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詹丹|教师思维水平低下,又如何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詹丹(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
2023-07-05 13:0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在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都把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作为体现育人价值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在这方面,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似乎已做出了相当努力,但暴露的问题依然突出。

最近,一位我所熟悉的小学语文教研员推荐我看全国小学语文界某名师的公开课《田忌赛马》,说这堂被许多教师纷纷点赞“好评如潮”的公开课,让她感觉很成问题,所以想让我判断一下,究竟是名师上课的问题,还是她个人的感觉问题。如果确实有问题(不论上课还是听课的感觉),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当晚就仔细看了视频,发现主要还是上课的问题。

《田忌赛马》公开课(视频截图)

想到这堂问题很大的课居然收获“好评如潮”,一下子忧虑得失眠了。第二天,我又把该视频推荐给认识的几位小语界老师和教研员看,他们基本一致的回复是,至少这堂公开课体现出的老师思维是混乱的。得到这样的回复,还是有点欣慰,说明小学语文界的老师,也并非都是缺少判断力,被名师光环照耀得晕乎乎的人,这也让我如焚的心潮稍稍得到了平复。

如果按照该名师一直倡导的组块式教学来说,《田忌赛马》这堂课大致分为四个板块:其一是听写课文词语的预热,其二是比较二次赛马的过程和结果,其三是从第二次赛马田忌赢得比赛而引出思维工具,所谓四顶思维帽,其四是讨论如何把思维帽运用于日常生活。其中,第二、第三板块,本来应该是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前者可以体现出对教材也就是对文本的基本研读,而后者则体现出对文本中延伸出的思维工具的提炼。

不幸的是,这两个主要板块都出了大问题。

由于教师基本的功课没有准备到位,拿在自己手中的课文和学生用的不是同一个版本,所以设计的两次比赛描写的比较,就一下子遇到了障碍。

教师依据的版本,描写的是两次各三场的比赛,第一次按照常规做法,田忌和齐威王各用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马来进行同等级的三场比赛,结果田忌输掉了每一场比赛;而第二次比赛,田忌听从孙膑建议,把自己不同等级的马的出场顺序作了调换,结果三场二胜,最终赢得了比赛。但学生依据的课文,只交代了田忌赢得比赛的那次。这样,让一位男生上讲台和教师模拟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比赛,就陷入了混乱。

作为模拟齐威王的教师,想的是从第一次三场到第二次三场比赛的顺序安排,并依次加以三个等级马的出场模拟,而作为模拟田忌的男生,只知道自己课文中一次三场比赛(也就是教师手中课文的第二次),这样,学生在模拟马出场以及对比赛结果的回答中,出现了多次相当低级的错误。比如,在教师模拟第一次第一场出场上等马时,男生是以下等马出场来相对的,因为学生所用课文就是这么写的,结果被教师立刻否定,让学生一下子懵住了。在教师提示下,战战兢兢地改为上等马对上等马出场后,学生又回答说,比赛结果是比平了。这把教师也整懵了。因为上等马比上等马是学生所用课文没有的内容,大概也只能通过想象来回答了。而接下来模拟第一次第二场比赛,学生又回答说结果双方谁也没有赢。这再次引得哄堂大笑。对于学生反复出现貌似十分低级的、毫无依据的回答,教师直接理解为是学生没有好好看课文,或者对课文缺乏应有的理解力,直到最后要求学生在台前把课文连读两遍时,他才发现这课文是跟自己手中的版本不一样的。而此前回答的离谱,让上台模拟的男生看起来如同在搞笑了。

当教师终于发现了自己的失误,把第一次和第二次比赛的教学比较更改为由自己概述第一次比赛作为课文内容的背景,说平时因为双方都用同等级的马来参赛而齐威王总赢,再来研读课文写田忌赢的这次比赛,教学内容这样的临时改变,还是比较合理的。

但此前发生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男生在上台模拟比赛以及回答结果反复出错时,教师并没有反思自己可能的错误,而总是认为学生理解课文不到位,所以总是把拟好的答案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来照他意思做,这样一路下去直到后来要学生读课文,教师才发现自己用错了版本。其实,当学生之前的模拟和回答出现所谓的低级错误时,教师就不应该简单地哑然失笑后用所谓正确的答案来替换以推进到下一环节,而是应该采用追问的方式停下来讨论,为何学生会得出这样明显的错误?其理由究竟是什么?比如第一场比赛说结果比平了,第二场比赛说谁也没赢。究竟依据何在?是因为学生不知道有过这么一次比赛,所以只能凭想象来说,还是因为教师提示过第一次是齐威王赢,那么第二次是课文写田忌赢,所以两次综合算下来,就是谁也没有赢?诸如此类,都是值得讨论的。但教师潜意识认为错误总来自学生,而不可能是自己,这样直到发现自己用错了版本,其实已经大大延迟了问题的被发现,使得本不应该设计的两次比赛的比较环节,浪费了过多时间。

第二,版本用错不仅是某个环节的局部问题。因为教师用的老版本有第一次关于田忌赛马失败的描写,这样后来教师设计孙膑给田忌建议,让第二次比赛反败为胜所提出的所谓“思维帽”,其实是以失败为思考起点的。第一步分析原因,也是分析失败的原因。而学生所用的课本,恰恰是写田忌胜利。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从田忌失败开始问题的思考,而学生是从田忌为何获得了胜利开始思考,双方是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开启思维。这样,课标强调的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来展开语言和思维的运用,对教师来说也许是真实的,但对学生来说就是没有依据的,是虚假的。因为他们所用的课文,就根本没有描写田忌第一次失败的经验,硬是把教师看到的不同课文和思考纳入到学生的头脑,从而在语言交流时就表征为磕磕碰碰,似乎要不断进行话语的转换,使得教学过程推进得并不自然流畅,尽管教师的抖机灵和小幽默,会不时来掩盖这种交流的生硬和过程的断裂,但根本性的问题又是无法遮蔽的。

田忌赛马

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中隆重推出的思维工具,所谓四个“思维帽”以达成教材对该单元提出的“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学习要求,其实在其自身的实际运用中又是思维混乱的,是流于形式的。

他提出的“思维帽”四要点,即:找原因,找优势,找办法,找漏洞。在具体展开讨论时,分析的路径以及得出的结论,用一句话来概括,都存在极大的思维漏洞。

首先是“找原因”。如前所述,要求学生寻找田忌输掉三场的原因,只不过是教师用自己手中的文本来替代学生文本的结果,是设置了不真实的问题起点,结果学生回答时,不得不把言说方式进行从赢到输的转换,这且不说。就是最终概括出输掉的原因,用板书呈现,让学生集体朗读的一句话:“其实,你只差了一点点!”也并不恰当。特别是当课堂中,一位学生用田忌的马比齐威王的马慢来概括原因,在教师反复提示下,认为后面加上“一点点”,即“慢一点点”更精准,与原因的揭示更是没有直接关联。其实,田忌输掉第一次比赛的关键原因有两点,原因一,以同等级的马比,田忌的马都要比齐威王的慢;原因二,双方都用同等级的马进行了同一场的比赛(双方同等级马的一起出场,是严格规定,还是约定或者不约而同的惯例,文中并无交代)。而在课文交代了原因一没有改变的情境下,遵循出场惯例的原因二才成了田忌输掉的关键,根本不是教师提示学生的所谓“慢一点点”。教师在找原因部分之所以会把“一点点”加以大书特书,其实是为了给接下来的“找优势”埋伏笔。

其次是“找优势”。在这部分,再次暴露了教师思维的混乱和机械。因为自己预设了“找优势”这顶思维帽,所以即便田忌的马是没有优势的,也非得要给它戴上去,而且一戴就戴上两顶。所谓优势一,是田忌的上等马比齐威王的中等马跑得快,优势二,是田忌的中等马比齐威王的下等马跑得快,这样就把本来只是同类的性质鉴定问题硬生生地拆分为二了。问题是,所谓优势,不就是同等级的比较结果吗?由于同等级比下来,田忌的马比齐威王的马只慢一点点,应该说是劣势不明显,所以才为孙膑建议放到下一等级去比赛而获胜提供了条件。而劣势不明显,正是“找原因”提到的“只慢一点点”,这样,这顶思维帽,其实应该归并到原因部分的。再从思维逻辑看,“原因”和“优势”,是两个不同层级的范畴,前者更概括、更抽象、更具有涵盖性,把一个相对具体、下位的范畴“优势”,与“原因”平列,也是违反思维规律的。所以,像教师最后通过板书对这部分提炼出要点,所谓“找到自己的优势,就有赢的希望”,把那种不明显的劣势通过变换条件来等同于优势,其实在偷换概念,是足以搞乱思维的。

再次是“找办法”。这部分其实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孙膑给田忌想出的办法,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概括了课文内容,虽然从思维角度看较少瑕疵,但恰恰又是本应推进思考深度而教师又没去做的。因为这里提出的办法牵涉到游戏规则是约定的还是可以更改的,或者这究竟是一种严格意义的规则,还是并非规则的一种惯例,乃至没有约定,只是一种不约而同的思维惯性。因为课文本身对此没有具体交代,所以作为办法的运用,正可以让学生来充分讨论适用的范围和运用的恰当问题。既然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板书让学生一起朗诵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尽管思维训练课不宜用这类口号),那么,对具体办法总该有比课文写到的更多的适用性的讨论。可惜课堂上没有。

最后是“找漏洞”。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信心满满地说了一段话,大意是:

孙膑用了三顶思维帽,就赢得了比赛,但我们要比孙膑更聪明,因为我们有比孙膑更多的帽子,要找到孙膑出谋划策的漏洞,要胜过孙膑。

虽然这样的口吻对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但是对于思维训练来说,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自己,都有可能造成一种伤害。因为如果想让自己的思维向着高阶的、思辨性思维发展,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思维局限,而不是仅仅想着要超过孙膑。那么用一开始就设计的模拟角色来推进,就应该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我是孙膑,我的思考还可能有哪些漏洞,让我的策略无法付诸实施或者无法奏效。这样安放主体的位置,也许就更恰当。

孙膑

而从思维训练角度看,讨论时不先对思维“漏洞”作清晰界定,成了这堂课自身思维的一个大漏洞。其结果,是课堂里学生的许多发言变成了概念混淆的大杂烩。比赛的宗旨和规则、文本给定的先决条件、思维的方法论和说服效果等问题,都被杂糅在一起提出来,大部分都得到了教师不恰当的肯定,这就有点令人目瞪口呆了。学生共找了10余种漏洞,其中有几种如齐威王也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或者双方都严守统一的规则等,还算比较靠谱。但如禁止田忌参加比赛、田忌不会听孙膑的建议,齐威王决定每次只进行两场比赛等,其所谓找出的思维漏洞之荒唐,就差说田忌的马上场前有可能得瘟疫全死掉,所以也可以作为孙膑思维不周的漏洞来举证了。

虽然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在课堂上对相近的观点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归并,但如果不进行深入一步的梳理和甄别,不进一步指出哪些回答属于主观的思维漏洞,哪些属于客观的无可更改的先决条件,而哪些属于双方都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哪些又属于价值观问题(比如有学生说,砍掉赛马的腿,教师回应说这不屑为,而没说这不应为,这对于价值观的引导也是不到位的),教师一概把这些想法都接纳在“找漏洞”的思维帽中,那么这个思维帽,跟藏垢纳污的垃圾桶区别也就不大了,教师把这个思维帽设计成黑色,颇有歪打正着的反讽味道了。

教学的最后一个板块,是讨论思维帽在生活中的运用问题,大家举出了运动会比赛、下棋比赛、情绪管理等问题,似乎顺序的调换办法,也可以让班级比赛有机会胜出,不过恰恰是现代运动会比赛中特别重视的规则问题,是不能借田忌赛马的案例来直接移用的。类似这种在思维上需要的辩证分析,在这堂课上是很难寻觅到一点踪影的。尽管教师在最后的自我总结中,说他提出的思维工具可以让在场听课的教师终身受益,而关于这一单元的其它两课,他也准备得更加精彩,希望有机会能分享给大家,但因为我没看到,不敢妄加评论。但想到他有可能继续把运用得如此漏洞百出的四顶帽子作为思维工具,还是令人捏一把汗的。其实,如果不是刻意要搞新花样,平实一点的话,传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思维框架,把原因(或条件)、结果、实质等纳入分析问题的环节,又把自我反思纳入解决问题的环节中,也许是要比老师提出的四顶帽子更有普遍适用性的。且不说教师自身的思维逻辑是多么混乱,其自我反思意识的缺乏,与他一开始无法从学生几次回答的所谓错误中来寻找教师自身的问题,类似的思维局限,倒是一以贯之的。至于他上课面对版本用错的淡定,不时发挥的小幽默,确实是很好的教师素养,也起到了活跃气氛的较好作用,但这些,却并不能弥补这堂公开课作为阅读思维训练的整体失误。而对这种整体失误,居然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视而不见,还有“好评如潮”的美誉传来,这是不能不让人忧从中来的。

走笔至此,又看到一位超级语文课的网红教师在直播间自信满满正对着听众进行思维训练,说关于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问题,只要把矛和盾分开在两个时间段里出售,自相矛盾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种自欺欺人地逃避问题的方式,被该名师自诩为问题的解决,称之为思维训练,又赢得网上许多人的点赞,也真是让人无语了。

    责任编辑:顾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