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素人策展|用画作搭建一座“我的城”

汪建平
2023-07-23 08:3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汪建平“我的城” 视频/徐明徽(01:19)

普通人也可以策划专业的美术展?艺术作品如何讲述老百姓的人生故事?

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的“素人策展计划(第一季)”展览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五组素人策展人都是大众身边的普通人,他们身处不同行业,有的是注册分析师、有的是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有的是物业经理……虽然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却对美术有自己的理解,因而展览也呈现出别样的鲜活与精彩。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将陆续刊登素人策展人对此次策展经历的感受和重点展品解读,本期分享的是物业经理汪建平“我的城”。出生于1970年代,汪建平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上海浦东的建设发展。此次参加策展,也成为了他实现理想的一个过程,他用艺术作品搭建了一座专属于他的城。

素人策展海报

汪建平策展板块

《中国红》油画 李向阳、李鹏 

我叫汪建平,1974年出生在上海浦东川沙,现在是物业经理,派驻在中华艺术宫。我想讲述我跟这座城的故事。

素人策展人:汪建平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看惯了乡间小路、油菜花田、金灿灿的稻田、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飘香,每到傍晚时各家炊烟袅袅,远远望去,仿佛天空挂着一道道银绸,配上夕阳,美得像一幅油画。随着上海不断扩大发展,我也从农村慢慢发展到了城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夜幕降临霓虹闪烁灯光璀璨,地面成了星空,而我置身于这一幅浪漫的画中。工作原因我与中华艺术宫结缘,在这个场馆一待就是14年,从这个建筑的落成到开放,再到保障维护,我的工作从未停止,我和它的每一次成长,像是一砖一瓦逐渐搭建起属于我家以外的另一座城,像一件艺术作品一样,它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不可复制的。

我是技术型的人,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我选了一些唤起我记忆、让我有强烈的认同感的建筑题材的作品,把它们编成3个片段,把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这座城市生活的真实感受告诉大家。

记忆之城

故乡组画 金祥龙 版画 1996-2003

这组作品是版画家金祥龙用套色木刻描绘他的家乡浦东航头的作品,第一次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立刻唤起了我的同感,想起了我的故乡和童年。我1974年出生于川沙,是土生土长的川沙人、记忆中的小镇是有着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一条条泥土小路、一块块整齐的农田铺在路边的两边,田野里金灿灿的麦田随风舞动,散发着清香,清晨鸡鸣狗叫,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金祥龙 版画

金祥龙 版画

父亲的工作与建筑有关,家里的书桌上放满了父亲画的图纸,有的画的是房屋建筑,有的画的是木门橱柜,图上标记着各种数字和文字,黑红长短线条错落连接,图纸简洁而精准。每次想学着父亲的图纸画画,却画得歪七扭八毫无美感,在父亲的讲解和指导下,才知道这每一条直线都是按照精准的刻度计算出来的,渐渐地我开始对建筑设计、手工木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飞跃之城

拼搏——上海南浦大桥工地之夜 冒怀苏 版画 1990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老上海人时常挂在嘴边,只因浦西的“十里洋场”与浦东的“荒凉之地”对比太过明显。“过江难,难过江”,更是成为了那时老百姓的口头禅。

这幅作品表现建设中的南浦大桥,南浦大桥始建于1988年,于1991年11月19日工程竣工,于1991年12月1日通车运营。黄浦江“第一桥”架起浦东“开放通途”,这也意味着浦东开发这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开启了。

我也通过这座桥梁从小城镇走向了大城市,原来车水马龙霓虹彩灯的地方也是我生活的城市,当我穿过南浦大桥时仿佛穿透了我对城市生活刻板印象的圈,在走出去后,我也开始有更多的想法,我想更多地接触新鲜事物,去学习去探索。

海原修平 摄影 1996-1997

海原修平 摄影 1996-1997

这几幅是日本摄影家海原修平所拍摄的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上海城市景观。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时候,谁都不知道,黄浦江边的沧海桑田会发生怎样的巨变。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后来在家里的阳台上远眺,远远地能看到东方明珠,远处所见的楼房还都是低矮的小平房,那时候我们家里没有煤气,用的是煤球炉,电话也是公用的,马路很小。但是这块土地的命运终究还是发生了变化,连同我们这些依附它生活的人一起。

夜深人静 薛宝其 摄影1981春

见缝插针 薛宝其 摄影1981春

看到这两幅画时,我想到了自己也曾在书房夜夜挑灯刻苦读书。当时我工作的单位需要技术型人才,工作中我发现周围的同事每个人手中都有好几本技能证书,相较之下我却两手空空,我感受到了压力,我知道如果我不去提升自我,我将很快被淘汰,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去工人文化宫学习,由于当时的交通并没有如今这么发达,只有自行车公交车,每天辗转去文化宫学习的路上都将近要花上2个小时,但就是当时那份乐观拼搏的精神支撑着我完成了自我提升、自我进步。

上海工匠 李根 油画 2019

上海的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更不是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一种奉献精神,是持续专注地工作,我认为“用心做事”是工匠精神的原则,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多的奉献,让我们一起把上海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吧。

理想之城

《海上世博会》 王味之  2019

郑宪章 摄影

余慧文  摄影  2010

选这组摄影照片,既因为它关系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因为它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

2009年,我作为世博会中国馆工程设备运行的带头人,来到还在修建的场馆,心情十分激动,想到能直接参与到世博,更是觉得十分荣幸。2010年4月20日,离正式开园还有十天,也是电梯安装完毕后的第四天。为了测试运行抗压能力,我参与了“疲劳试验”。在垂直电梯内装进了1.8吨压铁块连续运转;自动扶梯上,2000余名官兵手提小板凳,高唱嘹亮的军歌,满满当当地挤在一块,当起了“活体试块”。直到这项测试有了满意的结论,我才稍稍舒了口气。为了防止照明灯“瞎火”,尤其“清明上河图”、“同屋檐下”的演示灯光绝对不能出问题,我决意对数千盏灯作“体检”,还把演示灯泡的使用寿命从5000分钟改为了4500分钟,破除了“不坏不修”的陈规旧律。184天的成功保障,实现了中国馆工程设备故障率为“0”的记录,从而向中外来宾展示了中国馆的精彩。

    责任编辑:徐明徽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