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嘉靖帝:我的父亲我做主

2023-07-14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嘉靖三年七月十五(1524年8月14日)的正午,一场发生在紫禁城的较量灼热非常。

事件的起因源于一场争论——谁来做嘉靖帝的父母?在当时,这不是一个医学证明的问题,也由不得嘉靖本人做主,而是需要经过朝臣的讨论。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正德十六年(1521)的三月十四,正德皇帝朱厚照病亡,没有留下孩子继承皇位。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以“兄终弟及”的祖训,把目光投向了正德帝的叔叔兴献王家里。兴献王两年前就染病长辞,家里只剩下一个小儿子朱厚熜料理王府,也就是正德帝的堂弟。

明成化至嘉靖世系图

朱厚熜很快就收到嗣位诏书,四月二十二日,就从湖北安陆(今湖北钟祥市)的藩地来到了京城。礼臣安排他从东门入宫,这是皇太子即位的常规路线。

十五岁的朱厚熜敏锐地意识到,从哪个门进宫,意义大不相同。朱厚熜不是太子,也不打算给伯父弘治帝当太子。他很清楚,诏书让自己来当皇帝,自然要以皇帝的身份从正门入宫。初到京城,朱厚熜就给群臣提了个醒,他不好糊弄。

即位六天后,嘉靖帝让礼臣给父亲兴献王议尊号。朝臣们引史据经,翻出西汉定陶王和北宋英宗的旧典,上奏说应当尊伯父弘治帝为皇考(对亡父的尊称),尊父亲兴献王为“皇叔父”。嘉靖帝大为震惊,自己的父亲竟然被议成了“叔父”,下令让朝臣再议大礼。

嘉靖帝此时是兴献王唯一的儿子,若是承祀到弘治帝这一支,那么兴献王一支便面临绝后的局面。从个人情感上讲,他难以接受。因此,围绕着嘉靖帝对弘治帝和兴献王的称呼,朝廷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

赞成和反对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直到嘉靖三年(1524)的七月十六,大礼议终于迎来了最激烈的一次较量。那天散了朝,二百二十余名朝臣跑到左顺门前伏哭抗争,从早晨跪到了正午。嘉靖帝忍着怒气两次传谕,让众人散去,没想到哭声更凶。震怒之下,嘉靖帝令锦衣卫逮捕了四品以下的官员共一百三十四名,其余官员待罪。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回忆说“三十五年前,朕一个人对付二三百人”,指的就是这场斗争。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片段

在议礼期间,固争的官员找到了三国魏明帝的一篇诏书,作为论争的重要依据。诏书的背景是,魏明帝在位时,皇子接连早夭。他担心去世后皇统出现更迭,便预先下诏,要求嗣位的藩王不可尊崇私亲。

这篇诏书被司马光收载进《资治通鉴》。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常写下对史事和人物的看法,集为《读通鉴论》一书。在读到这篇诏书时,王夫之有感而发,提出如果遇到宗藩继位的情况,可以仿效汉光武帝之例,建立宗庙供奉先朝皇帝,同时建立亲庙尊奉自己先祖,如此既可成全礼制的规定,又可满足孝亲的人之常情。不知道王夫之撰写评论时,是否想起了嘉靖朝的这段往事。

王夫之《读通鉴论》

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十一,朝廷上兴献王庙号为睿宗,奉入太庙。从嘉靖帝登基为帝,大礼议到此时方告结束,前后历时十七年。这十七年的每一场争论,清末学者夏燮在编撰的《明通鉴》中都记载了日期和争论双方的意见,就连那二百余名伏阙官员的名字也悉加考证,一一载录。

“大礼议”跨越时间长,涉及到的官员也很广。论争双方引经据典,争执不休。儒家经典的论述、前代帝王的做法,都成为这场博弈的论说依据。有关大礼议的过程,《明史》《国榷》《明史纪事本末》等书都有记载,这几种史籍的体裁有所不同,在展现史事方面各有优长。如纪传体《明史》,将议礼的主张散录于牵涉官员的传记中,从人物的角度还原个体官员的立场;《明史纪事本末》专门撰有一卷“大礼议”,梳理了事件发生的始末;而《国榷》和《明通鉴》都是编年体,以年月日的方式记载了明王朝此间发生的各类事件,方便我们观察“大礼议”期间朝堂内外的诸般联系。

《明通鉴》(中华国学文库)

逐年记事的《明通鉴》,从元末郭子兴起兵开始写起,写到清康熙帝统一全国为止,囊括了明太祖建号前和南明时期的史事,所记史事十分贯通。《明通鉴》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毕沅《续资治通鉴》之后的续作,三部史书一脉相承,记载的时间前后相接,包含了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时代的历史。夏燮在《明通鉴》中撰写的“考异”,也是仿效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做法,对各种史书记载不同之处,或难以定论的史事,都于正文之下考异存疑。

《资治通鉴》记载的历代君臣事迹,为皇帝理政提供借鉴,因此撰成以后就成为了两宋皇帝日常学习的教科书。元明清三代皇帝也把研读《资治通鉴》作为必修课,比如明代张居正就曾为万历皇帝讲过《资治通鉴》,康熙皇帝不仅通读《资治通鉴》而且留下了大量批注,足见此书之受推崇。

此后,这种编年纪事的“通鉴体”,又催生出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就是“纪事本末体”。南宋史学家袁枢基于《资治通鉴》选出两百多件重大历史事件,撰写成《通鉴纪事本末》,分事件叙述,让读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体例也引发了后人的模仿,如《明史纪事本末》就是清代学者谷应泰的承续之作。

“通鉴”系列及其相关著述,以通贯且连续的视角,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喜爱,同时在今天也继续帮助我们发现历史、考察历史,从历史中资取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

《明通鉴》,明代编年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毕沅《续资治通鉴》续作

《明通鉴》(中华国学文库)

[清]夏燮 撰 沈仲九 标点

978-7-101-16202-8

380.00元

内容简介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通鉴》,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北官书局重校刊行本校勘和标点,1959年初版,已经通行60余年。现将《明通鉴》转为简体横排,纳入《中华国学文库》,便于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夏燮(1800—1875),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清末史学家。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三十年(1850)任直隶省临城县训导,咸丰十年(1860)调入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后任江西永宁、宜黄等县知县。他除熟谙经书、音韵学之外,兼长史学、关心时事,著作甚多。代表作有《明通鉴》《中西纪事》,另有《五服释例》《粤氛纪事》等。

内页欣赏

原标题:《嘉靖帝:我的父亲我做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