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江源气象站的年轻人:你只是缺房租,他们已经缺氧八年

2018-08-26 2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8,对于每个刚结束自己学生生涯、试探着跨入社会的少年们着实不太友好。

不仅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创造了历史新高成为了最难就业年,等少年们带着诗来到远方的热点城市,才发现,这里的房租已经开始如尔晴纯妃般不善良。

过去一个月,这些城市的房租如脱缰野马,同比涨了近20%。一夜醒来,无产少年们连拥有一块立锥之地都变成无比艰难。

即便逃离了北上广深,成都、西安也有30.98%、25.08%的同比涨幅在列队欢迎你的到来。

都说生活变得越来越难,如果说以前的难,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是住着地下室吃着泡面想着CBD的咖啡,那么现在的难,已经是让你一想到现实就八爪挠心,全盘的否定自己的选择,想要抽身而退。

房租都交不起了,生活艰难吗?

当然难。

中国的高房价正在摧毁你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在摧毁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你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而现在,你一毕业,就被迫成了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的中年人。

可是,在你觉得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能从脚底冒到头顶的焦虑越来越难以遣散时,我若告诉你,在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角落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整天生活在缺氧、缺水、每年7个月冰冻还常年大风的地方,连吃上一顿新鲜蔬菜都奢侈,你还会觉得艰难么?

在格尔木市南域唐古拉山镇,众多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不断交汇后,形成了长江之源——沱沱河,青藏铁路与公路横跨沱沱河上,这里年平均大风日数172天。

建站于1956年的沱沱河气象站位于唐古拉山脉海拔4539米处,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探空站,这里地势高寒,空气稀薄,全年冰冻期长达7个月,是人们口中的“生命禁地”。

每天早晚的7点15分至20分59秒,这是全球统一的高空探测时间,沱沱河气象站每天检测到的数据都会第一时间传输到中国气象局,再与全世界气象部门进行交换,这些数据代表着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地区的大气运行和气候状况。对研究整个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价值。

1987年出生的王烈福,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八年,与他相伴的,有且仅有另外13个85后90后的同事。

除了这些小伙伴,方圆20公里,再无人烟。

每天清晨六点多钟,王烈福会和同事们裹上棉衣,熟练地调试好数字探空仪,挂在氢气球上,待其徐徐升至两三万米的高空。

随后,当地温度、气压、湿度等气象资料,会立即传至后台。

这一切的顺利都需要风和日丽。

然而,九级风速下,将一个直径约为2.5米的氢气球升上三万米的高空,可不是容易的事。

氢气球离雷达太近,雷达无法跟踪。

从室内到指定放球地点有一定距离,王烈福不仅需要护住气球,奋力拉住绳索,避免让氢气球与地面摩擦造成爆炸的危险,但依旧存在绳索被大风刮断,温度丝断了,气球飞了,需要重做一线的情况。

如果气球无法顺利升空,意味着沱沱河气象天在全球交换的资料中会是空白。

沱沱河的一天有四季,但一天只有两班:早班和晚班,无论九级烈风还是雨雪天晴,探空气球总会照常升起,从1956年建站开始,一批批气象人从云端传回了一组组珍贵的气象数据。

王烈福23岁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被分配到了这里,至今已经整整8年。

为了准时、准确地提供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地区的大气运行和气候状况,王烈福每天一定会身体力行,提前坐在雷达监控前,操控着每一次的气象监测,不允许有一秒逾期。

8年前,他刚到沱沱河气象站工作时,就成功地把一同入职的女同事变成了自己的妻子。

两人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都没离开沱沱河。

高海拔地区受日照和大风的影响,使那里的年轻人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五六岁,加之气象观测器每次观测不能戴手套,寒冷的气候使皮肤犹如纸张,一碰就破,很难愈合。

1989年出生的牛苗苗和老公,从海拔一千多米的甘肃老家跃升到海拔4500多米后,最大的感慨就是“有高原反应,只能硬扛”。

在人烟稀少的高原,缺氧可怕,“缺人”同样可怕。

“刚来这里三个月,第一次回家,就感觉与世隔绝,就像乡下人进城,看啥都新鲜。”

沱沱河缺氧缺水,也缺新鲜蔬菜,整个镇子只有一个菜铺,菜源都是来自450公里之遥的格尔木市,只要青藏线上堵车,整个沱沱河便会陷入菜荒。

整个唐古拉山镇区域内,不到两千人,绝大部分都已经下山居住,只有他们选择了逆行。上山去上班,而且住在山上,成为一群高原来客。

只要上了工作岗位,便没有男女之分,拉炮,开车,这些都是每一个高原气象人的必备技能。

▲缺菜的日子,他们每天只能吃土豆和饼

每年初春的傍晚,气温有时会达到-30℃,王烈福和同事们在作业时经常会冻伤皮肤。

建站之初,台站条件远比现在艰苦。

不通电,工作用电只能靠两台柴油发电机,由于资源紧缺,按规定只能在工作时间发电,入夜后只能点着煤油灯工作。站上取暖只能靠汽油桶改装的简易炉子,但冷风仍会从墙缝里钻入,冻得人直打哆嗦,夜里盖好几床被子都不觉得暖和。

更“可怜”的则是上夜班的同事,往往一边值班,一边穿着厚重的大棉袄在值班室里绕圈跑步取暖……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条件依然十分艰苦。

曾在气象站工作达12年的老站长王永福回忆说,那时候,饮用水调运困难同事们吃水有时要冒险到河里去砸冰;站里人手也非常紧缺,王永福就曾在站里连续工作18个月,头发长得像野人一般。

59年来,沱沱河气象站还服务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高寒科学试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它提供的气象数据,更为青藏铁路建设及平稳运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王烈福等一批“85后”、“90后”气象工作者来到这里。

对于这些喜爱新鲜事物、生性活泼的年轻人来说,难熬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长时间与外界脱节的孤独与冷清。

沱沱河的姑娘们,黝黑皲裂的皮肤和发紫的嘴唇,是她们共同的特征。寒冷和强烈的日照,并不妨碍她们有一颗爱美的心。

工作之余,她们互相打扮,互相鼓励;

也会刷着抖音,跟着里面好看的小姐姐们学着跳起“海草舞”。

牛苗苗说:“我和我老公来到这个地方,最初的心是什么样子,不要去说是因为环境,或者是社会来改变我们两个人当时的想法,虽然现在在这个地方,大家任务都比较艰苦,就是现在过得特别幸福。”

在别样的地方,度过别样的青春。

如今,站上不少观测项目已实现自动化;手机、电视信号有了,互联网通了;房间里都用上了地暖。

尽管如此,在这里工作,仍需要每天用氧气袋吸氧,高原病痛的折磨亦难以消除……

但是,一个个氢气球升上万米高空,生活一切如常,在这个全球海拔最高的探空站,尽管缺水,尽管缺氧,但这14个年轻人,他们活得毫不焦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