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在2018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看了点什么?

2018-09-12 10: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草雨田;图 | why6、草雨田

编者按:三年一度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将在9月17日落下帷幕。像前几届盛会一样,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艺术活动,以越后妻有地区200多个村庄的农舍、梯田、山野为布景,展示了那些融入田园生活的各种艺术展品和生活方式,将人、自然与艺术三者之间充分联结。艺术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游客,本文作者草雨田就是其中一位。

清晨的新澙田野

越后妻有,由日本战国时代的古地名越后国与妻有庄两者拼接而成,字面意思为“走到极地尽头之后”,颇有点绝处逢生之意。而在这片7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坚持了18年之久的“大地艺术祭”的确在用一种令人惊艳的方式,让这一地区起死回生。

三年一次,既然遇上了,就一定要去看一看。

漫步新澙田野间

飞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后,一辆小小的巴士车已经在等候我们。4个小时的车程,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到平坦开阔的田野乡间,期间经历了几次降雨。晚间时分落足新澙县十日町,初下飞机时的闷热感一扫而空。是夜,入住了一家当地的民宿交流馆——一栋拥有90余年历史的和式老宅。小木屋分为上下两层,全部被我们一群朋友包场,一楼设有宽敞的餐厅和一间传统家庭浴室。趁着男女分时段洗浴的空当,我拉开了阳台窗户,老宅的后身就是连成片的稻田,外面蛙声阵阵,榻榻米的垫子很厚很松软,伴人一夜好眠。

清晨,洗漱妥当,两位打扮可爱的日本老奶奶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尽管语言不通,她们脸上的笑容亲切得就像自己的外婆。被誉为全日本最好的新大米,粒粒晶莹,软糯香甜,扣上一颗丝滑的有机生鸡蛋,简直人间美味。吃饱喝足,背上一把吉他,我们行走在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祭”奇妙之旅由此展开。

将艺术融于自然,是大地艺术祭的最大特色

群山环绕之间,四季风景千差万别。到了冬季,这里便是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积雪几十米厚,是日本交通最闭塞的地方。而盛夏时,当稻子由绿转黄的时候,便是艺术节开幕的时节了。2000年,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联合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发起了以“人类属于大自然”为主题的艺术祭。他们以天地为场馆,以山村和森林为舞台,让艺术融入期间,重新探讨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的关系,而今年正是三年一度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举办的第七届。

《为了许多失去的窗户》,艺术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大地艺术祭的经典作品自艺术节创办至今,每一届都会留下一些优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为当地环境的组成部分。而日渐凋敝、人口外流的越后妻有地区,也因此恢复了许许生机。

今年,约有380件艺术作品散落在山间、田头、空屋以及废弃的学校和工厂内,必须亲自行走在田野间细细探寻,方能到达。每一处作品前,都立着黄色的指示牌,写着作品编号,并拴有一枚印章。而手持明黄色的艺术节Passport在每一处作品前打卡盖章,成了此行的乐趣之一。

如果没有熟悉当地的人带队,或提前做好大量功课,不少作品都很难顺利找到。比如内海昭子那扇著名的《为了许多失去的窗户》。如果你冬天来到越后,根本就看不到它的踪影,因为即便不被大雪完全覆盖,纱帘也早被摘掉收起来过冬了。还有一些在Google地图上都指向不明的艺术作品,更是完全要看运气了。幸亏我们此行有专业路线规划师保驾护航,这位早在几年前就踏足越后妻有并深深爱上这里的领队,也为我们分享了很多自己的亲身体会。

越后妻有,名字浪漫之中却带有一丝凄凉。领队小姐告诉我们,在老龄化严重的当地,每年冬天都会有很多空巢老人孤独离世。由于雪下太大,需要爬上房顶除雪,有些老人不慎摔下,可能几天之后才会被发现……“这一点让我觉得特别悲伤。”好在随着艺术节的扎根发展,不少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开始陆续从大城市搬回来,帮忙照顾家里的旅店、餐馆、酒厂生意,她常去的一家居酒屋老板儿子便是如此,“让老人们脸上重现笑容,正是北川先生当初创立艺术节的初衷。”

在艺术祭上遇见了发起人北川富朗

今年大地艺术祭特别策划了一场反同质化的思考——里山美术馆的《方丈记私记》群展,通过27个只有四叠半大小的空间,展示出艺术家们对于空间与生活的不同探讨。有没有这样一方容身之所,来承载无处安放的自我?如果有,它又需要多大面积?大城市的水泥城堡也许不如家乡的四叠半榻榻米来得幸福。

而如主办者所冀望的那样,不少参与大地艺术祭的个人展览也成了参观者、村民和艺术家的交流场所,比如中国艺术家向阳的《幻化之屋》和演员王耀庆展示的《表演的秘密》等。甚至日本国宝级绘本大师田岛征三和艺术祭创始人北川富朗等名人,也都经常被参观者撞个正着,转身之处即是惊喜。

《方丈记私记》群展探讨现代人的生存空间

废弃学校的艺术再创作

但说到此行最打动我的几件作品,却都来自于废弃学校的艺术再创作。当真实的背景故事,遇到艺术家充满魔性的演绎,带来的是深深的震撼。

死亡可怕吗?那么被遗忘呢?法国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与灯光设计师Jean Kalman合作的作品《最后的教室》,就是利用早已废弃的东川小学改建而成。这所学校于1997年在送走最后11人后正式关闭。

一层的学校礼堂被铺满厚厚的稻草,天花板上垂吊下无数幽暗的灯泡,在电风扇的吹拂下徐徐摆动,投射在四周的墙壁上似游动的幽灵。幽闭的空间里,艺术家采集到的村民的心跳声被无限放大。咚,咚,咚,咚,在灯光昏暗的走廊中,我们感知到的是令人绝望的生命的存在,以及满目白色的死亡的气息。压抑的氛围令人略感不适,而这正是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的真实感受。2006年,Boltanski来越后地区参观的时候正赶上冬季,东川小学几乎被大雪深深掩埋。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给这里留下的是死一般的沉寂。

“最后的教室”正式对外开放前,主办方征集了与这里有关的纪念物:奖状、报纸、玩具、毕业照,它们承载着这里真实的历史,被放在整个建筑最角落的一间屋子里。几位村民负责平日的场馆管理工作,初时亦有恐惧和排斥的他们,渐渐地开始接纳了艺术的力量。

旧真田小学校的立体绘本美术馆

同样是被废弃的学校,距离十日町市区不远处的旧真田小学校则气氛完全不同。艺术祭期间,这里被日本著名的绘本作家田岛征三打造成了一个立体空间绘本美术馆。用漂流木捆扎而成的人形在体育馆、走廊里四处奔跑、飞翔,貌似是以前的孩子们留下的欢快回忆,飞扬飘荡在空中。绘本美术馆的设计灵感源于对真实历史的改编,而它描述的则是这样一个温暖而略带悲伤的故事:真田小学关闭之前,三个不同年级段的孩子成为这里的最后一批学生。由于人越来越少,废弃的校舍里充满了四处游走的小怪物,它们靠吃过去小朋友的回忆为生。最后的三名学生和给他们的女老师,则被永远定格在了其中一间教室里。尽管故事的基调有微微的伤感,但却被艺术家田岛征三赋予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暖心的温度。

巧的是,当我们造访绘本与树木果实的美术馆时,正巧赶上一群戴着小黄帽的日本“小豆包”来秋游。建筑物外一条彩色大蟒夺门而出,当孩子们在蟒蛇肚子里奔跑嬉闹时,彷佛时光在这里神奇交错。

草间弥生充满童趣的艺术装置

大地艺术祭中的中国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地艺术祭是历届参展中国艺术家最多的一届。自大地艺术祭创办以来,中国艺术家如蔡国强、张永和与管怀宾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常设作品。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今年首次参与大地艺术祭,经其手改造后的清津峡《光之隧道》成为今年的热门“景点”。受中国古代“五行”启发,MAD在全长750米的观光隧道里,为每处空间添加的“一笔”都形成了独特的神韵。

在China House欣赏中国艺术家邬建安的《五百笔》时,我们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中国的志愿者姑娘。做志愿者的体验有趣而独特,组织方会每天尽量安排大家在不同的展馆服务,以不同于普通游客的视角来认识和了解越后妻有。志愿者团队被昵称为“小蛇队”,据她说中国台湾来的华人“小蛇”最多,其次便是内地的年轻人了,而且一届比一届更加壮大。只要擅长一门日语之外的语言,即可在线申请报名,临走前我们还和她相约明年相聚濑户内海艺术节,期待到时能行走在山海之间,解码一座座没有房顶的美术馆。

网红餐厅越后松代里山食堂

写在后面 越后妻有艺术祭必去之所

位于松代车站的农舞台是艺术节的中心之一,以这里为圆心,四周散布着约有50件艺术作品。在这里,也可以欣赏到松代地区的风貌,草间弥生的《花开妻有》就在这里绽放——如果你的行程时间安排紧张,那么可以集中在此安排一整天时间。

位于农舞台的越后松代里山食堂,因为主打Tiffany蓝而成为这里的网红餐厅。我们在此享用了一顿丰盛的自助午餐,当地新鲜蔬菜烹制的料理大大满足了我们的味蕾。餐厅落地窗外,目之所及即是松代地区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棚田》。

2000年第一届艺术节,俄罗斯艺术家Kabakov的作品《棚田》的主题是农田主人福岛一家的农作剪影。起初并不支持艺术节的福岛先生,因为最后的作品是一家人的剪影而最终同意。最终这幅作品这也成为艺术节非常著名的创作。取景框里对应的诗句则描绘了一年四季农民耕作的场景。

作为日本三大药汤之一的松之山温泉也一定不能错过。我们特别入住了松之山一家超赞的温泉酒店,晚餐提供精致的里山料理和寿喜锅,再配上本地产清酒,仪式感十足。

当地值得品尝的美食还有健康清爽的荞麦面,与越光米和清酒一样,都是很受游客欢迎的土特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