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遇见西南:一周城市生活

陈虹静雯 罗卫平 王越洲 陈鑫培 李嘉源
2023-09-09 09:28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在英国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作家詹姆斯·希尔顿虚构了一座名为“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它被西方读者视作人类文明的理想家园。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受此启发,20世纪初,他前往中国西南地区进行考察,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陆续发表探险日记,向西方世界报道该地区的风土人情,西南逐渐成为一个东西方文明相遇和对话的重要场域。

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博士罗安平在研读《国家地理》创刊以来发表的300多篇中国报道期间,发现该杂志叙事中潜藏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模式,在其新作《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中,她拆解分析《国家地理》建构西南话语的过程,并试图建立中国人眼中的西南地理形象,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推进中国与西方进行跨文明对话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本期我们邀请到《戏台与相机》一书的责任编辑罗卫平为我们提炼该书不容错过的看点,在西南地区长大,从小说一口西南官话的他将编书的过程视作一次“久别重逢”,对于这本书,他有着自己的理解。

(本期主持:陈虹静雯)

近期回顾

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的相遇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与《戏台与相机》的相遇也是一种久别重逢。我从小在湖南南部长大,算是西南山区边缘的人,在空间距离上离罗安平书里呈现的西南非常远,高山阻隔,但我从小说的方言是西南官话,对西南山区有着神秘的亲和感,后来去西南旅游,深深迷醉在美景美食时也会有“恨不早相识”的感叹。《国家地理》曾丰富了我对远方的想象,年少时被它的美丽吸引,跟随它看过很多异域风情,它亮黄色的边框、闪着光泽的纸面、大量精美的图片一度成为我评判坊间杂志的标准。所以,当看到一本书要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中国西南结合在一起讨论时,我觉得非常神奇,也有一种就该如此的释然。人世间翻滚过,再在文字中与自己年少无忧时走过的地方、看过的杂志相遇,会有欣喜、感动,也有重新审视时的了然。

《戏台与相机》这本书也讲了一个相遇的故事:一个摄影师与一群看戏人的相遇,一本杂志与一个地区的相遇,一个文明与另一个文明的相遇。

“1909年,阳春三月,金灿灿的油菜花铺满田野。美国地质学家罗林·钱柏林一行在川西平原考察……在灌县附近一个集镇上,一台地方戏正在上演。钱柏林悄悄爬上戏台对面的坡地拍照,但他的举动惊扰了正在看戏的人群。”当钱柏林要拍下中国西南一个小地方的戏台之景时,台下的观众反被相机所吸引,这是中西方互视历史的一瞬,也是《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相遇的开始。

书中插图 “人口稠密的美丽四川” 罗林·钱伯林 摄, 《国家地理》1911年12月

美国《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刊物,创刊于1888年,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今年六月,该刊宣布停止出版纸质刊物,但仍有网络出版,奏出宽屏手机时代传统媒体的一曲挽歌。美国《国家地理》最初是以学院式专业地理知识为主,强调介绍美国本土地理资源;从1898年开始,该刊致力于持续不断地向大众传播通俗化的地理知识。杂志积聚了各行各业的地理爱好者,“运用大量摄人心魄的图片与形象描述,清晰、准确而生动地反映这个激动人心的世界及其生命,而非使用呆滞、费解的冗语陈词。”当然,《国家地理》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地理杂志,它出现和勃兴于美国海外殖民扩张时期,它的镜头对向的非西方世界,正是其凝视、探寻、征服的所谓落后、野蛮、神秘之地,留下了可资批判性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材料。其中,既有拉铁摩尔这种富有洞见、巨笔如椽的重量级作者留下的精辟观察,也有充满扭曲与误解的文字和图片叙述。

书中插图 “茶马古道上的背茶客”《花卉王国》1911年11月

罗安平在本书的第一章对此有论述,但并没有停留于此。她更多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地理》,看它如何凝视他者,如何呈现他者。罗安平将《国家地理》定位为一种“多型文本”,地理科学、旅行游记、文学作品与民族志混杂相生嵌合,共同组成意义深远的“人类学写作”。这种写作的好处在于其情境性特征:作者“署名”或“在场”,主打的就是一个真实性。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场或在场的“我”带领读者“见证”所有的细节,山、水、人,情节丰富,描写确定,都有力地证明“我在场”,以此向读者证明,自己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真正“到过那里”。在前后130多年的历史中,《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和作者就是这样呈现非西方世界,动植物、山河地貌、人文习俗等,既为人类探索自然留下宝贵资料,也为美国的殖民扩张活动提供了详细的背景调查,美丽背后也隐藏着傲慢与残忍。

罗安平梳理了《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报道,发现自1888年创刊至今130多年间,该杂志登载与中国有关的文章300余篇,直接书写西南的有40多篇,居中国各区域之首。《戏台与相机》的第二章就是对《国家地理》镜头下中国影像的呈现,作者从时代聚焦和地理描述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述。不过在地理空间和时代大幕中游历一番后,罗安平发现以一本书的体量没法容纳中国题材的博大与丰富,于是将范围缩小到中国西南一隅。之所以选择西南为聚焦点,一是认为它是东西方文明相遇与交汇的重要场域,二是其本身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地,三是由于它是典型的生态热点地区。《国家地理》对中国西南的关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从早期的植物猎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滇缅公路,从大熊猫、香格里拉到多样族群,因此《戏台与相机》最终呈现为四个板块,即植物采集、西南道路、生态文明、族群形象。

《戏台与相机》呈现了一种相遇,无论这一相遇起于美好还是残忍,但它都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接触、碰撞、携手、理解。罗安平不只是要呈现《国家地理》与西南、中国的相遇,恰如她自己所说,“中国西南是一个可置换的符号,它可以与任何其他区域研究一道,内外呼应、互为补充,共同绘制一幅全球图景”,她最终要呈现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一相遇。“时至今日,我们在跨文明相遇的路上,仍然走得跌跌撞撞、险象环生。所以,本书从一本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相遇开始,回顾那些目光与目光的交汇,思考那些曾经躲闪过的或直视过的眼神,期待它们穿越时空渡尽劫波,看见彼此,照见我们。”

《戏台与相机》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当然与作者罗安平澄澈灵动、举重若轻的写作气质有关。我被她的文字打动、吸引,两人通信往来,颇为投契,后来她休假来北京,我们约了见面,这是另一个相遇的故事了……

(文/罗卫平,《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责任编辑。本文图片提供:佟譞,《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营销编辑)

本周主题推荐

《文化与帝国主义》

《文化与帝国主义》从西方文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西方文化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本书指出,帝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论者关注的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代西方帝国主义问题,世界范围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历史上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论者特别讨论的是作为文化形态的小说,认为它们对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参照系和生活经验极其重要。

《枷锁与银器: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

博物馆不只是用于收藏的空间,它们的目的是塑造身份和记忆。本书构建了一座由宫殿、教室、纪念馆和游乐场组成的虚拟博物馆,从“伪造的圣物”到“迈索尔之虎”,从毛利人的文面人头到“枷锁与银器”,作者爱丽丝·普罗克特试图挖掘潜藏在博物馆玻璃后面的殖民叙事,探讨在种族主义的非人化现象之中,机构如何成为同谋。

《帝国的想象:文明、族群与未完成的共同体》

19世纪可以说是帝国的世纪,很多个横跨多个大洲的大型殖民帝国得以构建,洲际贸易和人口流动蓬勃展开,这一时期的思潮与知识谱系也围绕帝国生成新的话语和知识体系,有些也成为影响现代社会构成理论的源头。本书正是讨论文明、族群的生成和共同体的构建这些帝国体系的基础理论,厘清这些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洞察它们殖民话语服务的局限性。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分享会在一百多年前,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吗?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一个家族的电影史》新书首发——中国戏剧和电影百年的独特样本

详情请关注 Film电影时光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尔冬强虹口河岸田野调查系列报告会

详情请关注汉源汇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0aZmwzBLK6v0B7zZp2aTA

上海·活动|战火中追问自由与良心——《生活与命运》新书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我一生的故事》新书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

上海·戏剧工作坊|世界末日要来了!剧本围读会

详情请关注 捡拾星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张闳:摩登巴黎与现代生活的起源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忆境漫游——共感时间涟漪,探寻阿尔茨海默病背后的奥秘与故事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北蔡镇城中村拆迁影像作品展

详情请关注 北蔡家园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2gether for climate》可持续展览

详情请关注 Sustainable Solutions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Work UP! 工作的艺术

详情请关注 碧云 BAM微信公众号

北京·书展&沙龙|2023北京图书市集·秋季场

详情请关注 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

北京·2023第五届星空艺术节看见他者 To See The Other

详情请关注 身身不息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转播”现场音乐摄影展

详情请关注 白场 White Field微信公众号

南京·展览有人弄乱了玫瑰花

详情请关注 北丘当代美术馆BMCA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gantea:有着纸团的房间 a room with crumpled paper balls

详情请关注 卡斯普多特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第八届abC艺术书展

详情请关注 abC艺术书展微信公众号

杭州·展览|行动感知

详情请关注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苏州·嘉年华|漫步十全•悦享古城

详情请关注 文化双塔微信公众号

长沙·展览错综的视线:早期摄影在东亚(1850年代-1919年)

详情请关注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沙龙|全球视角下的“南方当代”

详情请关注 坪山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沈阳·展览|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

详情请关注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微观菌物

详情请关注 震旦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都市山林——走进上海的古典园林

详情请关注 城南草堂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南中国 指南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