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与食物的距离:一周城市生活

刘懿琛 小丰 静雯 王越洲 李嘉源
2023-07-07 11:13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中国是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农业文明国家,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粮食安全、绿色生产以及农业韧性发展等问题。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到长期关注农业、关注生活的丰年庆团队来分享他们对近期系列活动的思考。2023年,该团队将农友拜访项目常态化,通过鼓励大众参与,进一步加强农友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支持优质食物供应系统的同时,践行城乡互助的理念。

(本期主持:刘懿琛)

近期回顾

走向真实的土地

2023年6月,丰年庆团队联合广州共购小组,正式开启了面向公众的走访农友活动。这并不是丰年庆第一次组织农友拜访活动。从2017年起,丰年庆作为一个每年年底的大型生态农产品市集,一直在关注两广地区从事生态种养和加工的农友。为了考察报名市集的农友的具体生产状况,丰年庆自去年起便会与不同的伙伴去走访农友。今年,丰年庆走入第六个年头,从一个年度市集蜕变为了有丰富日常活动的专项项目,走访农友也成为了一个面向公众的活动。

走访者与农友桂丹交流。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有近二十位朋友从广州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天河郊区,一起拜访了农友桂丹。桂丹学园艺出身,是少见的只种植观赏类植物的农友。过去,他用常规方式(即使用农药化肥等)种植盆栽,然后卖到芳村去,但这样的生意并没有做起来。后来,因为身体健康状况,他尝试改用生态的方式去种盆栽,直到现在。

所谓生态的方式,是在种植或者养殖的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除草剂等物质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一般而言,生态种养方式能维持更友好的生态环境,更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因为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对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也更为健康。

“植物有虫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拜访生态种养的农友时,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忍受病虫害,甚至接纳病虫害,这对于远离农业种植的城市人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桂丹却如此回答:“万法归一,我们要了解植物的习性,把土壤培育好,植物的抵抗力提高了,就不怕病不怕虫了。即使有虫,那让它吃一点也无妨。”

桂丹表示,自己也并非一开始就想通了这些关窍:“我最初改种生态的时候也很担心病虫害的问题,但好像种的时间长了,跟植物们打交道多了,慢慢就会有一些变化。种植物的过程中,你可以想象跟它的关系,可能是你的恋人、孩子或是朋友,它长得好你开心,长得不好就会难过和担心。”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既适用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样也适用于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陪伴植物,陪伴土地,陪伴自然万物,在长期的共处之中才能重新定位种植者的角色——或许并非只是靠种植变现的商人,并非只是消灭病虫害的“卫道士”,而是与动植物共同成长的同行者。

桂丹种植的红叶红薯叶、台湾碰碰草、紫苏、斑叶香妃叶、蓝花鼠尾

丰年庆最初发起走访农友时,便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生态农业,且在了解中收获自我成长。不过,组织城市消费者去往乡村,去往农场,去往土地,实际上还承载着更丰富的期待。

消费者是现代社会个体被赋予的共同身份,我们购买,却并不了解我们到底购买了什么,信息不对等之下,我们作为消费者时常是焦虑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改造着传统农业,我们获得了规模化的农业种植,追求着品质稳定、保存时间更长、口味特别的食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食品安全问题。

“这是真的吗?”一位曾同我们前往惠州拜访农友的朋友在路上反复地问着,“其实我也经常在超市买菜,有的时候看到有机的菜我也会买,但你说那是真的吗?我看虽然也有二维码扫一扫可以产地溯源,但我就怀疑是不是那只是一个幌子,实际提供的菜可能是其他地方生产的。我现在在共购小组买东西,其实也在想,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当时,无论我们给出怎样的解释或者解决方案,那位消费者都不曾打消满腹疑虑。有趣的是,在到达农场、认识农友以后,他的疑惑和焦虑在不知不觉之中消失了。临行前,这位朋友还特别想留在农场当志愿者。

走向焦虑的源头,大概是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身经历,恐怕比旁人劝说一百遍都更为有效。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关注食物的安全和自身的健康时,不止要去反思系统,还需要去重新定义自己“消费者”的身份——那不是被动的、无力的、没有办法的,而是主动的、关心生产的。

与丰年庆一起组织农友拜访的广州共购小组便是聚集了这样一群人。为了买到足够安全和健康的生态产品,他们不怕麻烦,费心了解每个农友的生产情况,亲自对接销售,为农友改善经营出谋划策等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只应该去做共购小组那样的消费者。疫情结束,城市生活恢复便捷之后,关心食物、生产和运输对很多人而言已然是个遥远而沉重的事情。即使食品安全仍然重要,但是生活的压力和紧绷之下,日常的重心默默让渡给了工作、孩子教育或者其他。

然而,当我们在工作日的下午招募到了近20位不同年龄的朋友去拜访农友时,我们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到乡村和土地时,不只是看到了食品安全,也是在寻找新的出路和真实的故事。很多人在报名时都会说,期待去走访农友时可以获得“链接感”、“真实感”,看到“多面的社会”。

城市生活建立在庞大的工业化的世界系统之上,人作为参与到整个大社会循环运作当中的其中一环,是渺小与无力的,如今社会的年轻人似乎体会更加明显。而乡村则似乎处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循环系统当中,在这里活着仅是活着,拿起锄头种地或者是采集自然当中野生出来的食物,足够简单。

无论是桂丹,抑或是我们过去拜访的农友,他们大多没有实现城市人梦寐以求的财富自由,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投入在土地之中。究其根本,也是因为“简单”,不用与世俗打交道的“简单”,面对无限自然而被疗愈的“简单”。去聆听这份“简单”背后的故事,大概也是很多人热情参与农友拜访背后的动力。

拜访农友令空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鼓励大家都去返乡种地。

走访农友,走向土地,是为了打破已然树立在我们生活中的那道城与乡之间的“墙”。并不是不从事农业生产就不用关心种植、养殖方式,因为那事关我们吃到嘴里的食物、呼吸进身体里的空气。并不是身在城市内卷就不用了解乡村的故事,因为那也许会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其实,生产与消费、乡村与城市、自然与人类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当我们去切割时,我们也在切割自己本身的完整性,所以才会焦虑而无措。走向土地,走向真实,也是在走向我们自己的完整性。去看社会的另一面,实际上,就是去探索我们生活的完整面。

(文/小丰,丰年庆团队常驻工作人员。小丰背后有很多人。流水的人,不变的小丰。始终关注农业,关注生态,关注生活,关注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本周主题推荐

书|《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作者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分析了诸多在乡村进行实地调研的案例,以农村的社会结构、建设重点、土地制度,基层治理、村社集体等多维度展开全面分析。

书|《四千年农夫》

作者远涉重洋游历中国、日本和朝鲜,在考察了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后,产生了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健康? ”作者认为农业耕作的最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土壤肥力,开展农业生态修复是必不可少的,正是东方的农耕经验成为后来指导欧美发展有机农业的基础,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创新和相应的组织制度创新进行思考。

影|《种子,种子》

现如今人口激增让全球的粮食供应不断面临严峻考验,粮食安全问题显得格外重要。种子被人们称为农业的芯片,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但都带有独特的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在一代代的繁衍中延续,是科学家寻找和培育优质农作物的基础。纪录片中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与种业振兴之间的关系,深层解密了全球发展竞争格局下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空。

影|《大国粮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国,纪录片聚焦中国人的饭碗,结合丰富的史实资料,展现了中国几十年来垦荒造田、研发种子、兴修水利,以保障农业产量稳定增长,讲述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积极举措,盘点了关于中国粮食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展现出每一个平凡人在保障粮食供给层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奉献。

影|《蔬菜改变中国》

纪录片拍摄历时一年,从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寿光出发,辗转北京、广东、西藏、新疆、贵州等地,及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开展采访拍摄,并展现了由寿光冬暖式大棚引发的“绿色革命”。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市集低碳嘉年华

详情请见 上海市市民低碳行动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上海咖啡——历史与风景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鲍峰老师同行,六百年之巨匠

详情请关注 悦悦图书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动物考古如何探索古代文明

详情请关注 震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新叙事与新浪潮

详情请关注 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算法生成艺术

详情请关注 上海久事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永嘉路沿线的小尺度更新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从里弄开始的城市生活

详情请关注 URBANCROSS Gallery 城市交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重返自然

详情请关注 明珠美术馆PAM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生长·丰饶

详情请关注 ART PIONEER STUDIO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嵌入末端

详情请关注 悦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未来之境

详情请关注 嘉德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稀土艺术展

详情请关注 北京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活动|探索北京隐秘的自然

详情请关注 帝都绘微信公众号

广州·展览|东边灯塔——关于秃力城的顶部

详情请关注 广州在地文化微信公众号

重庆·展览|启航:实验的角落

详情请关注 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重庆·读书会游牧者和天文台——《本雅明传》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刀锋书酒馆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城市里的空间与艺术

详情请关注 红印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瞬息涌现

详情请关注 成都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南京·展览依运而兴——方志中的运河生活史

详情请关注 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宁波·活动|翠屏山建筑文化节

详情请关注 ArchitectureCN微信公众号

宁波·展览|新锐建筑师作品展

详情请关注 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展览阅读设计在中国“文与图”

详情请关注 书香上海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工作坊|城市更新治理:韧性与智能化

详情请关注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跨界与协同——大湾区城市空间发展

详情请关注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