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信建投证券:中长期资金入市正当时,资管机构应予以战略重视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田忠方
2023-08-25 17:21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中信建投证券大楼 视觉中国 图

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会议就共同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和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其中,权益投资仍可带来优秀的长期投资回报,各类资管机构应予以战略重视。”8月25日,中信建投证券非银金融与前瞻研究首席分析师赵然称。

中长期资金占比仍显不足

赵然表示,本次座谈会围绕的“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方面,虽然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已不断拓展,但整体来看,中长期资金占比仍显不足。

“一方面,近年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如养老金方面2018年至2023年一季度期间,含权益类企业年金组合资产金额累计增长163.5%至2.56万亿元。保险资金截至今年上半年,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为3.46万亿元。”赵然指出。

赵然进一步指出,但另一方面,我国中长期资金在资本市场中的占比仍显不足。目前,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

赵然分析称,保险资金的权益投资占比较低,主要原因是过去长期以来非标固收资产可在低风险下实现较高收益,权益资产配置性价比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被分类为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其他’项,而这一项目在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的占比很高,甚至在2017-2019年期间占比超过了债券占比。”赵然指出。

赵然说,预计这部分资产主要为信托产品等非标固收类资产。非标固收类产品在过去长期以来风险较为可控,并且可享受流动性溢价,收益较为可观。而股票资产则需要面临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相比之下配置性价比较为有限。

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时,有望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繁荣

赵然认为,在我国居民财富管理、资产配置和养老投资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权益投资的性价比有望持续提升。

“首先,随着房地产逐步回归其居住属性,各类金融产品将成为居民财富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持续增加。”赵然进一步指出,“其次,随着资管新规落地、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居民需要通过各类资产的分散化配置才能够避免其财富水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大起大落,实现财富的长期积累,居民的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增加。”

赵然表示,再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和居民自主养老投资意识的提升,居民养老投资需求持续提升,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空间广阔。

同时,赵然强调,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其时。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广等优势明显,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经济有望持续恢复向好,权益投资仍可带来优秀长期投资回报,各类资管机构应予以战略重视。

“随着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保险资金按照旧有投资模式面临‘资产荒’,权益资产吸引力进一步上升。同时,银行理财资金在全面净值化的背景下,通过权益投资增厚产品收益也将大有可为。”赵然称。

赵然预计,接下来,随着中长期资金入市加速,有望推动资本市场四方面的新发展趋势。

“一是推动资本市场长期繁荣。资本市场的活跃离不开投资者的信心和资金面的支持,而以上两者实质上与融资端企业的长期成长性、以及投资端资本市场中的长期资金力量密不可分,长期资金的引入是资本市场慢牛、长牛的基础,资本市场的活跃离不开长期资金面的有力支持。”赵然说。

赵然指出,二是指数化投资发展加速,优化资本市场资金结构。目前,国内市场化运营养老金及买方投顾转型均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资本市场买方机构力量相对不足下市场有效性相较海外较弱,主动管理仍能获取相对持续的超额收益,指数化投资尚处发展初期。

“三是机构投资者扩容,衍生品对冲工具的风险管理重要性提升。四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实现投融两端良性循环。”赵然进一步指出。

    责任编辑:王杰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