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82封信,一个女人20年的光阴 |《素锦的香港往事》编辑手记

2023-08-15 12: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第一次看到“素锦”这个名字,是在微博。一个名为“阁楼上的安妮”的博主,写下了自己阅读《读库》(2202)里一篇名为“素锦的香港往事”文章的感受。虽然文字不长,但直觉是自己喜欢的文章,于是立刻下单《读库》,一口气读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素锦是上海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陆续生下三个孩子。章后来带着原配一家去了香港,素锦百般无奈之下,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个孩子由妹妹妹夫照顾。素锦在港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文章以素锦和妹妹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描述了素锦在港二十年的生活。

我想,这篇文章只有四万余字,应该有扩充的空间,毕竟,文中提到,素锦与家人的通信有好几百封,几十万字。随后在同事的帮助下,我联系到刘涛老师和百合老师。现在都还记得,202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那时小朋友们还无法正常上学,晚上在南二环凉水河边嬉戏,我和百合通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关于素锦,关于彼此,关于读书,聊了很多。那是我们的第一次通话。

刘涛作为收藏家,对于书信、契约、账本的收藏情有独钟。素锦的书信就是他在上海逛文庙的时候发现的。《读库》版的篇章结构是由刘涛和百合共同商定后,最后由百合执笔,把素锦在香港的生活按主题以横截面的形式展现。在此次单行本的写作过程中,由于篇幅许可,大家讨论后决定以时间线纵向推进,这样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并呈现家庭内部更多细节,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到更立体的素锦。

2022年的最后一天,初稿完成,到了我这里。为了对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生活有更直接的感受,并拍摄一些书里也许能用到的照片,我们一家打算利用寒假去一趟香港。

素锦1956年10月出发去香港时,是从珠海的拱北海关先到澳门,再辗转坐船到香港。我也是从珠海出发,但选择了2018年才正式启用的港珠澳大桥直达香港,极其方便快捷。

在香港,我入住的酒店在北角,因为素锦曾在这里住过很长时间。2015年夏,我曾在香港中华书局工作过两个月,也是在北角。感觉冥冥中似有特别的缘分。

这次住的酒店的长廊里摆放着很多塑胶花。若不是因为素锦的故事,我还不知道塑胶花与香港的渊源。可以说李嘉诚的第一桶金就是开办塑胶花厂获得的。素锦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塑胶花厂做工。

酒店大堂里的塑胶花

在香港的几天,我从北角码头坐船去尖沙咀,体会素锦在小姑姑家住得烦闷时去看海的感觉;我在铜锣湾的繁华街道四处寻找素锦最终买下一间公寓的轩尼诗大厦;在时代广场旁边一个破旧的楼前,反复确认这就是素锦曾经住过的波斯富大厦;我从铜锣湾坐叮叮车去了跑马地,想看看素锦打工的饭店还在不在。

今日之尖沙咀

我在北角附近闲逛,看到邮局时会想,这里是不是素锦常常给上海的孩子们寄东西的地方?看到教堂时会想,素锦是不是周末会来这里做礼拜?看到剧院时会想,素锦和章先生是不是在这里看的电影呢?看到菜场时会想,这里是不是素锦日常买小菜的地方?

北角附近的教堂

在香港的几天,拍了很多照片,包括街道、楼房、叮叮车、拥挤的人群,但是,当我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一张拍摄于1956年的老照片时,顿时改了主意。是的,就是这张。穿着旗袍的摩登女性,旁边是一脸茫然的路人。这种鲜活的历史感以及视觉冲击力,是现在的照片无法取代的。

1956年的香港街头

幸运的是,香港中华书局曾经出版过许多香港本土题材的图书,保存了许多香港老照片。后来,在香港中华书局侯明女士、黎耀强先生和吴黎纯女士的帮助下,香港摄影家许日彤先生免费为本书提供了一些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老照片。透过这些照片,可以直观看到当时的香港风貌,读者对于素锦香港生活的想象亦有了切实的依据。

审读《素锦的香港往事》稿件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关于香港史的学习。20世纪初的香港,只是一个小渔村,20世纪50至60年代,香港开始繁荣。素锦在香港的二十年,从李嘉诚的第一桶金到香港经济的腾飞,从香港的房价飙升到1973年的香港股灾,从1962年的香港水荒到令人闻之色变的台风“温黛小姐”,桩桩件件都影响着素锦的生活。甚至,我也是从书稿里才了解到大陆与香港之间在过去几十年里相互扶持的过往。所以说,此书不仅仅是素锦个人生命史的片段,也是研究香港城市史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

在稿件的审读终于告一段落时,需要相关领域专家的审读意见。我们找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张俊义老师。他是香港史专家。看完稿件后,张老师不仅写了中肯的意见,还特意问我,这个故事确定是真实的吧?我赶紧把素锦书信原件的照片发了过去。张老师说这个故事实在太打动人了,未来有机会一定会向影视公司推荐。

没想到的是,很快著名演员、导演陈冲就找到了我们。她看到一篇关于素锦的文章,然后火速去买了一本《读库》,第一时间联系了刘涛和百合。

5月20日那天上午,我和百合在陕西南路的一个露天咖啡厅见到了陈冲老师。关于素锦的人生及她的时代,素锦身上那些“非常上海女人”的地方,陈冲当然比我们更懂。陈冲对着素锦的信件,反复摩挲,惊叹不已。为了更深入了解素锦,她甚至把素锦当年看过的电影《飞女怀春》都找来看了一遍。最让陈冲着迷的,应该还是素锦的个人成长。生活的揉搓并没有让素锦沉沦,她反倒是从跌到底的人生中更深刻地洞察了世事。陈冲感叹素锦不仅阅读那个年代的通俗小说,如《琥珀》等,她还喜欢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支撑素锦度过人生很多艰难时刻。难怪素锦信里经常会出现一些颇有智慧的“做人之道”。与陈冲分手时,看着她的背影在林荫道中慢慢远去,我真的产生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也许,我们可以期待,素锦的故事未来会被搬上大银幕。

2023年5月20日与陈冲、百合在一起

时代洪流中,我相信还有千千万万像素锦一样的女性,在女儿、姐姐、妻子、母亲的角色里举步维艰,但她们宁肯让渡自己的权利,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最终选择在隐忍中度过一生。感谢素锦,以书写留下了记忆,让我们看见“她们”;感谢素美,一直珍藏着这些书信;感谢刘涛,收藏了这些书信并深度参与相关工作;感谢百合,以“克制而恰切”的方式呈现了这个故事。感谢张立宪先生和《读库》团队,感谢所有为本书付出的朋友,感谢所有喜欢素锦故事的读者。

482封信,一个女人20年的光阴

陈冲、梁永安、许纪霖、张宏杰诚挚推荐

《素锦的香港往事》

百合 著

978-7-101-16184-7

56.00元

中华书局2023年7月出版

媒体评论

从剪不断理还乱的七情六欲,到富有牺牲精神的爱;从无奈求生存的奔波,到阅读罗曼·罗兰时的感动和升华;这对姐妹长达二十年的通信,记载了时代洪流中一群小人物的梦想、命运和精神,感人至深。

——陈冲(著名演员、导演)

意外得来的四百八十二封信里,藏有一个女人二十年来在异乡的艰难。以真实书信作底,两位作者真切勾勒了女主人公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其间所历经的悲喜。叙述平实、朴素,对信札的呈现克制而恰切,读来历历在目,深受冲击。《素锦的香港往事》关乎一位普通女性二十年的人生过往,亦是香港平民际遇的诚实纪录。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百合,作家、编剧。代表作《百看红楼》系列三部曲,散文集《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现居山西太原。

内页欣赏

活动预告

《素锦的香港往事》新书发布会

嘉宾:

梁永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 涛 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太原美学学会副会长

百 合 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文史类专栏作家

尹 涛 中华书局总编辑

时间:8月20日(周日)18:15—19:15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友谊厅

原标题:《482封信,一个女人20年的光阴 |《素锦的香港往事》编辑手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