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也会想家吧

2023-09-04 18: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因为文物被盗的丑闻,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在我国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第一;还有自媒体博主拍摄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小短片,一分钟的预告就收获了300多万的观看量。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黑眼睛、黄皮肤,能听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

据统计,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有164万多件,其中大英博物馆最多。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其数量之庞大、种类之齐全、品类之珍稀,使得大英博物馆成为海外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这些陈列于异国他乡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伤痛。在社交媒体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除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大英博物馆还有不计其数的珍贵中国文物值得关注。如北宋钧窑玫瑰紫六瓣盖盒、钧窑胆瓶等。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重要符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钧瓷以其神奇的窑变闻名于世。《窑变》的作者、著名作家李清源介绍:“器物在窑内烧成时,表面经由窑中元素的氧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颜色形态十分特别,出于偶然,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窑变会出现一种非人工所能达到的色彩效果,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

在长篇小说《窑变》中,作者创造性地将“窑变”作为人世变迁的隐喻:人性如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命运如窑变,七分天工,三分人巧。小说以开阔的眼界与细腻的笔触,在钧瓷复烧中刻写“世无不变,唯变不变”的人生哲理。通过家运、国运、瓷运的命运嬗变,展示了钧瓷文化的灿烂和钧瓷制造的惊天技艺。

窑变(节选)

文\李清源

次日上午,他继续进作坊忙活,取一只梅瓶装入匣钵,放进炉膛之中,忽然内急,遂先如厕方便,而后实炭起火。等蓝炭燃烧起来,焰色发红,即合上炉盖。他于此炉并无期望,不过是例行试错,积累经验而已。匣钵打开,果然未有惊喜,不唯釉色黯淡,流釉亦甚严重,将底足都包了起来。日新欲弃之,发现瓶边有一摊铜渍,仔细辨认,依稀看出是枚融化的铜钱。日新立刻想到是月清捣鬼,极没好气。

他取起烧废的净瓶,忽见包裹底足的釉面上泛出一抹混沌的红,大愕,仔细观察,却是那摊铜渍漫延到瓶底,与下淌的釉质粘到了一起。莫非釉上之红,乃由铜液所致?日新旋即找来一枚广东钱局的当十铜圆,磨下一点铜粉,加入釉药之中,重新配釉试烧。住火降温后,他捧出匣钵,缓缓打开,顿如魔怔一般呆住了:梅瓶之上釉面温润,遍体飞红缭绕,轻盈如飘羽之朝霞,明丽如泼笔之丹砂。

这便是窑变啊!童叟无欺、如假包换的窑变!

日新喃喃自语,欣喜欲狂,回身跑出作房,满宅院寻找月清。月清早已逃出去,此时正在窑神庙后,与俞松涛拿竹竿捅老椿树上的马蜂窝。看到他爹疯狂奔来,月清将竹竿一丢,撒腿便跑。他爹愈喊“站住”,他愈跑得拼命,后来实在跑不过,便抱住路边一棵核桃树,哧溜爬了上去。日新在树下喘息,仰头嬉笑说:“别怕,不打你,快下来,爹赏钱给你。”他从衣袋掏出几枚当二十的制钱:“喏,这些都给你,回家再赏你一块银圆。”

月清肝胆俱裂。他不知自己闯的祸究竟有多大,以至不苟言笑的爹爹要伪装开心,拿这许多钱来诱捕他。他以为必死无疑,骑在最高处的树丫上大放悲声。日新无奈,也怕他惊惶失足,只好先走开了。他沽来好酒,满怀喜悦欲与人分享,思来想去,偌大的神垕,竟无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于是提酒上山,去找朱先生说话,给干爹报喜。他在朱先生坟前追忆过往,感喟万千,不知不觉便喝多了。醉醺醺回到家,梁先生的信已在等他。

推荐阅读

x

十月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清源 历时七年,三易其稿

中原大地上的钧瓷编年史

人性如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命运如窑变,七分天工,三分人巧

世无不变,唯变不变!

《窑变》是青年作家李清源以钧窑为背景创作的全新长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以钧州翟家五代人对钧窑的痴迷为主线,讲述钧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变化,同时更试图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变迁。

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和纵深,又有人性的复杂和多棱。“窑变”的意象更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人性如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命运如窑变,三分人巧,七分天工。李清源以钧窑“究天人之际”,以人心“通古今之变”,成就一曲红尘迷梦中的“好了歌”。

读好小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李清源:写作的问题只能在写作中解决|《窑变》创作谈

李清源:窑变 | 《当代》新刊预览

稿件初审:周 贝

稿件复审:王 薇

稿件终审:王秋玲

原标题:《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也会想家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