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2023-06-16 07: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豆类植物是一类广泛分布的植物,它们的果实通常是豆荚,里面有许多种子。我们常见的大豆、绿豆、花生、豌豆等都是豆类植物。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豆类植物的根,你可能会发现它们的根上有许多小疙瘩,这些小疙瘩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本文将为你介绍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的形成原因、结构特征和功能作用。

1.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根瘤,它们是由一种叫做根瘤菌的细菌感染引起的。根瘤菌属于固氮菌,也就是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化合物的细菌。固氮菌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它们可以自由生活,也可以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豆类植物就是与固氮菌共生的典型例子。

当固氮菌遇到豆类植物的根时,它们会通过根毛进入根内部,并在根皮层细胞中增殖。这时,固氮菌会分泌一种叫做结合素的化合物,它可以刺激根皮层细胞分裂增生,并形成一个肿胀的结构,这就是根瘤原基。随着固氮菌和根皮层细胞的不断增殖,根瘤原基会逐渐向外突出,并形成一个球形或卵形的突起,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根瘤。

2.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有复杂而精密的结构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它们有着复杂而精密的结构。我们可以把一个根瘤切开来观察它的内部构造。一个完整的根瘤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外皮层:这是根瘤最外面的一层,由厚实而致密的细胞组成,它可以保护根瘤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防止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流失。

皮层:这是外皮层下面的一层,由较松散而多孔的细胞组成,它可以为根瘤提供空气和水分,并与外皮层一起调节根瘤内部的氧气浓度。

感染区:这是皮层下面的一层,由大量的根皮层细胞组成,它是固氮菌进入根瘤的主要通道。在感染区中,固氮菌会沿着一种叫做感染丝的结构向内扩展,并将自己的一部分细胞质注入到根皮层细胞中,形成一种叫做细胞质体的结构。细胞质体是固氮菌在根瘤中的活动形式,它们可以在根皮层细胞中进行固氮作用。

固氮区:这是感染区下面的一层,也是根瘤中最大的一层,由大量的根皮层细胞和细胞质体组成,它是根瘤中进行固氮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固氮区中,细胞质体会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和植物提供的能量和碳源,合成一种叫做氨的化合物。氨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源之一,它可以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供植物使用。

中心区:这是根瘤最内部的一层,由老化而坏死的细胞组成,它没有什么特殊的功能,只是起到一个支撑作用。

3.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氮素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氮素,这对于植物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氮素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参与了许多生命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合成等。然而,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占据78%的氮气,它们只能利用土壤中存在的少量的无机或有机形式的氮化合物。这些氮化合物往往不足以满足植物的需求,因此需要人工施加化肥来补充。但是化肥不仅昂贵而且有环境污染的风险。

豆类植物通过与固氮菌共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固氮菌可以将空气中无限量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并通过根瘤传递给植物。这样,豆类植物就可以获得充足而廉价的氮源,从而增加产量和品质。同时,豆类植物也会为固氮菌提供能量和碳源,并给予它们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样,豆类植物和固氮菌就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4.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对农业和生态有重要意义

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不仅对植物本身有益,也对农业和生态有重要意义。首先,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豆类植物可以通过根瘤固定大量的氮素,使得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增加,这样就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和污染风险。

其次,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从而提高土壤的质量和生产力。豆类植物根瘤中的细胞质体在死亡后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氮,提高土壤的蓄水和保肥能力,促进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活动,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稳定性。

最后,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豆类植物根瘤中的固氮菌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它们可以与其他植物或动物形成不同形式的共生关系,增加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丰富生物多样性。同时,豆类植物根瘤中固定的氮素也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提高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效率,维持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平衡。

综上所述,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是一种由固氮菌感染引起的特殊根瘤,它们有着复杂而精密的结构,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氮素,也对农业和生态有重要意义。豆类植物根上的小疙瘩是一种奇妙而神奇的自然现象,它们展示了生命之间的协作与共赢,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珍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