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0到1再到“正无穷”:这所211,突破

2023-07-05 17: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是谁获此殊荣?

新中国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谁是其一?

中国第一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谁又位列其中?

这些重量级问题,答案都指向一所理工类211名校——“化学工程师的摇篮”,华东理工大学(简称华理)。它在新中国的工业梦想中诞生,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从0到1”的奇迹,又在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腾跃而起,展翼起飞,书写了“从1迈向+∞”的绚丽篇章。

图源:华东理工大学官网

建校史诗,从无到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一所大学有一所大学的气象,一位大师有一位大师的风骨。”华东理工大学原创大师剧《更生》,对首任校长张江树先生的生平作了如此概括。以张江树的人生历程为引线,这部剧目,歌咏出一曲华东理工大学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建校史诗。

 

《更生》舞台布景展现校史
图源:华东理工大学官网

1952年,物理化学家张江树肩负国家重托,举家从南京奔赴上海。彼时,社会重建,百废待兴,国家亟需化工事业杰出人才。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将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为华东化工学院,希望建成一所“新中国的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张江树勇担此责,与同僚齐心协力,共同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化工特色高等学府。而它,正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前身。

图源:华东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

此后,华东化工学院与共和国的脉搏同频共振,为新中国的化工事业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历经在四川自贡建立西南分院、更名上海化工学院又复名、合并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催化专业、吸纳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等关键发展节点,最终,华东化工学院于1993年正式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这首宏大而壮美的建校史诗,历经四十余载风雨飘摇,终于,谱写成篇。

科研贡献,从0到1

史诗的骨架已然在建校历程中写就,而史诗的血肉与魂魄,则是由一代代华理师生,以为国科研的担当、勇毅奋进的韧劲,一笔一划,镌刻而成。这其中,华理人以勤奋为笔,以求实为墨,从0到1,为国家书写出无数个“第一”!

新中国第一支青霉素,是由他们参与研制的。青霉素被称作“二战中的三大发明之一”,马誉澂团队的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究出青霉素钾盐结晶体的提取方法,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结晶青霉素钾针剂,一举冲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其后,马誉澂受命前往华理(当时的华东化工学院)任教,支援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的建设工作,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抗生素副博士研究生导师,开启了我国自行培养抗生素生产制造高级人才之先河。

 

马誉澂(左)正在做青霉素提炼工艺的试验
图源:华东理工大学官网

新中国第一个彩色胶片,是由他们参与生产的。1959年,华理化学家朱正华等研制的增感染料,被用以生产我国首批彩色相纸。这一技术还帮助华理“逐梦演艺圈”——我国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正片《女篮五号》,正是因此而得以进行胶片拷贝。

 

图源:上海发布

新中国第一个核电站,是由他们参与建设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代号为“728”、关乎国家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浩大工程起步了。当时的华理,在摸索中艰辛前进,发挥自身化工优势,勇当“铸剑人”,承担其中熔盐参数的测定、辐照试验,氟化铍、氟化锂、四氟化钍、四氟化铀的制备,活性区铀盐纯化,以及熔盐纯化工艺、设备等的研究。最终,被誉为“国之光荣”的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厂秦山核电站拔地而起,中国人,实现了用上核电的梦想!

还有中国第一台现代化生物反应器、中国第一个大型煤气化炉、中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第一、第一、还是第一!这首“国家所需,华理所向”的气势磅礴的进行曲,谱写出华东理工大学兴学强国的华章。

从0到1,更彰显于华理多项胸怀“国之大者”的获奖成果。纵观历史脉络,自1980年来,华东理工大学获得国家三大奖共60次!其中,2015年至今,有10项重要项目荣获奖项。“红色工程师”的初心,至今仍然跃动不停。

 

而近两年来,华理学者,继续奋发向上,勇攀学术高峰!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朱为宏教授,携团队连续两年刷新校史,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2022年4月,朱为宏团队以华东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文介绍基于动态化学构筑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这是华理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Nature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仅仅一年后的2023年4月,朱为宏团队有机空穴传输材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又在Science上重磅刊发——它,同样是华理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不负耕耘路,实干铸辉煌。七十载中无数个“从0到1”,华理人的强劲势头,气贯长虹!

立地顶天,从1到+∞

从0到1的突破,是鹰击长空,奋发拼搏;而从1到+∞的突破,则是鲲鹏展翅,超越自我。华东理工大学的发展,立地,又顶天!

华理的“立地”,面向当下,紧跟时代脉搏。

华东理工大学是全国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6所高校之一,其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等一大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中,“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颇值一提,它是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水煤浆和粉煤加压气化的技术,在国内拥有20家企业、52台气化炉,为国家每年节省专利费约2亿、创造效益20多亿。而华理针对此技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

 

华理“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的应用项目——浙石化项目气化框架
图源:华东理工大学官网

华理的“顶天”,面向未来,肩负国家使命。

面对全球科技生态重构的崭新发展格局,华东理工大学在学科交叉建设上进行了激动人心的探索:大刀阔斧重塑培养方案,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工程人才。大类招生、跨学科双学士学位项目、辅修专业与微专业,让“1+1>2”的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基础前沿研究“双科学中心”与“有组织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也紧随其后,一众学科交叉平台与学科交叉研究院纷纷涌现。例如,2023年3月,国内首个高分子材料基因平台——AI plus高分子软件平台在华理诞生,让大数据和AI技术为高性能树脂产业赋能。

 

AI plus高分子软件平台截图
图源:华东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

面对新发展阶段“双碳”目标的挑战,华东理工大学也迎潮而上,将挑战化为机遇,开设“绿色中国”系列等12门绿色工程通识课程,修订、新编30本体现绿色工程教育理念的教材。“红色工程师”与“绿色工程师”的有机统一,正是华东理工大学对未来的呼唤所做的回答!

“浩浩东海,巍巍上庠,作育菁莪,耀颖家邦。”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华东理工大学,风头正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