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模式

2023-07-17 07: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带来社会进步和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改变压力。尤其当ChatGPT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从文科生变成了理科生,从普通学生变成尖子生的时候,让很多曾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那么快改变世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认知。甚至开始不怀疑,传统的大学通识教育聚焦的能力培养,还能称为“能力”吗?强调的素养还是真的“素养”吗?面对ChatGPT等新技术的冲击,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呢?

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通识教育大会上,各高校教育者和研究学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伴随着技术从高度分化逐步走向高度融合,这就要求人文与技术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人文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驾驭”技术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避免人类受到伤害。

会上,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提出了“需要培养学生可迁移能力”的观点。所谓可迁移能力,即注重跨界能力,运用诸如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双创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创造,在创造中发挥想象。在这方面,我们的当前教育还是非常薄弱的。即便是在人才培养有很多很好的传统和优势的清华大学,也有着明显的短板,比如写作与沟通能力的缺失。对此,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表示:“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新时代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要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表示,我们需要构筑更加丰富多元的通识学习体验,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潜能,促使他们自由全面发展。而对于具体的课程选择,学校可以考虑从“工作餐”转变为“自助餐”的模式,即学生可在AI模型帮助之下,自主规划学习路径、自由选修课程。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学生,还会影响到老师。”据徐骏介绍,今年9月,哈佛大学的人工智能CS50bot就将进入计算机课程,成为学生的“导师”。“精力无限”的人工智能导师将可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让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还将使“数字赋能高等教育”衍生出新的内涵。而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数字赋能,绝不是传统的慕课,或者共享通识课程。举了个例子,国外已有大学联盟开发人工智能帮助学习的大模型,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设置的80个观测点,每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