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图说|上海蕃瓜弄百年变迁:一次次涅槃重生

澎湃新闻记者 薛晶 综合报道
2023-07-19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2023年7月16日,搬场车驶离蕃瓜弄西大门。视觉中国 图

2023年7月16日,位于上海火车站东侧的蕃瓜弄翻开新的篇章。

当天,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建(拆除重建)项目举行居民集中搬场仪式。这是今年上海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项目之一。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造,涉及房屋14幢、门栋31个,共有居民住户1122证。

1960年代,蕃瓜弄大门口。

1980年代,蕃瓜弄大门口。

2016年,为配合北横通道建设,搬迁前,居民在蕃瓜弄小区门口留影。图片来源网络

蕃瓜弄是上海解放后最早旧改的小区之一,和曹杨新村的最初的两层建筑相比,蕃瓜弄的建筑升到五层,因此也是上海第一个五层楼工人小区。

从19世纪末的姚家宅到解放前的“滚地龙”,从50年代的草棚简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人新村,这里从旧到新,又从新变旧。多年间,镜头记录下不同时期的蕃瓜弄,这些影像诉说着它历经的百年风雨。

1940年代:从姚家宅到“滚地龙”

19世纪末,彼时的蕃瓜弄被称作姚家宅。1909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工商业开始在姚家宅附近聚集,这一带一度发展成为苏州河北岸较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1937年“八·一三”抗战期间,受到日军炮火攻击和飞机轰炸,姚家宅地区的建筑全部被毁,留下一片焦土,成为一片无人居住的荒野。

俯瞰1948年的蕃瓜弄地区。红线范围内为今日蕃瓜弄的大致区域。图片来源网络

俯瞰1960年代改造后的蕃瓜弄。红圈处是当时保留的“滚地龙”展示区。图片来源网络

俯瞰2017年的蕃瓜弄。为配合上海北横通道的建设,部分房屋被征收。图片来源网络

俯瞰如今蕃瓜弄(蓝色虚线内)。今日的蕃瓜弄小区东起南北高架路,西邻大统路,南沿天目中路,北靠沪宁、沪杭铁路沿线,占地6.05公顷。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1940年代,大批逃难而来的人们在姚家宅地区栖身,他们用一条芦席卷成半圆形,固定在支起的竹竿上,形成一个简易窝棚。这些不到一人高的窝棚约有3000多间,它们相连成片,远看像一条条横卧在地上的“长虫”,因此得名“滚地龙”。上万人口居住于此,这里成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最著名的贫民窟之一。

1940年代的“滚地龙”。一条芦席卷成半圆,固定在支起的竹竿上,形成简易窝棚。

钻进钻出“滚地龙”需低头哈腰,难遮风雨,有“蕃瓜弄似阴沟洞,走路三步一鞠躬”的说法。

关于“蕃瓜弄”的名字由来,一种说法是因棚户区的贫民经常以“蕃瓜”充饥,居民自嘲为之。另一种则是,相传当地在1947年产出一只特大蕃瓜而得名。

1950年代:从“滚地龙”到破草棚

上海解放后,市政府对棚户简屋地区的环境进行改造。蕃瓜弄同其他棚户区一样,通过加固危房、清除垃圾、填埋弹坑、辟建道路和铺设下水道,开辟火巷、接通电源、装设路灯,建起了公用给水站和公共厕所等,并陆续支持鼓励居民拆除“滚地龙”,翻建起一间间矮平房。

1950年代的蕃瓜弄,翻建起矮平房。

1950年代的蕃瓜弄,矮平房用芦席和稻草盖顶。

矮平房虽然比起原来的“滚地龙”要干净许多,但这些房屋起先大多是用竹片编墙,用芦席和稻草盖顶,竹篱笆墙上抹上黄泥,涂上石灰水,耐不住常年的日晒风吹。

1950年代,人们在蕃瓜弄的生活场景。

1950年代,人们在蕃瓜弄的生活场景。

1960年代:从草棚简屋到工人新村

↓↓↓横屏观看

1963年,改造前的蕃瓜弄。虽然“滚地龙”式的茅草屋已不复存在,但居住环境依然简陋,草棚简屋禁不起日晒风吹。

1964年,改造后的蕃瓜弄。照片右侧为原共和新路新旱桥。

1963年,为了改善工人们的居住条件,上海开始进行规模性的棚户区改造。

据《上海通志》(城市建设卷第三节住宅建设)介绍,蕃瓜弄成为上海第一批棚户区改造地区,和曹杨新村的两层建筑(后改建成三层)相比,蕃瓜弄的建筑升到五层楼,因此,这里也是上海第一个五层楼工人小区。

1964年7月16日的《新民晚报》对改造后的蕃瓜弄进行了报道。良图好颂影像资料库 公众号 图

1964年7月,蕃瓜弄第一期新公房竣工,第一批居民欢天喜地搬入新居。上海的众多媒体报道后,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成为当时闸北乃至上海的标志性地标之一。

改造不久后的蕃瓜弄在春节期间举行文艺演出。

刚刚建成的蕃瓜弄工人新村。

改造后的蕃瓜弄里共建成24幢砖混预制板结构的五层楼房,水、电、煤一应俱全,附近设有银行、书店、食品店、理发店、旅馆、浴室、儿童游乐设施等,生活十分便利,环境优美。

1970年代,两代住在破草棚的一家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蕃瓜弄新村。

1970年代,蕃瓜弄新村居民生活场景。

1970年代,蕃瓜弄新村居民生活场景。

1970年代,蕃瓜弄新村的孩子们在排练舞蹈。

为了保存历史记忆,当时的蕃瓜弄内保留了十八间草棚简屋和三间重建的“滚地龙”,作为“忆苦思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70年代,老工人向参观者讲述蕃瓜弄居民在“滚地龙”的苦难生活。

1970年代,蕃瓜弄新村,小学生听老师讲解“滚地龙”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一篇题为《蕃瓜弄变了样》的文章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蕃瓜弄从此闻名全国。1977年,“蕃瓜弄棚屋”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70年代,小学生听蕃瓜弄居民讲述过去的生活。

1970年代,学生听老师讲述蕃瓜弄的故事。

2027年:从“老破小”到新高层

此后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蕃瓜弄小区进行过多次改造,包括加层、平改坡以及解决用水、房屋隔热等问题。1993年,为配合南北高架路建设,蕃瓜弄一排房屋被拆除。2016年,为配合北横通道项目建设,部分房屋被征收……此时蕃瓜弄的环境早已与周边区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格不入。

1980年代,蕃瓜弄小区。

1990年代,蕃瓜弄小区内的蕃瓜弄小学。

1990年代,蕃瓜弄小区进行了平改坡改造。

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洗礼,昔日明星小区不断出现外墙脱落、防水、管道堵塞、电线老化等诸多生活问题。由于无法彻底改变“小梁薄板”结构内部功能缺陷,改造成了居民们最迫切的问题。

2023年7月的蕃瓜弄,几家人合用的厨房。

2023年7月的蕃瓜弄,一楼的房子常年晒不到太阳,墙壁容易发霉,衣物很难晒干。

2023年7月的蕃瓜弄,破旧的天井。

2019年8月6日至30日,由蕃瓜弄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牵头,对小区全体业主及承租人开展“拆除重建”意愿的全覆盖调查,99.7%的居民同意向政府申请对小区进行拆除重建改造。2023年7月2日,蕃瓜弄小区旧住房改建项目签约率达100%。

2023年7月2日,蕃瓜弄小区居民在大门前敲锣打鼓,庆祝旧住房改建项目签约率达100%。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如今的蕃瓜弄即将拆除原地重建,3年半后重新迎接街坊邻居的回归。

那时的蕃瓜弄将建有6幢多层、高层电梯房用于居民回搬,配有地下停车场,实现人车分流;小区及周边公共配套包括城市生活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社区党群中心和公益性幼托育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再一次涅槃重生,蕃瓜弄的未来就在眼前。

改建后的蕃瓜弄效果图。

改建后的蕃瓜弄效果图。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 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史训锋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