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柴元魁:魏州的设立及变迁

2018-08-08 17: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魏州的设立及变迁

◇ 柴元魁 

魏州为中原地区隋唐、五代时期崛起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邯郸地区继赵都、邺城之后崛起的第三大古都。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设魏州,到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复以邺都为魏州,不久,又改为邺都止,魏州一名历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五个朝代,陆续沿用了近350年,其间行政机构和管辖范围时有变化。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八月,分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东部昌乐郡置魏州,治贵乡县(今大名县城东北,时元城县废,并入贵乡县)孔思集寺(今大名县大街、双台村一带),州治与县治同郭,贵乡县为魏州的首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魏州辖贵乡县、武阳县(治今山东莘县莘城镇南)、聊城县(治今山东聊城市东北王城)、昌乐县(治今河南南乐县西北)、卫国县(治今河南清丰县城南)、乐平县(治今山东莘县)6县。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析贵乡县复置元城县(治今大名县城东南)、析昌乐县(治今河南南乐县西北)置魏县(治今大名县杨桥镇西马头村东),又析元城县置马陵县(治今大名县西付集乡马陵村一带),均隶属魏州。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贵乡县复置平邑县(治今河南南乐县东北),析魏县置漳阴县(治今魏县西部)。

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马陵县入元城县,废平邑县入贵乡县(治今大名县城东北),废漳阴县入魏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魏州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县,辖贵乡县(治今大名县城东北)、元城县(治今大名县城东南)、繁水县(治今河南南乐县)、顿丘县(治今河南清丰县城西南)、魏县(治今大名县杨桥镇西马头村东)、观城县(治今河南清丰县城南)、临黄县(治今河南范县城南临黄集)、武阳县(治今山东莘县莘城镇南)、莘县(治今山东莘县莘城)、武水县(治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馆陶县(治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冠氏县(治今山东冠县)、聊城县、堂邑县等14县。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九月,武阳郡丞元宝藏以郡降瓦岗军李密,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瓦岗军部将齐善行以洺州(治今永年县)、相州、魏州等州降唐,武阳郡正式改为魏州,治所仍在贵乡县。时,又分置漳阴县(治今魏县西部),魏州辖贵乡县、昌乐县、元城县、莘县、武阳县、临黄县、观城县、顿丘县、繁水县、魏县、冠氏县、馆陶县)、漳阴县等13县。不久,割顿丘、观城2县,置澶州(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割莘、临黄、武阳3县,置莘州(治今山东莘县);又割冠氏、馆陶2县,置毛州(治今山东冠县东古城镇)。七月,在魏州置总管府,领魏州(治今大名县城东北)、黎州(治今河南浚县)、澶州、莘州(治今山东莘县)、毛州(治今山东冠县东古城镇)5州。时,魏州辖贵乡县、昌乐县、元城县、繁水县(治今河南南乐县)、漳阴县、魏县等6县。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改魏州总管府为魏州大都督府,领魏州、博州(治今山东聊城市)、贝州(治今清河县)、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市)、相州等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分全国设河北道等“十道”,并各设巡察使。河北道治设魏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设河北道等“十五道”,并各置采访处置使(唐肃宗至德二载、乾元元年,758年,改称为观察处置使)。河北道,道治常设魏州,相继领魏州、洺州、磁州、邢州(治今邢台市)、赵州(治今赵县)、恒州(后改称镇州,治今正定县)、定州(治今定州市)、易州(治今易县)、瀛州(治今河间市)、冀州(治今冀州市)、深州(先治今饶阳县,后治今深州市西南)、贝州、景州(治今沧州市西,后迁至今东光县西北后城子村)、沧州(治今沧县东关镇)、妫州(治今涿鹿县城西南,后迁至今怀来县东南)、平州(治今卢龙县北)、鄚州(后改称莫州,治今任丘市北鄚州镇)、祁州(治今无极县)、涿州(治今涿州市)、青山州(羁縻州,治今涿州市水门村)、玄州(羁縻州,侨治涿州市)、凛州(羁縻州,治今涿州市)、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城区)、檀州(治今北京市密云区)、归顺州(羁縻州,治今北京市顺义区)、顺州(羁縻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南,后侨治今北京市顺义区)、燕州(羁縻州,侨治今北京市西南,后移至今北京市昌平区东桃峪口附近)、归义州(羁縻州,治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北)、慎州(羁縻州,治今北京市房山区东长沟)、黎州(羁縻州,与慎州同治)、卫州、相州、怀州(治今河南沁阳市)、澶州(治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孟州(治今河南孟州市南)、博州(治今山东聊城市东北)、德州(治今山东陵县)、棣州(治今山东惠民县东南)、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威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移治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上石堡)、崇州(羁縻州,先治今辽宁朝阳市北票市,后侨治今三河市燕郊镇)、夷宾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侨治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广阳)、师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侨治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东)、鲜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侨治今三河市西南)、带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侨治今北京市昌平区)、沃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侨治天津市蓟县)、昌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侨治河北廊坊市安次区)、瑞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侨治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广阳)、信州(羁縻州,先侨治今辽宁朝阳市,后侨治今涿州市)、蓟州(治今天津市蓟县)、安东都护府(首治今朝鲜平壤,后移徙今辽宁辽阳市、辽宁抚顺市北高尔山、辽宁朝阳市、卢龙县、辽宁义县、山东青州市,辖9都督府、42州,但史书记载其名的仅14州,即:新城州都督府(治今辽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辽城州都督府[治今辽宁辽阳市)、哥勿州都督府(治今吉林集安市)、卫乐州都督府(治今吉林辉南县辉发城)、舍利州都督府(治今黑龙江下游)、居素州都督府(治今朝鲜半岛北部)、越喜州都督府(治今俄罗斯滨海州的东南部)、去旦州都督府(治今朝鲜半岛北部)、建安州都督府(治今辽宁盖州市青石岭镇高丽城村)、南苏州(治今辽宁抚顺市东苏子河与浑河合流处)、盖牟州(治今辽宁沈阳市苏家区陈相屯镇塔山山城)、代那州(治今辽宁铁岭市清河区)、仓岩州(治今吉林集安市财源乡霸王朝村东北的霸王朝山城)、磨米州(治今辽宁辽阳市与辽宁盖州市之间)、积利州(治今辽宁复县北龙潭山上古城)、黎山州(治今辽宁本溪县连山关镇连山关城)、延津州(治今辽宁铁岭市)、木底州(治今辽宁新宾县木奇镇)、安市州(治今辽宁海城市八里镇营城子山城)、诸北州(治今吉林白山市)、识利州(治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拂涅州(治今黑龙江依兰县附近)、拜汉州(治今辽宁新宾县),先后计有50多州1府。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罢魏州大都督府,省漳阴县入魏县,废莘州、毛州、澶州3州,尽以所领县属魏州。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七月,省元城县入贵乡县。贞观十八年(644年),省繁水县入昌乐县。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十二月,改魏州为冀州大都督府,仍治贵乡县,领冀州(治今大名县)、贝州、沧州、魏州(治今河北冀州市)、德州(治今山东陵县)、相州、棣州(治今山东惠民县东南)等7州;改冀州为魏州,时,辖信都县(治今河北冀州市旧城)、堂阳县(治今河北新河县城关)、南宫县(治今河北南宫市北旧城村)、枣强县(治今枣强县前、后旧县村)、武邑县(治今河北武邑县武邑镇)、衡水县(治今衡水市旧城)、阜城县(治今阜城县阜城镇)、武强县(治今武强县武强镇)等9县。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九月,改冀州大都督府复为魏州,魏州复为冀州,罢大都督府。

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置武圣县,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更名为朝城县(治今山东莘县朝城镇)。

周武后圣历二年(699年)复分贵乡县、莘县地置元城县,治王莽城(今大名县黄金堤乡王乍村)。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二月,移元城县治于魏州城内,与贵乡县同附郭。自此,元城县始终为魏州附郭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改魏州为魏郡,治元城县,辖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莘县、临黄县、朝城县、昌乐县、顿丘县等10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魏郡为魏州。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闰正月,于魏州置魏博都防御使,领魏州、博州、德州、沧州、瀛州等5州。五月,制分河北诸州,魏博领魏州、博州、德州3州。后领魏州、博州、贝州、卫州、相州、澶州等6州,并一度领磁州、洺州等州。同年六月,升为节度使,在魏州建魏博镇。次年正月,赐魏博节度名天雄军。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升魏州为大都督府。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于魏州顿丘县置澶州。又以顿丘县观城店置观城县(治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割顿丘、昌乐2县4乡置清丰县,并割魏州临黄县隶澶州。析贝州临清县张桥店置永济县(治今山东冠县北北馆陶)。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悦在魏州拒唐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置百官,此为大名府名的第一发声。

唐昭宗天祐三年(906年)八月,割贝州、永济县、广宗县(治今河北威县东南古城),相州临河县(治今河南浚县西北)、内黄县(治今河南内黄县城西)、洹水县(治今魏县西南旧魏县)、斥丘县(治今河北成安县)等6县隶魏州。时,魏州辖贵乡县、元城县、魏县、馆陶县、冠氏县、莘县、朝城县、昌乐县、永济县、广宗县、临河县、内黄县、洹水县、斥丘县等14县。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建都,登皇帝位,国号大唐,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改元城县为兴唐县,贵乡县为广晋县。时辖天雄(治今河北大名县)、成德(治今河北正定县)、义武(治今河北定州市)、横海(治今河北沧县东南)、卢龙(治今北京市)、大同(治今山西大同市)、振武(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雁门(治今山西代县)、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护国(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晋绛(治今山西临汾市)、安国(治今河北邢台市)、昭义(治今山西长治市)13节镇,天雄为诸节镇之首;魏州、博州、贝州、澶州、相州、郓州(治今山东东平县)、洛州(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磁州、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县)、冀州(治今河北冀州市)、深州(治今河北深州市西南)、易州(治今河北易县)、祁州(治今河北无极县)、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沧州(治今河北沧县东关镇)、景州(治今河北东光县)、德州(治今山东陵县)、棣州(治今山东惠民县东南)、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市)、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市北鄚州镇)、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城区)、涿州(治今河北涿州市)、檀州(治今北京市密云县)、蓟州(治今天津市蓟县)、顺州(治今北京市顺义区)、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平州(治今河北卢龙县北)、蔚州(治今河北蔚县)、朔州(治今山西朔县)、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应州(治今山西应县)、新州(治今河北涿鹿县)、妫州(治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儒州(治今北京市延庆县)、武州(治今河北宣化县)、忻州(治今山西忻州市)、代州(治今山西代县)、岚州(治今山西岚州市)、石州(治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宪州(治今山西娄烦县)、麟州(治今山西神木县)、府州(治今陕西府谷县)、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市)、慈州(治今山西吉县)、隰州(治今山西隰县)、泽州(治今山西泽州)、潞州(治今山西长治市)、沁州(治今山西沁源县)、辽州(治今山西左权县)等50州,魏州为诸州之首。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三月,改兴唐府(治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北)为邺都。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复以邺都仍为魏州。不久,又改为邺都。此后魏州一名便告终结。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九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复为元城县。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为大名府名的正式发端,也是大名县名的初始。

魏州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虽只兴存了近350年,但它借天时、地理之优势,曾为河北与江淮间水运交通枢纽,军事重镇、著名都会,历五个朝代,一直是州、郡、道、府、都的所在地,做过藩镇,当过国都、副都,总管府、大都督府、节度使、防御使、巡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留守等重要机构均先后设立于此,辖境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大名县、魏县、馆陶县、成安县、威县、河南省南乐县、清丰县、范县、内黄县、浚县、山东省冠县、莘县、聊城市东昌府区等地区,且治所一直设立在大名境地。唐朝的狄仁杰、田承嗣、田悦、田弘正、何进韬、何弘敬、乐彦祯、罗弘信、罗绍威,五代的杨师厚、李存勖、石敬瑭等历史名人,都在此地居过官从过政,从而创造了大名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对冀鲁豫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带来了重大影响,也为此后大名府的建立及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柴元魁,男,汉族,196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经济师,历任大名县商业局办公室主任、河北省市场情报中心通讯员、河北日报骨干通讯员、大名县商业局副局长、大名县酒类监督管理局局长、河北省酒糖副食流通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大名县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大名县魏州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曾在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商报、河北工人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著有《老柴诗词集》《大名名胜古迹》《大名风味名吃》《十二生肖春联集锦》等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