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60年的“小卖部”,承载着爷爷无数的回忆|家庭相册

2023-08-12 07: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讲述者:甘丹雪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数媒与影像数字化研究生

指导教师:沈洁

我的爷爷出生于1949年,四川资中人,在家中排行老大,底下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爷爷从小就勤奋好学,自觉承担了“长兄如父”的责任。

听爷爷说,我们祖上是从湖南迁来四川的,是“湖广填四川”中的一家,家乡附近这片土地都是他们亲手开垦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逐渐实现了集体化,1971年,在大队的任命下,时值23岁的爷爷接管了九郎庙村六大队的供销社代销店,开始了为集体、为人民服务的半生。

1976年,站在代销店门前的爷爷

说起代销店,在那个年代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小超市,承担着商品流通的职责。不过,这个“小超市”是由国家给本金,实行统购统销的策略,除5%的利润为私人工资外,其余收入都需要上交给集体,目的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

可以说,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年代,代销店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甚至许多小姑娘都希望能够找一个在代销店工作的对象。

“听诊器方向盘,国家干部售货员”,说起这句顺口溜,爷爷布满皱纹的脸上是藏不住的高兴和光荣。因为爷爷会写钢笔字,打算盘,所以才能在一众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代销店的售货员。

爷爷用于记录代销店收支的记账本

“我们那时候,每天都要走几公里到供销社进货,用肩头挑回100多斤的货。”爷爷展开他的手臂,做出挑担的样子,继续说道,“这些货里,既有煤、油、盐巴、豆油、醋这些生活必需品,也有毛巾、牙刷、草纸、桶、担子等日杂百货。除此以外,生产队要的农具、化肥、农产品也是必须要有的,托经营代销店的福,我现在身子骨还硬朗着哩。”

小小的一个代销店,细数下来竟然能够囊括近300件货物,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爷爷也因此成为村里的半个名人,小时候别人问我是哪家的女儿,我一提爷爷的大名,大家就都明白了。

1976年,爷爷在清点货物

改革开放前,爷爷和这间代销店几乎每年都能被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店,被公社选为代表去检查其他的店,主要工作就是点评、记录和互相传递经验,爷爷也因此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一次外出检察,发现了一种叫‘味精’的调味品,放进面里,顿时香得不得了,我就花了五角买了一包,回去煮了一锅面给大伙儿尝尝。那时候日子苦,大家哪里吃过这么鲜的东西,都说好吃得不得了,让我去供销社多进点回来。”他神采飞扬地回忆道,“从那以后,还陆陆续续地进了外地大蒜制的豆瓣、木耳、干笋以及海带等等,好满足大家的需求。但是,感觉现在的味精却没有以前的好吃了。”

我想,或许不是“味精”的味道变了,而是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1984年,爷爷(右一)做东,在家宴请宾客

后来,国家引入市场经济,供销社统购统销的作用开始变淡,爷爷还了国家给的本钱,开始私人出钱做生意,变成了个体工商户。仍然是租用这间大队的房子,但不用在固定的供销社进货,而是去到综合的市场上,获得的利润也是全归为自己。我也成为同学眼里那个人人羡慕的“家里开小卖部”的女孩儿,没少偷偷瞒着爸妈蹭吃蹭喝。

2006年,妈妈、爸爸和我

现如今,小卖部、超市早已遍地都是,年轻人更是通过手机就能下单网购,爷爷的小卖部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原地。

哪怕外墙再破旧,收入也逐年下降,爷爷也喜欢待在这里,和他的老朋友们谈天说地。等最后一个朋友回家后,他就拿着那把粗硬的高粱扫帚扫落地面的灰尘,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陪伴他半生、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土地。

2019年,爷爷在北京参观天安门

经历了60年风雨的“小卖部”现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