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封面报道|中美气候合作再出发,全球气候外交正当时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刘栋  实习生 刘卓尔
2023-07-31 08:0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世界观 >
字号

7月16日,北京迎来了今年第27个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日。下午3点刚过,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的专机在北京降落。在停滞近1年后,中美这两个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大国再次走到了一起,商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

在克里访华之际,全球正经历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这或许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各国迫切需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2023年7月19日,北京,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出席新闻发布会。

对这种迫切性的共识,在中美两国最高级别气候合作商谈前后发出的信号中得以充分体现。在北京的四天,不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克里日以继夜地连续会谈,国务院总理李强,国家副主席韩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等中方高级别官员也相继与克里进行会见。

“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真的在合作并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赢得这场战斗,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单独推动气候转型。”在北京度过78个小时之后,克里离行前召开记者会,答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强调了全球气候合作的重要性。

而仅仅一周后,7月27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应约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举行视频会谈,围绕加强中美气候变化对话交流、合作推进全球气候多边进程等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密切沟通。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对澎湃新闻表示: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之所以如此受到全球关注,不仅是因为两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也是因为中美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分量”,两国采取的切实行动会对全球落实气候目标有着重大的影响。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

不仅仅是中美气候合作的再出发,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在气候外交上活动频繁,多有亮点。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后中法在《中法联合声明》中有诸多两国气候合作的切实内容;同月,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期间签署了《中巴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元玲告诉澎湃新闻,在当今复杂动荡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的气候外交活动明显有助于增进欧洲、拉美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同时,通过积极投入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外交以及多边合作,中国可以带动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活力与动力。

“硝烟”中启程

克里此次访问之际,正值全球范围内大面积发生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北京今夏以来已连续创下多项高温纪录。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正被席卷全国的热浪和从加拿大南下的山火烟霾“烤”得焦头烂额。世界气象组织和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27日发布官方数据称,几乎可以肯定今年7月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

高温之下,全球的气候合作迫在眉睫,克里与中方官员的会面同样热切。7月17日上午,克里在下榻的北京饭店首先会见了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二人结识已有25年之久,解振华在开场介绍时笑称,自从二人被任命为特使以来,双方已经见面了53次。这种长时间的交流而建立起来的个人信任无疑是中美两国在气候合作中的一大有利条件。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两人的会谈前后持续了约12小时。

2023年7月17日,北京,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左)与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会面。

克里此次紧凑的访华行程,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中美气候交往行动之一,被外界视为中美气候合作再出发的积极标志,将给全球气候治理谈判带来正面的信号 。

过去数年,中美气候合作几经波折。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期间,中美曾携手为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达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前夕联合批准《巴黎气候协定》,于杭州西湖国宾馆举行的向联合国交存《巴黎气候协定》批准文书的仪式,曾让全世界备受鼓舞。然而自特朗普总统上台执政以来,美国一度单方面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中国敌意不断上升。即便现任总统拜登上任后,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在某些方面也有增无减。

彼时,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被看做是中美关系中难得的抓手之一。拜登就任总统当年,克里作为美国总统气候特使于半年内两度访问中国,两国还联合发布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并在同年举行的英国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再次携手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

然而,两国间的气候磋商因2022年8月美国时任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而陷入了停滞,后双方虽有努力尝试,但互信仍难积累。

除了复杂的外交形势,美国国内的不同声音也为此次克里访华寻求新的气候合作空间蒙上一层阴影。就在克里此行动身之前,众议院监督和问责委员会主席、肯塔基州共和党人詹姆斯·科莫(James Comer)对福克斯新闻表示,克里在没有得到美国参议院确认的情况下,仍与中国谈判一项“不利于美国利益的激进的绿色新政议程”,并宣称要对克里与中国的气候谈判进行“严格审查”。而在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举行的一场听证会上,克里甚至遭到一系列人身攻击,被指“不代表美利坚合众国”,而是代表“极左激进议程”。

尽管如此,克里办公室仍公开表示希望与中国进行接触,确保定于今年年底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取得成功,并希望至少在三个问题上与中国合作:控制石油和天然气井泄漏的温室气体甲烷、森林砍伐,以及逐步淘汰煤炭的使用。

显而易见的是,气候变化合作离不开中美的政治大环境。马爱民表示,中美关系作为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涉及众多议题。在这种背景下,气候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涉及到产业、技术和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与两国总体关系是没法截然分开的。“例如,美国一方面谈合作,一方面以种种理由限制我国的一些太阳能设备出口,很难设想气候变化合作能在这种情况下全方位展开。因此要把气候合作和其他领域完全分开,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他说,中国方面一直强调将气候问题置于整体中美关系的框架内,以促进更加全面、务实和可持续的气候合作。

刘元玲也表示,她注意到美国国内多年来发出反对中美气候合作的声音一直大有人在,并且影响不小。美国政府的政策也会因为执政者的更替而变换,而中国方面对于气候问题是越来越重视,近年来自上而下地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气候外交之外,中美间多方面的高层级接触也正在恢复中。此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分别在6月和7月初到访中国,与各层级官员开展对话。另据美媒报道,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正计划访华。密切的访问和交流意味着克里此行除了为两国气候变化发展新的合作空间之外,也寻求稳定整体双边关系。

2023年7月9日,北京,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举行新闻发布会。

进一步的承诺或待COP28

7月19日晚,克里召开记者会,就他此次访华的目标、对话过程和成果做出评述,并回答了来自中美两国记者的提问。

克里也在记者会上表示,未来需要加快研发和部署新技术,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他赞扬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部署方面,尤其是在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和风能方面的出色表现。“他们正在推行非常积极的可再生能源战略,尝试减少排放。我们将努力与中国尽可能密切和建设性地合作,努力提高部署技术的能力。”他透露,中美气候合作进一步讨论的要点包括2035年的新排放目标以及减少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方法。

不过双方并未达成具体协议,克里对此解释道,“因为双方还未能清晰地找到连接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的路径。”

2023年,天津,航拍1000MWP单机 "盐光互补 "电站的光伏板。(视频截图)

马爱民认为,中美此次没有发布联合声明,或许是因为在2021年格拉斯哥会议期间发布的联合声明已经确定了一段时间内两国要开展合作的一些领域和具体内容,过去一年多受到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响而被迫中断,使得当时声明中提出的要开展的一些活动并没有真正落实开展。所以当务之急不是要发布新的声明,而是要以切实的行动步骤来落实以往达成的一致共识。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助理教授戴维森(Michael Davidson)同样评价称,就此次访问而言,更重要的是双方进行了持续的建设性沟通,而不是取得具体结果。“这是在气候问题上进行更积极接触的敲门砖。”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预计,“进一步的承诺或将在COP28上宣布。”

马爱民说,目前大家最关注的今年底COP28大会上要举行的巴黎气候协定以来首次全球盘点。“大家都有一种担心,就是巴黎协定的各方承诺的目标能不能落实呢?取得了哪些进展?我们不仅要看有关国家说了什么,更要看做了什么。”他说。

对于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长期关注国际气候治理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所长于宏源表示,这是很正常的,“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各自身处不同发展阶段,而且中美不仅代表各自国家利益,还代表着发展中和发达国家两个阵营,中美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中美双边,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能够谋求一个共识。”

美国乔治城大学研究中国能源政策的教授乔安娜·刘易斯(Joanna Lewis)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从克里在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来看,美中两国似乎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解决能源安全和电力短缺问题上,而不是简单地敦促北京加快逐步淘汰煤炭,这是具有“建设性的”。

生态环境部7月20日也就克里此行发布消息称,中美双方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性挑战深入交换意见。就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加强对话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建设性的对话。

2023年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京会见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长期关注国际气候治理的东亚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告诉澎湃新闻,气候变化在中美关系众多议题中有着特殊性,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国际性的本质也要求两个国家必须进行沟通和协作,这跟其他双边问题有很大的不同。

“气候议题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试金石。中美关系能好到什么地方,它的上沿很有可能就是被气候问题定义的。”李硕补充说,“双方将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有着共同的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它困扰着我们,困扰着两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这个问题是双方无法脱钩的。”

多边气候外交正当时

不仅中美两国,全球都无法在气候问题中“脱钩”。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中国在双边和多边气候外交领域一直稳步推进。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信息记录,中国在过去几年间在气候领域不断拓展交往范围,与欧盟、东盟、非洲国家、金砖国家等保持着气候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今年2月,中方还参与了“第二届中日韩碳中和论坛”等多边气候外交。

今年以来,随着各国逐渐走出新冠疫情,中国与多国在气候方面互动频繁。

中法两国今年4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共有51条内容,共同应对气候问题就占8条;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放在中法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部分,为两国气候外交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提出很多具体的可操作事项。

例如第36条指出:中法两国愿开展合作,解决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融资困难问题,鼓励其加快能源和气候转型,支持其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还应邀参加出席了6月在巴黎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会后,中法双方承诺以气候为重点扩大贸易关系。法方将出席今年下半年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在参加了巴黎峰会后,李强还对德国进行了访问,之后中德政府联合宣布同意引入“气候与转型对话”,以加快两国向气候友好型经济的转型。

4月,中国还与巴西发布了《中国—巴西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刘元玲指出,其中有几条内容特别值得关注,例如:中巴两国决心进一步加强多边主义,包括同“77国集团和中国”所有伙伴一道,以期建立一个集体性、反对单边主义和绿色贸易壁垒,并坚定立足于国际社会团结合作价值观的气候团结典范;中巴继续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其尚未履行的气候资金义务,做出他们远高于每年1000亿美元的新的集体量化目标承诺,并提出清晰的适应资金翻倍路线图。

此外, 中国高层与COP28候任主席苏尔坦、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会谈中均有提及在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对话和合作。

“外部世界能否给中国应对气候问题一个客观公正的看见与评论,能否看到中国在应对气候问题上的努力与成就,并积极寻找合作点,互相取长补短,让彼此间的合作成为主旋律,并不断深化和扩展这种合作范围,其影响非常深远。只有在这种彼此看见与接纳的态度立场中,对华气候外交才会有愈来愈多的合作空间,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也会因此更光明,充满希望。”刘元玲说道。

(澎湃新闻记者 王露 实习生 包姝婕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无为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