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梦中醒来

2023-09-11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孔舒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朱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说起演员张翰,不少人都会联想到霸道总裁。回顾张翰的演艺生涯,从《一起来看流星雨》到《杉杉来了》,再至《东八区的先生们》,其霸道总裁式的角色设定与演绎方式如出一辙。然而,大众对张翰的评价却逐渐从带有肯定意味的“霸总专业户”转变为了极尽嘲谑的“油王”。

对比古早偶像剧中万变不离其宗的霸总男主(如《王子变青蛙》中的单均昊、《命中注定我爱你》中的纪存希和《千山暮雪》中的莫绍谦)与当下偶像剧中更加多元的男主形象(如《开端》中的肖鹤云、《一闪一闪亮星星》中的张万森和《炽道》中的段宇成),《东八区的先生们》的失败,并不单纯是观众对张翰的质疑,更反映了偶像剧中“霸总不再是男主人设天花板”的变化。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霸总剧的故事核心一直是富裕且霸道的男主与平凡善良的女主相知相爱的过程。然而,以爱情为包装,以金钱为符号,一些冲突乃至伤害都无形中被弱化。女主的“自我成长”实则根植于恋爱叙事,她们所谓的“高光时刻”往往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因此,当观众对霸总剧进行深入解读时,就会发现,其基本设定早已为人们的质疑和诟病埋下了种子。 

霸总剧的造梦逻辑

古早霸总剧的吸引力或可从其人物设定中窥见一二。“腹黑帅气的他爱上善良美丽的她”在文学研究者看来是经典的情节母题。深究一步,此类人设与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择偶观暗相呼应。选择配偶时,无论男女,都会在意对方的身体吸引力,相较之下,男性对年轻与外貌的关注度更高。此外,男性期望女性是温暖的“家庭照料者”;女性则更青睐拥有社会地位与资源的男性。

随着故事渐渐发展,霸总将如何爱上“我”?梳理男女主的感情线,可以用“虐恋情深”四字总结。“虐”体现在爱而不得和你逃我追的冲突桥段中。虽为捕获女主芳心,推动故事走向高潮,但男主的种种霸道求爱手段也难掩其情感控制的本质。

但有意思的是,观众似乎并没有因此降低对霸总的喜爱,反而愈发沉迷剧情。其实,身处现实中的观众与活在荧幕上的主角间存在天然的屏障。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旁观者清的观众倾向于从更抽象的视角看待霸总,认为他的一切行为都服务于“爱她追她”的根本人物角色需要,忽视情感控制行为给女主带来的不良后果。此外,人们丰沛的情绪也会影响判断,如个体会因为共情他人的痛苦而作出更宽容的判断。霸总剧中的男主通常有着悲惨的过去或心理创伤,在可怜可爱的光环加持下,他们在观众处得到了赦免。

由此看来,霸总剧极力渲染男女主的姣好容貌、性格和社会地位,呈现给观众符合择偶观的人设。男女主的爱情之路虽坎坷但有完美结局,电视剧最终打造出的虚幻的恋爱之梦,受到观众追捧。

霸总剧的衰落之路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聚焦霸总剧的主要受众(女性)、故事核心(恋爱关系)以及商品属性,联系社会的种种变迁,我们可以发现,“风光不再”是霸总剧的必然结局。

随着女性运动兴起,更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即使在当下,女性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处于劣势地位。如职场中,女性高管仅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其数量仍远少于男性高管。此时,女性更容易识破霸总剧的甜蜜爱情的糖衣,发现潜藏的性别强权问题,也更可能产生对抗心理。试想,当女性认识到在追求自我成长的道路中需要打破种种歧视时,还会觉得《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以爱情为由在工作中故意刁难赵默笙浪漫而合理吗?霸总剧中的强权行为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无处可藏。

当关注霸总剧对两性关系的塑造时,可以发现,霸总剧不仅伤害女性,也扭曲男性,最终歪曲亲密关系。具体来说,霸总剧中,男女主遵循“男性主导、女性服从”的传统性别规范,男主对女主的“霸道的爱”夹杂着不少情感控制的成分。当下,无论是伴随生产力发展而激增的劳动力需求,还是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中国社会的诸多变化推动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课堂、走向职场。女性在生产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也为之带来社会生活中更高的权力位置。相应地,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也得以提升,男女两性的权力更趋于平衡。这能一定程度将个体从限制性的性别规范中解放出来,并减少负性亲密互动如心理暴力、肢体暴力和性暴力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形成双方平等、相互尊重的现代性别观念和两性互动模式。近年来,以“煤气灯操纵”为代表的负性亲密互动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讨论。这恰恰折射出社会性别观念和情感观念的进步。此时,霸总剧中的男强女弱的恋爱脚本就显得格外落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全球化进程推进,影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显著提升,消费者逐渐在消费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而回顾霸总剧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发行方仍一以贯之地输出套路陈旧、换汤不换药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对于同一刺激的重复出现,个体的情感体验会逐渐淡漠并产生厌腻感,对于刺激的评价也会下降。这种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能解释为何观众逐渐对看到开头即猜到结局的霸总剧感到索然无味。可以说,霸总剧的衰落也是因为其并未推陈出新,满足观众的多样化寻求动机。

梦醒时刻,我们应看到……

传统霸总剧被打上问号,这既反映了人们对健康亲密关系的呼唤,又彰显了观众对文艺作品的更高要求。

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高高在上、以爱为名实施控制的霸总不可取。每个人都在追寻自我成长的路上,当与另一个人相遇而行时,各自的需求和利益有时会形成冲突。此时我们应站在平等的视角看待彼此的个人价值与发展。我们或许可以试试从生活中的小小反馈做起:第一,少一些“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多理解伴侣的需求和兴趣,让他体会到自己被尊重。第二,少一些“一无是处的女人,我竟然对你动心”。多认可或欣赏伴侣的自我认知与评价。第三,少一些“女人,不要奢求更多”。多主动表达温暖、关心和爱,对伴侣的心理需求报以情感回馈。

同时,“霸总梦”的幻灭其实也提醒作为造梦者的文艺创作者,偶像剧之梦高于生活,但也不能过度脱离生活。我们应走在生活中,看向更加倡导平等的现实社会,或许势均力敌的爱情偶像剧更会是一场令人期待的美梦。

 

参考文献

刘爱玉, 佟新. (2014). 性别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2), 116–129+206–207.

王浩, 俞国良. (2017).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认知. 心理科学进展, 25(4), 639–651.

Backus, F. R., & Mahalik, J. R. (2011). The masculinity of Mr. Right: Feminist identity and heterosexual women’s ideal romantic partner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5(2), 318–326.

Cameron, C. D., Conway, P., & Scheffer, J. A. (2022). Empathy regulation, prosociality, and moral judgment.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44, 188–195.

Chang, E. H., Milkman, K. L., Chugh, D., & Akinola, M. (2019). Diversity thresholds: How social norms, visibility, and scrutiny relate to group composi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2(1), 144–171.

Chang, L., Wang, Y., Shackelford, T. K., & Buss, D. M. (2011). Chinese mate preferences: Cultural evolution and continuity across a quarter of a centu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5), 678–683.

Line, N. D., Hanks, L., & Kim, W. G. (2016). Hedonic adaptation and satiation: Understanding switching behavior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52(1), 143–153.

Pike, B. E., & Galinsky, A. D. (2021). The power shield: Powerful roles eliminate gender disparities in political elec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6(2), 268–280.

Visserman, M. L., Muise, A., Righetti, F., Horne, R. M., Le, B. M., Côté, S., & Impett, E. A. (2021). Lightening the Loa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fosters more positive appraisals of relational sacrifi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3(4), 788–810.

Wenzel, M., & Coughlin, A. M. (2020). Toward the bigger picture: Concrete and abstract thinking about a transgression, and the role of time in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0(4), 783–798.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