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单 | 在每一个故事里,看见无数的她

2023-09-02 1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你在照镜子时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一位女性,她长成了我的模样。”

在思索作为人的意义之前,身为女性,我们需要率先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作为一个“女孩”度过童年和青春期,再历经无数磨练与思索,蜕变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女人”。

我们深知这条成长之路的艰辛,在电影《芭比》的经典独白中,为了挽救芭比世界而与芭比携手并肩的人类女性以振聋发聩之声道:

我们必须时刻做到无可挑剔,可事与愿违,我们又总是一错再错。

我们欣慰于在途中收获身为女性的独特视野,善于用细腻的笔触书写广阔的天地。

女性无法选择自己天生的性别,却在无数个体的生命中绽放出无限的选择,这些选择汇聚、交融,成为女性眼中所见的世界。

今天向大家介绍五本女性主题的作品,你会看到一些女性的艰难以及她们为生存而做出的努力。有远方的精英女性讲述传奇的人生,也有身边的普通女性书写平凡的自己。她们如繁星点点,汇为浩瀚银河。

《没有养老的资金》剧照

✦ +

+

《单身女性》

等我老了,

想在“老太太公馆”安度晚年

[日]雨宫处凛 著

汪诗琪 译

40岁的单身女性典子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在自己老后可以入住“老太太公馆”,与一群老太太种花、酿酒、唱卡拉OK,度过互助养老的惬意晚年。

在此之前,典子曾屡次相亲失败,觉得自己的养老很成问题,甚至破罐破摔,干脆想“去监狱待着”。

在日本,“失去的20年”用以指代20年的经济停滞期,现在40岁的这代日本人,从他们踏入社会的20岁算起,恰好和这20年时间重合。这个年纪,他们拥有最旺盛的精力和最丰满的理想,却遇上了最暗淡的未来。

这一代人中的单身女性面临着生存压力、社会偏见、职业发展、父母养老和自身命运的多重夹击。身为单身女性而被用人单位打上“随时可能离职结婚”的标签,因此难以成为正式员工,而积极投身相亲活动之后,又因年龄问题屡屡失败。与此同时,父母老迈,期望得到孩子的照顾,可放下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这些困境层层嵌套又严丝合缝,成为锁住日本单身女性的枷锁。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太太公馆”成为一部分日本女性寄托未来的桃花源。但是,在这种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中潜藏着她们对沉重生活的种种无奈,这是笼罩日本单身女性的阴翳。

✦ +

+

《东大女子》

“女孩子嘛,还是别去东大吧?”

[日]太田敏正 著

应婧超 译

考上好大学,这辈子就能顺风顺水吗?一些日本顶尖名校东京大学的女性毕业生对此有不一样的看法。

用二十年时间在大小考场一路厮杀过来的精英学子,却在入学之后频遭冷遇。在被贴上“东大女子”的标签后,这些女生成为了“不可爱”、“不解风情“、”只知道向上攀爬”的女性。除非主动迎合日本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以成为“贤妻良母”作为人生目标,否则人们就会认为她们虽然学历高、工作好,但缺乏女性气质,很难获得传统观念中的幸福人生。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品学兼优,对名校东大满怀憧憬的中学生女儿,母亲也只能面露难色,小心翼翼地说:“女孩子嘛,还是别去东大吧?”

然而,即便是女生遭遇轻视的东京大学,也要在招生时利用漂亮女生的照片吸引考生。

男性在劳动市场的价值和在婚姻市场的价值是成正比的,但女性却不尽然。劳动市场上的升值,甚至反而会让她在婚姻市场上贬值。因此,考进东京大学拿到好成绩,可能会与传统的“女性幸福”发生冲突。

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势必会带来结构性的个人困境。当抛向天空的学士帽被“玻璃天花板”阻挡,“东大女子”们换下各色和服,穿上职业套装,走向未知的职场,等待她们的仍然是日本女性的普遍困境。作为东京大学毕业生,这些女性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只是她们很难决定哪一种选择才能不辜负自己最初的愿景。

✦ +

+

《女性贫困》

“能活到三十岁就知足了”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合著,

李颖 译

东京街头人潮汹涌,脚踩高跟鞋的精致女性络绎不绝,如果不仔细观察,会以为她们都是在摩天大楼中喝着咖啡敲键盘的都市白领。

一到夜幕低垂之时,街头寂寥许多,你会看到一些女性拖着皮箱蹒跚前行。她们是白天那些妆容精致的“白领”,而在此时,夜晚卸去了她们的伪装。她们是日本贫困女性,也是贫困女性的女儿和母亲,是日本社会鲜为人知的“隐形群体”。

由于日本社会长久以来的偏见,女性始终未能真正获得正式职场的入场券。人们普遍崇尚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却往往忽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对于一些日本女性而言,她们还未从贫困的原生家庭脱身,便要面对失去教育机会、过早生育子女、成为单身母亲、没有稳定收入的难题。当吃饱肚子都成为一种奢望,她们不得不起早贪黑地打零工,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甚至委身风月场所以求庇护。然而,这样的恶性循环并不能使她们摆脱困境,反而会造成一代又一代女性坠入贫困的深渊。

面对悲哀的现状,作者在书中直言:“为了支撑这个少子化、高龄化的社会,与其将女性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扣上紧箍,远远不如让她们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过上自立的生活。”

然而日本社会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变好,大众更是难以体会夜的漆黑,理解她们的苦难。在太阳升起之前,黑暗依旧弥漫,不知其所终。

✦ +

+

《最好朝南》

我想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最好朝南。

三明治 著

朝南,是中国人对一间屋子的极致褒扬。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她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我们希望,这间房间最好朝南,面向阳光。

单薄的文字附着在脆弱的纸张上,却能承载千钧之重。本书中,22位女性作者书写自身的问题与境况,将自己的生活切片至于显微镜下,拆解其间的细微脉络。

通过写作,她们重新思考生育对自己身体带来的影响,重新将自己与母亲作为“两个女性”而非“一对母女”联结起来。她们诉说微妙浪漫的女性情谊,也深刻审视自己作为一名女性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她们发出疑问,尝试用自己的生命做出回答。

女性在生育之前,知晓身体可能受到的伤害吗?

一个母亲说不爱自己的孩子,是被允许的吗?

“女性”的身份对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抛去作为“女性”的身份,一个人还可以成为什么?

她们大多不是专业作者,但是通过写作,在她们房间朝南的窗前,用文字讨论现实中难以启齿甚至不被允许的话题,书写私人的历史。

✦ +

+

《我一生的故事:

埃莉诺·罗斯福自传》

不只是白宫“第一夫人”的一生

[美] 埃莉诺·罗斯福 著

章和言 何玲 译

作为“第一夫人”入主白宫之前,埃莉诺·罗斯福度过了相当孤寂的童年与平淡的少女时光。她的父母早逝,只能一边独自面对成长的阵痛,思考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成为“第一夫人”之后,埃莉诺将自己置身于更为广阔的世界。罗斯福总统在任12年,埃莉诺随之做了12年的“第一夫人”。这12年中,埃莉诺不只是总统背后沉默、微笑的漂亮背景板,她积极参与各种政治事务,探索不同的领域。直到罗斯福总统离世后,埃莉诺离开白宫,独立投身社会公共事业,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一夫人”是一个耀眼的标签,但是它并非是一位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而是当丈夫成为一国首领后,自己因姻缘而得来的“赠品”。对于埃莉诺·罗斯福而言,她的政治生涯自“第一夫人”而起,却在卸下“第一夫人”的责任后迎来了生命中的高光时刻。

在1946至1951年间,她担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首任主席,作为主导人物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

即使作为金字塔尖的女性,埃莉诺也有挫败的时刻。她在自传中写道:“摆脱枷锁的唯一方法不是抱怨或者哀叹,而是将它砸碎。”面对生命中必然的得失,埃莉诺以笔为刀,解剖时代的命题。她一生共留下27本书和8000多篇专栏文章,为世界和平奔走全球,以微末的身躯书写不同凡响的生命。

作为总统的妻子而成为“第一夫人”的埃莉诺·罗斯福,也在用自己的一生探索作为“女性”的无限可能。

原标题:《书单 | 在每一个故事里,看见无数的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