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情可以用经济学理论阐释吗?

2023-07-11 12: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爱情类似风险投资,是一种高度不确定的东西。如果用经济学来给爱情分类,你会是哪一型?

爱情可以用经济学理论阐释吗?

如何理解爱情的神秘性和市场性?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皮建才教授长期给一些知名报刊撰写经济类文章,《世事的经济学逻辑》将相关文章按主题编辑出版,分别探讨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企业和企业家的经济学逻辑,改革和转型的经济学逻辑,发展和增长的经济学逻辑以及监管和调控的经济学逻辑。

本书透过经济学逻辑记录了作者的思考,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青年文摘》等转载或收入。

读了《经济学消息报》上高小勇的《爱情:也是一个市场?》,又读了《经济学消息报》上陈水芬的《爱情形不成市场》,小勇坚持把成本分析贯彻到底,水芬则坚持给爱情戴上了神秘面纱。我认为,成本主义和神秘主义最终都可以统一在爱情的时间约束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搜寻到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是人生最现实的约束,当然,时间约束条件下的求解可能存在最好的答案,也可能根本不存在最好的答案,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不存在最好答案的可能性比存在最好答案的可能性更大,这或许就是爱情成为永恒的话题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吧。我认为经济学要把爱情处理成时间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行为,这既是经济学的局限也是经济学的优势,就像一枚硬币必然有两个面一样。

爱情类似风险投资,是一种高度不确定的东西,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爱情虽然不像“海底捞月”,却很像“大海捞针”。如果你得到了美好的爱情,那只是你幸运;如果你没有得到呢,那可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所说,早结婚的人或者因为自己幸运或者因为自己悲观,而晚结婚的人则或者因为自己不幸或者因为自己乐观。

幸运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不管是“一见钟情”还是“青梅竹马”,这就如同杰文斯所说的“需求的双重巧合”,免去了“众里寻他千百度”之苦,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的话说,就是他(她)们的“市场效率”高。当然啦,不幸的人呢恰恰相反。悲观的人没有足够的耐性,也许是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了吧,用经济学的话说就是折现率低,以至于大大缩小了前程的现值,所以也就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随随便便才是美,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的两人世界也蛮好的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由此“拉开序幕”。乐观的人可就不完全这样了,为了真爱“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就像好莱坞最引人注目的男明星罗素·克洛那样迟迟不肯结婚,最后或许就会如同蒲松龄写《聊斋志异》那样“有志者事竟成”了。

很显然,悲观型人的爱情往往属于“个人理性匹配”,而乐观型人的爱情则往往属于“稳定匹配”,在“强度”上是很不一样的,在“幸福度”上也是很不一样的。“个人理性匹配”的意思是:一个人对他(或她)的配偶是可以接受的,仅仅是可以接受而已,相当于仅仅达到了“局部最优化”。而“稳定匹配”的意思则是:一个匹配不会为任何个人或任何一对人所阻止,也就是说,匹配是牢不可破的,相当于已经达到了“全局最优化”。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爱情就达到了经济学上所谓的均衡状态。

对于某些人,特别是“个人理性匹配”型的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越来越大,双方的交际范围也越来越大,其爱人带来的边际效用有可能越来越小,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别的异性带来的相对边际效用却有可能越来越大,此消彼长,此时的爱人可以当作经济学上所谓的“异质商品”了,虽然人还是那个人,但一旦时机成熟,他(她)就有可能“另攀高枝”,原本“匹配”的一对就会发生类似化学里所谓的“裂变反应”,演艺圈里的人离婚的比较多,大抵就是这个原因吧。

爱情可以有多次“局部最优化”,却可能连一次“全局最优化”也没有,这完全是由时间约束造成的试错成本。从爱情的角度来看,没有时间约束的人最有可能实现“全局最优化”,因为这时他(她)没有时间成本,可以通过时间来有效对付信息不对称,以时间换信息。但是没有时间成本的假设就像罗纳德·科斯的零交易成本假设一样不现实,或许只能在天堂里存在。

其实,以上的情况也可以套用理性上瘾行为理论里的“忍耐效应”和“增强效应”进行分析。“忍耐效应”是说:当过去的消费量较大时,从给定的消费水平所获得的满意程度将减弱,这种情况可能对应于“个人理性匹配”型的人。而对于另外一些人特别是“稳定匹配”型的人,恰恰相反,他(她)们获得的是“增强效应”,“增强效应”是说:增加某种商品的当前消费会提高未来对该种商品的消费,换句通俗的话来说,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默契,古诗里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就是形成了贝克尔意义上的“消费资本”(可以当成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的积累。

事实上,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获得的应该是“忍耐效应”和“加强效应”的双重叠加,就看哪一个效应更占优了。小勇在解释《泰坦尼克号》的男女主人公的行为时认为,不管谁离开谁都会觉得自己的成本太高,其实他是在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增强效应”太大了。小勇不相信智力和知识悬殊的男女之间会有爱情,其实他是在说这样的男女之间精神交流的成本太高了,“忍耐效应”太大了。所有的事情都有例外,爱情也不例外,但我们只能说,能够解释大多数爱情的经济理论就是好的经济理论。

爱情只是一种选择,一种具有很大的“沉淀成本”的选择,一种具有很强的“锁入效应”的选择,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选择。爱情绝对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市场,爱情也绝对不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神秘,它是介于市场和神秘之间的某种东西,就如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爱情的选择会受到时间约束的限制,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所以爱情的选择也具有不可逆性,错过的列车被重新搭乘的可能性很小,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因为爱情的标准是每个人内生地认定的,所以爱情具有神秘性;又因为爱情的对象是由环境外生给定的,所以爱情具有市场性。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时间约束造成的,时间能够证明一切,时间能够改变一切,时间也能够毁掉一切,爱情只是白驹过隙而已。

本文节选自《世事的经济学逻辑》,原文载于《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8月20日(NO.607)第八版

《世事的经济学逻辑》

皮建才 著

原标题:《爱情可以用经济学理论阐释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