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与上海小三线的故事

2023-09-14 20: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赵宇清

我与小三线之缘

我来自山西即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小镇上,小镇上有一个废弃的工厂叫02厂,有一条街叫02街,小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什么工厂和街的名字要用这些奇怪的数字来命名。直到和徐有威教授研究小三线建设史,我才了解了隐藏在背后的那段鲜活的历史。

上图为笔者所在小镇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端氏镇所遗存的一座的三线厂旧址,代号4402,对外名称为国营春光电工厂。1966年,四机部决定由774厂(北京电子管厂)包建4402国营春光电工厂,同年5月成立包建筹备组。4402厂的初期规划主要生产框架栅管、高可靠管、超小型管、国防尖端配套仪器等。1985年,随着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化,“军转民”后结束了它十五年的三线历程,迁至河北省石家庄市,与石家庄显像管厂合并。尽管这些遗存的工厂建筑已经残破不堪,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却深刻影响着这座小镇的发展。

2019年秋,我正值大四,经过在山西大学3年的历史学基础性学习,我有了进一步读研继续深造的想法,我感兴趣的方向是共和国史,正在考虑报考哪所学校时,恰逢徐有威教授来山西大学做讲座,徐老师那风趣幽默的介绍和讲解深深吸引了我,我向学院的苏泽龙和王亚莉老师了解情况后,我决定报考上海大学文学院,跟着徐老师进行小三线建设史的研究。我与小三线的缘分至此开始。

小三线研究促我成长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让我在学术、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资料搜集与整理能力,可能很多人认为学历史掌握不了什么技术,但我认为能够阅读大量的书籍和史料,并能从这些浩繁庞大的信息中找到线索,进一步提取整理出相关信息是每一个历史学研究生的基本功,不要小看了这个基本功,这是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很多难题的一个基础技能。得益于徐有威教授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的前期积累,刚入师门,我就收获了将近1个TB的有关上海小三线的档案、厂志、报刊、口述、论文与出版书籍等资料。

随后,我又陆续去上海市档案馆,原上海胜利水泥厂档案室、宝五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档案室(原上海小三线八五钢厂)等搜寻新的资料。移动硬盘里丰富充实的资料让我在后期写论文有了满满的安全感。徐老师常说,史料就像面粉,是进行下一步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原料,但是只有面粉还不够,更重要的找到不同的配方才能将这些面粉合理的利用起来,选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每周一次的组会上,徐老师既会给我们介绍国内外三线建设研究学生最新的研究动态,也会提供一些可选择的思路和方向,和一些高深的理论不同,徐老师教给我们的是一些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如徐老师让我对《当代中国史研究》自1994年至2021年将近600篇文章的题目和核心话题进行分类梳理,让我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从一头茫然变得灵感迸发,和徐老师探讨后,最终确定了《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劳动保护研究》这一题目。由于研一期间基础史料的大量搜集和论文方向的明确,让我写毕业论文顺利很多。

笔者的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封面

笔者在原上海小三线胜利水泥厂档案室拍摄

笔者在宝武钢铁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档案室。左起史志定、龚红兰、柏伟、倪国军、徐有威、谈雄欣、张程程、赵宇清、屈晨熙、王清华。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历史。在跟随徐老师做口述史采访的过程中让我对这句话理解的更为深刻。做小三线建设研究非常有趣的一点便是那些印在档案上的呆板文字是可印证的,出现在厂史厂志中的部分人名是可以进行采访和面对面交流的,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可以和当事人进行探讨的。这些独特的体验既得益于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历史年代没有太过久远,许多老职工、老同志仍然健在,更要感谢徐老师多年来和这些三线职工及其子弟保持长期联系所搭建的口述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徐门团队共采访过小三线职工154位,整理出口述文字稿140余万字(因疫情转为线上采访的数据未统计在内),多么珍贵的资料,再过数十年,这些记忆会随着老职工的逝去而逐渐散去,但口述史稿的整理让这些记忆以文字的形式永远保存了下来。在进行口述史采访以及阅读师兄师姐们整理好的口述史文字稿时,我似乎感觉到那段埋藏在皖南山区的留存着数千万三线职工青春年华的历史在我面前鲜活的演绎起来,我也深切的体会到他们在面对国家号召与个人利益进行取舍时的那份担当与勇敢,他们在面对时代浪潮时选择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时所带来不同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为之感慨,他们作为前辈对我们提出的殷切指导让我受益匪浅,那时我才感受了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非常有幸能够跟着徐老师一起研究上海小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在徐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学术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为人处事、学识眼界等综合素质的各方面提升,也非常感谢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帮忙与照顾,希望徐门能越来越发展壮大,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作者系上海大学历史系2023届硕士研究生,现为上海市清流中学历史教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