜,目终不衰,至老仍如童子。”笔者理解为,“童光镜”或是用来矫正近视的?此留待专业人士解答。值得一提的是,所谓二十四种昏眼镜、近视镜,并不是种类不同,想必是二十四种度数的眼镜,张若曦说孙云球可以“量人年岁、目力广隘,随目配镜”,可能就是让人挨个尝试不同度数的眼镜。

此外,《镜史》目录中又列有远镜、火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夕阳镜、显微镜、万花镜等中类的光学仪器。远镜即是今望远镜,孙云球说远镜适用于“楼台高处用之,远视山川河海、树木村落,如在目前”,样式应当是单筒伸缩式的,因为孙云球论述远镜的用法时说“物形弥近,筒须伸长;物形弥远,筒须收短;逐分伸缩,象显即止”这十分符合单筒伸缩望远镜的特征。有一名为文康裔的人曾于康熙年间拜访孙云球,孙云球不仅出《镜史》还亲自带文康裔登上虎丘体验了一把望眼镜的神奇功效,这给文康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先生又出所辑 《镜史》相示,其远镜尤为奇幻,偕登虎丘巅,远观城中楼台塔院,若招致几席,了然在目;覩彼天平、邓尉、穹嶐诸峰,崚嶒苍翠,如列目前,体色毕现。神哉,技至此乎!

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清乾隆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造

根据康文裔的描述可知,孙云球所制望远镜的功效极佳,应当和现代望远镜相去不远。火镜看似玄乎,实质上就是用来生火的凸面镜,端容镜与铜镜相似,是给女孩子们“悬之扇头,系诸帕角,随时掠鬓,在处修容”的。焚香镜和摄光镜亦不神秘,简单而言,焚香镜就是将火镜运用到焚香当中:“香置镜下,随日东西,以架相逆,无火自爇”,摄像镜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小孔成像”原理,孙云球描述其用法为“素屏对镜,室外远近上下,动静大小物类,俱入屏中,细微体色,毕现如真。”和小孔成像的原理和现象几乎一致。

此外,万花镜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物品,但在彼时技艺就十分高超了,孙云球描述万花镜的效果为“此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物。如视美人,顷刻金钗屏列;视花朵忽来天女缤纷;远视山林台榭,俨然海市蜃楼,层叠参差,光华灿烂。蓬莱阁上,恐反无此变幻观也。”观其文字即有色彩缤纷、变化万端之感。

《镜史》与端容镜相配的插图

《镜史》中所列最令人费解的镜子应当是“夕阳镜”,孙云球说该镜是为“患赤火眼者”而发明的,只要戴上这种眼镜即可“凉气沁肤,目痛立止”“虽炎炎烈日,一如夕阳在山,犹酷暑热恼中一服清凉散也 ”,笔者思虑再三,未解其意,实在不知何种眼镜戴上会有如此效果?后来笔者在翻找文献后才得知,这“夕阳镜”即是今日的墨镜,是用茶晶或墨色的水晶制成的,这才恍然大悟,这墨镜不正有遮光避阳的功效嘛?

最后,诸多镜子中最令人误解的应当是“显微镜”了,不少的读者都会误解这里的“显微镜”应当和列文·虎克所发明的显微镜相同,但是仔细阅读孙云球的描述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镜用俯视,以极微细之物,置三足之中。视醯鸡头尾了然,视疥虫毛足毕现,蚊蟁宛如燕雀,蚁虱几类兔猿。博物者不特知所未知,信乎见所未见。”根据孙云球的描述,他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对象都是细小的蚊虫等物,而所观察到的效果而仅仅只不过是观察到了蚊虫身上的毛足而已,并没有观察到细胞等物。换言之,孙云球的显微镜只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放大镜”而已,和列文·虎克所发明的“显微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认真观察过《镜史》所叙述的内容后,笔者愈发感觉《镜史》一说或许只是孙云球提供给顾客的商品清单,不少的镜子描述中都带有某种推销意味,如在论述火镜是,孙云球说“此镜于日中取火,无煤自燃,用以代燧,且大似金钱,便于携带,舟车途次,尤所必需。”孙云球是否在熟练掌握光学仪器制造技术后转向了贩卖眼镜等物,史籍并无并无明确记载,但有史料提及孙云球小有名气后,“四方闻声景从不惜数百里,重价以相购”,渐渐的还出现了“虎丘孙家眼镜”的名声。清代以后是眼镜在中国逐渐普及,我们所熟知的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曾配载过眼镜,清叶梦珠在《阅世编》说眼镜:“顺治以后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叶梦珠和孙云球是同时代之人,不知叶梦珠所说得“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的现象是否和孙运球有着直接干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苏杭人之中,肯定有着孙云球的一席之地。

《苏州市景商业图册》中的眼镜店

虎丘孙家眼镜的出现,对于苏州藉文人而言是莫大的福音。孙云球的舅舅董德就患有严重德近视,他自述为“阅文缮写,在见寸以内”。康熙十七年 (1678年)董德参加乡试,借助于孙云球所制眼镜,他“顿使目光远一尺有余 ”。最终董德中举,孙云球可谓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彼时的文人对孙云球大多赞不绝口,蓴江吴奇生曾作《<镜史>赠言》诗一首,其中称赞道:

大造育物犹有憾,手补缺陷功何全。

自古越裳使重译,迷途何日归乡舶。

一朝为制指南车,万里山川无间隔。

神奇果得胜天工,道形而上将无同。

吴奇生将孙云球制造眼镜的功绩与发明指南车相比,弥补了自然造物的缺憾。可惜的是,孙云球的生卒年不详,但《虎阜志》说孙云球只有三十年余年的寿命,若不是天不假年,或许孙云球还能在中国的光学史留下更高的成就。

/ 结语 /

在以科举考试为正途的古代,孙云球却痴迷于自然科学知识,在短暂的人生里为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曾关注过孙云球,孙云球用一种不同于沈周、唐寅等人的方式,进入到了世人的视线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孙云球在中国光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少人视为中国本土眼镜的发明者,这种论调或为夸张攀附之言,依然有待商榷。

/ 参考文献 /

1、孙承晟:《明清之际西方光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孙云球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陆肇域、任兆麟:《虎阜志》,南京:古吴轩出版社,1995年

3、(清)钱思元辑、(清)孙珮辑、朱琴点校:《吴门补乘 苏州织造局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4、《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字本

5、戴念祖、张旭敏著:《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光学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李慎:《明清之际西洋镜在中国的传播》,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8年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江南名士丨科学巨匠孙云球的制镜人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