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录片《大江南》暨江南影像全球征集项目启动仪式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2023-06-20 21:2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提到江南,人们总是情愫缭绕,那么江南,尤其是近代江南,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自然美景?江南地区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场景是怎么样的?江南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又是如何?

6月20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出品、市委外宣办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负责制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江南》启动仪式在上海电视节期间隆重举行。

启动仪式现场

纪录片《大江南》共9集、每集50分钟,将聚焦江南这片土地和热土上的人民,展现江南历史、江南文化、江南人文精神和未来发展的恢弘长卷。

《上海有江南》,讲述上海与江南的形成,古今之关系;《江南五千年》,讲述从河姆渡、良渚至今的伟大创造;《四时有序》,江南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造就了江南的性格;《云间霓裳》,讲述江南的女人,千千万万个黄道婆之贡献。她们哺育了江南的男人,塑造了生活;《匠心独运》,讲述江南的工匠与社会发展进步,如徐寿;揭示江南工匠精神的现代性;《天一生水》,从藏书、刻书、读书、著书,讲述绵延至今的江南人文成就。

第七集《千回百转》,从昆曲、评弹、田歌起兴,讲述江南的社会转型,揭示其文化品格;《融和天下》,改革开放时代,江南人以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穷尽山林的精神,创造性建设了新江南,感动后世!《人在天地间》从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中的数智化,彰显江南开放、融合的情怀,以及善于学习、勇于改变自身的精神。

《大江南》预告截图

据了解,《大江南》将由SMG纪录片中心徐冠群工作室负责制作,该团队曾创作《理想照耀中国》《大转型》《大上海》《十年逐梦路》等多部作品。著名纪录片制作人时间、王韧将担任《大江南》艺术顾问,王韧为总撰稿。该片预计于2025年底完成并播出。

江南的意义远超想象

团队介绍说,就现实而言,位于江南的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地处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长三角区域,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养育了全国近1/5的人口。长三角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江南文化提供的滋养,因为它是面向全国的,也是面向世界的。

从历史上说,晋、唐、宋、元的大规模人口南迁,是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在内的整体性文化流动,江南是这样发展起步的。历史上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持续的开放包容,得益于在选择的同时能够持善守正。开放包容、持善守正,是一种文化品格。

宋朝注重市场经济,积极开拓海上贸易,江南地区出现了江阴、青龙镇、刘河、温州、明州(宁波)、乍浦、上海等重要港口,中华大地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元代,黄道婆将海南黎族同胞的纺织技术带回故土,松江地区“衣被天下”;到明代,江南纺织业、桑蚕业、手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总量,甚至超过农业,这就形成了中国农业布局的转移,从“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江南的变化,影响很大。江南的文化和技术演变,江南的经济影响力,其意义远超人们的想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马可·波罗通过《游记》,利玛窦、金尼阁通过《中国札记》,把他们见到的江南介绍给西方。孟德斯鸠在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当中,把长江三角洲和莱茵河三角洲做对比,认为长江三角洲整体上是从吴越到明清,三千年持续发展的地方。

《大江南》预告截图

有学者认为,江南社会是整个中国,乃至十七、十八世纪整个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在汉字文化圈内,江南的经济、文化、学术,是最突出的。

明朝末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将《几何原本》等一批西学介绍到中国来,开启了中西数学、天文、地理、农学、水利、医学、军事、武备等学科的“会通”局面,形成西学东渐的第一波热潮。鸦片战争后,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江南人士集聚上海,西学东渐再次形成潮流;而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中,也以江南人士居多,他们都是得风气之先的人。

江南的品格是在历史当中形成的。徐光启曾说过,“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须先翻译”。意思是说,拥有包容的心胸,通过学习,会通中西,才能不断地自我超越。江南有这样的气度,江南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看到十九世纪以后,上海引领了江南社会的转型,背后支撑它的是江南文化,是“会通以求超胜”的真精神。

学者认为,江南是一个宝库,有太多的课题给人以启示。江南的精神、文化、底蕴是历史沉淀,也源于现实。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江南,能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当下,更好地走向未来。

《大江南》预告截图

《大江南》将与新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关注文化传承发展,生动展现和传扬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通过寻访大江南,挖掘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密码。

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

随着散落在全球多个影像资料机构的江南历史影像不断被发现,使人们对江南近现代面貌有了全新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江南历史影像的收集和研究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长期的积累,上海音像资料馆(暨版权资产中心)长期以来把收集和研究上海和江南历史影像资料作为重要工作方向。

据了解,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将与上海音像资料馆将联合开展江南历史影像的采集研究和开发利用。在充分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将推出江南历史影像资源库,供学术研究机构及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查阅使用。同时还期待与长三角地区各大文博单位合作,面向全社会开展江南影像的播映、展览等公益性服务。

“为了更好传承前人留下的宝贵音像遗产,更好弘扬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扩大与提升江南历史影像的采集范围和采集质量,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此向全球的电影资料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家发出征集通知,希望能够收获更多更丰富的二十世纪初至今的江南历史影像。我们也将与国内外拥有江南历史影像的收藏者合作,开展抢救性的影像修复和收集保存。”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宋炯明强调说:“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家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历史影像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对其进行系统性收集研究与再利用的意义重大。”

近年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打造、传播“上海文化”品牌上深耕不辍,创作了《大上海》《诞生地》《何以中国》等精品纪录片。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军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今天,聚焦江南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重新发现江南,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光荣使命”。

为保证品质,节目组组建学术顾问团队,李天纲、戴鞍钢、胡晓明、张济顺、周振鹤、陈建华、丁学良、游汝杰、陈麦青等知名学者将为纪录片提供学术支撑。启动仪式上,专家代表获赠了《大江南》学术顾问聘书。

当天,上海广播电视台还正式发布了江南影像全球征集项目,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江南音像遗产,传承和发展江南文化。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