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为离职员工口述②我错过了分钱好时机,但解决了中年危机

罗镇远/口述 末末/采访整理
2018-09-19 12:2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三年前,末末离开华为,以反思的心态回顾华为多年的职场经历,写了《别了,华为八年理工女硕离职感言》一文,备受关注。此后应出版社之邀写就《神坛在左,华为往右》一书。

作者在华为一直在研发体系,其间待过上海、深圳、西安三个地域。写作期间,先后面见了五十位左右的华为人、前华为人,受访者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了围城内外、转身前后的故事。

口述的主人公们有着如下标签:出身一清二白,接受了高等教育,怀抱梦想在职场上奋斗,如今上有老下有小,遭遇职场瓶颈,在理想和现实间碰撞的年轻人。出生于1976~1985年之间,学历以硕士为主,80%来自小城或者农村,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如今,华为的工号已经排到了近40万,实际在职员工17万人。相对40万人,几十个样本算是个案,但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个案中。作者称,这些口述只讲真实故事,无预设立场,至于正面负面,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经海天出版社及作者末末授权,摘录了书中部分华为离职员工口述,以飨读者。

朋友们见我都说,我从华为出来的时间早了点,错过了分钱的大好机会,但是出来的又很是时机,因为我成功解决了自己的中年危机。

不单是华为,即便在外企,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岗位的话,也难以安安稳稳待到退休。一个朋友在知名外企,上面四个老人,下面两个孩子,正面临职场不顺。他进入职场的这几十年,算是赶上了好时候,职位一直在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稳步上升的强劲现金流。没想到,这几年行业步入暮年,个人的职位触顶,收入已经三年没什么明显变化了。他说,自己不能失业,失业家里就玩不转了,房子直接断供,瞬间崩盘的感觉。

又是房子!之所以危机感在我们这一代如此严重,我想,跟房地产脱不了干系。我是2002年来上海的,那时候浦东核心地段的房子每平方米三四千元,我眼瞅着它一路飙到十万元。这段时间正是“80后”进入社会,拼命工作买房结婚的时期,赶得巧吧。大家几乎把所有收入都投在了房地产里,还有大额的贷款。就连父母为数不多的积蓄也在为儿女提供首付时流入了房地产。

我有时候想,要是这几百万我不拿来做买房子的首付,生活质量多高啊!还会乐哉着呢。但问题是,没有房子户口没着落,会牵扯孩子上学等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房子不仅是拿来“住”的,它具有商品属性,还自带多种社会资源,通过一套房子来获取这些资源,是最简单直接的。

前阵子流行一句话:为什么你月薪三万元还没有月薪五千元的扫地阿姨有安全感,因为她有五套房子,而你有两万元房贷。虽然经不起推敲,却也不无道理。我身边有几个朋友,早些年价格低谷期倒腾房子,手里握着学区房、出租房甚至别墅,就不焦虑啊。虽然他们工资收入不及我的一半,到现在还是基层员工,但因为空闲比较多,一直走在投资理财的路上,收入来源比较丰富,并没有觉得一个职业就能把人吊死。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幸运,被房子折腾得无解,只能熬。

表面看起来,我们拥有很多,手上有房有车,干着别人眼里体面的工作,管着几个人。但是夜深人静一想,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现在的收入和未来二三十年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银行的,孩子要读书,老人要看病,不失业就不错了,还拿什么追求理想?!

我2013年初离开华为,创办了以3D打印技术为主业的科技公司, 另外还有一个合伙人和一个投资人。

这个时机,这个行业,很容易和“风口上的猪”联系在一起。事实是,有些风是空穴来风。

3D打印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在各个领域都能用,但它最大的问题是,在每一个领域应用面都很小,只有一小部分能用。而且每个领域, 不管是耗材还是设备,都得专门定制,所以成不了规模,一直停留在样板展示阶段。比如医学领域,可以打印各种器官,目前已有的应用,包括头盖骨、脊椎、手掌等,均为个例,且需要资深医学团队的共同开发;建筑行业,打印个大楼什么的没有问题,但是目前看不到替代传统建筑的优势,而且没有验收标准;还有服装行业,打印出的衣服非常合身,但是,仅仅打印一条裙子,要使用上千个印制板,最后成本过万元……换句话说,3D 打印概念很好,但是目前除了医学,还没有哪个行业需要这项技术来拯救的,所以概念火了很久,但都是一些体量很小的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应。目前阶段,适合小企业做行业深耕,但是丁点儿大的市场已经挤了一堆企业,大家都不好活。

于是在创业的头一年,“风口上的猪”四处突围,寻求突破口。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四仰八叉。一年后,我开始萌发转方向的念头。也是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些教育行业的人,他们说,学校有需求啊。

为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正在经历科技革命,而且科技的发展似乎连个尽头都没有,只是一轮又一轮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对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已经极其突兀。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不能不参与其中啊。

“创新中国”的口号响起来,教育改革来了,要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学校常规课程中。我们就顺着这个行业,跟学校合作建立STEAM创客实验室,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有点类似于华为向运营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交钥匙工程。但是如果仅做3D 打印,收益也很小。就是买个3D 打印机,最多买一两台,你还要每个学校去跑,一台也没多少钱。你还别说,学校买个几千块钱的东西,审批半天,最后还要跟淘宝比价。于是我们引入了电子编程、无人机、机器人、VR(虚拟现实),后面还会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木工、陶艺等。赢利点呢,一部分是建造费用,一部分是后续的培训服务费。

最开始的时候很艰难,校长都会问,我建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我们也是费尽口舌讲意义。后来,跟教育改革的概念契合在一起,推行起来就相对容易了。初期我们先建设了几个标杆实验室,比如上海某青少年宫的创客实验室,后面就可以带着客户去现场感受。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科技也慢慢从非主流走向主流,这是发达国家教育已经走过的路。以前玩科技的人非常少,像我们这代人都是工作以后才接触。孩子们都被扔在英语奥数的海洋,试图在升学路上开辟蹊径。很少有人知道,科技对升学是有作用的。现在,科技类的奖项,跟英语奥数一样,也成了进入名校的敲门砖。当然,抛开所谓的应试名头不谈,你光看一下最新的福布斯排行榜里,科技类企业的占比就知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行业目前是投资人比较喜欢的,因为收钱没问题,基本上是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我们做教育行业久了以后,跟学校有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可以在多方面入手,做成教育产业化,因为黏性比较高嘛。

目前我们的研发团队分产品研发和课程研发。课程研发是由创客老师组成的,考虑到成本,团队放在了三线城市。当然,除了成本因素, 上海的老师也难挖。即便在三线城市,也是给老师的待遇相对高,还要谈理想,要能体现出他们的核心价值,并且看到长远的发展,否则几百块钱的薪水差异招不来老师。在教育行业,稳定、有编制还是很多人的第一诉求。

但我们不得不招老师。像我们这些技术人员(工程师)做不了这个课程,做出来就像产品说明书、流程图,学校里的老师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很自觉地把内容转化为教材,所以我们的教材拿出来一看就很专业。我们的老师再去给学校的老师培训,就比较容易了。早期我们工程师去现场培训,校长说你弄弄这个、弄弄那个,他说,这个不归我管、那个不归我管。这是标准的研发工程师的思维,校长就怒了。就像华为的工程师,分工细,而且是目标责任制,大家基本不会管自己职责以外的东西。

我们这小公司,华为的一套管理方法还不适用。特别是刚开始,决策的效率一定要高,不要搞什么流程汇报,一个电话就搞定了。

华为的虚拟股权制度是很有用的。但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华为的股权激励,而且也知道它的成功之处,为什么没有成功应用的案例?

先说国外啊,这事不能搞,有点打擦边球。他们不搞这种私下的协议,什么灰度,老外是没有的。

国内呢?很多公司都想学,但是它有几个要素。一、对员工的素质有要求,至少能听懂,要不然他看不到前景,就只要眼前的利益,多给他点钱。这就抹杀了一大部分企业。我家亲戚的公司,主要是大专以下学历,他跟他们讲股票期权激励,他们听不懂。员工跟老板是对立的, 觉得你会不会坑我啊。二、只适合在初创时期就引入。成功了以后,企业做大了再搞就是两码事。初创时期大家是战友,相互信任。如果后来突然实施,比较奇怪。我有个朋友的公司做得比较好,已经筹备上市了,他底下的员工就跟我讲,每年老板都给我分股票要我掏钱买,我觉得很亏啊。因为员工看不到上面到底有多少人,股票到底怎么分的,他们会觉得老板想融他们的钱进来。而华为是一开始就有,而且后来的收益也是看得见的,已经建立了完全的信任。况且,现在人的心态不一样了,很多人“可以同甘,不能共苦”。

在管理上吧,自己做了老板以后,越发觉得任总的一些言论是正确的,他曾经说:“公司跟员工就是契约关系,不需要感恩。如果感恩说明公司对他太好了。不需要,我们只要履行好彼此的责任与义务。”我发现我对员工有感情,但是他们对我是没有感情的。不像老一辈,大家讲感情,现在的员工,自己的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还要干得开心,开心很重要,听上去能耍酷也重要,最好跟现在的流行趋势接上轨。我有一个员工,以前在一家还很有名头的互联网公司,月薪非常低,我说你为什么会去,怎么生存呢?他说酷啊,每天早上还要喊口号,鸡血满满。

这对我就是一个挑战,管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员工年轻,学历不会像华为以名校硕士为主,所以打交道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我跟员工聊天,谈职业发展、谈理想,我跟他讲,你几年以后往哪发展,然后平时可以看些什么书,做些什么提升,还讲我以前自己的例子,从公司回来就编程做仿真,这样到公司就可以实践了。他跟我说,这个我不行,我回家就想睡觉,还要打游戏,把公司安排的活干好就行。

在小企业,是老板拖着员工干活的,而且还得让人家高兴。老板是怕员工走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要花时间填起来。不像华为公司,已经发展到现在的体量和声望,一堆的名校高才生挤着进来,管理流程化, 走一个跟一个,对整个运作完全没有影响。所以有些管理的方法,他能用我们不能用。我也不可能让员工加班,他是来赚钱的,不是跟我一样实现梦想的,我也开不起同行业两三倍的工资。我的性格,又不会像某些互联网公司一样,靠打鸡血留住人。当然那也是个套路,值得学习。那么低的工资吸引到人,很厉害,老板的个人魅力很重要。

说回创业,现在机会还是蛮多的,选对方向很重要,选对了可能一下子就起来了,选错了一辈子都起不来也有可能。如果谈经验,我体会比较深的是:

1.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寻找方向,你手上的资源,你们几个股东手上资源的优势在哪方面?你做的东西要能把资源利用起来。不像我选择3D打印,完全脱离以前的圈子,什么资源都没有。

2. 政策方面,是不是迎合了国家当前的大政策,迎合大政策的方向,业绩嗖嗖嗖就起来了。

3. 如果你对某块感兴趣,有意义的最好,能助你走得更远。因为自己有孩子,我做教育是对自己孩子有帮助的。如果是跟工厂做配合,不一定有这个兴趣。不管走多远,不管什么事,只要没兴趣,时间长了都会厌倦。头些年是生存,生存解决了,开始寻找意义。就像那些发达国家,因为生存有保障,孩子从小就在寻找意义。我们人到中年才开始寻找意义。当然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这个机会。只有这些深层次的东西,能支撑你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从华为出来的人,尤其是干了很多年出来的,大家还是怀抱理想, 想做出点事情的。如果仅仅是想赚钱,华为是很好的地方啊,人际关系还简单。

出来以后,发现社会还是很复杂的。现在我自己跑业务,更深层次地揣摩人性,怎么迎合爱好、摸脾性、整合资源。以前就事论事,说话简单粗暴。在华为智商就能保证生存,情商保证生存质量高些。现在要修炼综合素质和情商,一样都不能少。

现在自己做压力是很大了,主要是要给员工发工资啊,这就是自由的代价吧!不过还好,经过这几年的磨砺,我的心脏也已经越来越强大了。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