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川剧资阳河艺术在自贡被传承弘扬

自贡方志
2023-09-15 16: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自贡文化的精髓之一。2006年5月,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1年6月,经自贡市申报,川剧资阳河艺术成为第三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川剧艺术中心的杨先才、陈树根、段蔚以及刘开逵、谢学兵、李素梅被选定为该文化遗产第四代至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

 

川剧资阳河艺术为何在自贡被传承弘扬?一批批自贡人为何相继成为该艺术的传承人呢?故事还得从清朝说起。

 

                                                      王爷庙戏台

清乾隆时期,因“湖广填四川”,来自各省的移民带来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与四川流行的车灯戏相融汇,形成了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川剧涵盖生、旦、净、末、丑5种行当以及唱念做打4种功夫。带入的声腔不同、语音的差异,导致相同剧目在不同区域的演出,其声腔、表演也各具特色。渐渐的,这种在同一区域内较为固定、艺术风格又相近似的川剧班社,常通过水路流动活跃于城乡,并拥有一批独特的剧目和出色的演员,形成了以“河道”划分四大川剧艺术流派,即成都河(又称川西坝、上坝,即府河流域一带)、资阳河(即沱江流域一带)、川北河(即嘉陵江上游、渠河流域一带)、长江大河(又称下川东,即重庆地区长江两岸)川剧流派。

 

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是江西戏剧弋阳腔被带入阳县(今资阳市)一带,与车灯戏融合形成的一大流派。清乾隆六年(1741)至咸丰三年(1853),阳县有盛大的城隍会,各州、府、县的班社都争着前往唱会戏,阳县因而成为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的发源地和演出中心。

 

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川盐济楚”,使自贡地区盐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而富甲全川。经济大发展促进了文化大繁荣。阳县等地的富春班、裕华班等众多知名川剧班社,顺沱江而下进驻自流井。

 

自贡地区的“王三畏堂”“李四友堂”“颜桂馨堂”“胡慎怡堂”盐业四大家族,先后聘请名角儿组建自己的班社,如王三畏堂办了“文娱班”、李四友堂办了“凤仪班”。肖老长、谢海潮、黄炳南、唐金莲等14位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第一代名角先后入驻自流井开唱。

 

名家荟萃自贡地区,川剧班社争奇斗艳。不仅祭祖活动、逢年过节要演戏助兴,菩萨生日要唱戏(如每年农历六月城隍菩萨生日要连续唱戏三天),盐井见功(出卤)要唱戏,大盐商祝寿也要唱戏。演出场地既有同乡会、帮会建设的西秦会馆、桓侯宫、王爷庙等会馆的戏楼,也有巨商富贾们修建的祠堂的戏楼,还有被人们称之为戏园的建有舞台的茶园,民国初年最著名的有钧天茶园、王家塘戏园。具有“银窝窝”之称的盐都,成为了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的中心,有了“戏窝窝”的美誉。

 

                                             贡井陈家祠堂

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的第二代代表性人物有曹俊臣、张德成、黄巨良、刘汉章等24人,第三代代表性人物有龚建章、王仲槐、宁竹芳、邓修身、刘大有等34人。在他们的努力下,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形成了曲牌丰富、节奏鲜明、帮打唱结合紧凑而精细,以高腔为主,注意套打,锣鼓、音乐、唱腔考究,严谨有度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川剧高腔正宗”,涌现了《荆钗记》《思凡下山》《情探》等优秀剧目。自流井被人们赞誉为“品仙台”,以至于民间流传有“不参加阳县城隍会,算不了好先生;不到自流井唱戏,算不了戏中仙”的佳话。

 

                                    赵熙改编的经典川剧《情探》

1927年,我市川剧玩友陈荣久冲破封建道德和社会世俗观念的束缚,打破旧戏班的陈规陋习,开川剧历史一代新风,创建川剧史上第一个女子科班——品玉科社,学员全以“玉”字命名,聘请川西坝玉清科社的陈玉骏、周竹峰、蒲松年等先后在此班任教和演出,共计培养了94名女演员。

 

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以高腔戏为主,其特点为帮、打、唱紧密结合。帮腔不随意加“衣”“啊”“哈”腔,着重帮情。锣鼓套打和韵味密切配合。打击乐节奏灵活,张弛有度,叙事抒情,悲喜皆宜。一般不用弦乐伴奏,只用一副拍板,又称提手调整节拍,支配指挥帮、打、唱生动、准确地表现时空的转移和环境、气氛的改变。演员的表演注重细致、逼真、生动、传神。演员的讲白要求音韵和谐、平仄协调、口齿清楚、清晰动听,要讲出咏、叹的区别和层次。演员的唱腔要求行腔流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节奏准确。总之,演员要充分调动唱、念、做、打诸种表现手段,把剧本中的人物生动、形象、鲜活地树立在舞台上。

 

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的声腔以高腔为主,其特点是一人独唱,众人帮和。川剧高腔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四川曲艺扬琴、清音,川江号子及民间秧歌,并与四川语音特点相结合。帮腔的方式很多,但不用丝弦乐器伴奏,只有铙钹鼓板和人声帮和。高腔曲牌有数百支,牌名多沿用南北曲或唐宋词牌名,并有徒歌式和南曲五声音阶的特点。在板式上“一字”在清唱时用节拍自由的散板,而帮腔则为速度较慢的“一板三眼”,使唱与帮之间形成节奏对比,讲究帮、打、唱三位一体。分整板与散板两大类,整板分一板三眼4/4、一字帮腔、慢二流,一板一眼2/4二流,有板无眼1/4、快二流;散板分散板、帽子、昆头子、走板、三板、讴歌,整打散唱板、一字唱腔,摇板。曲牌运用以“飞、专、重、犯、提、顿、南、北”八字诀紧密结合剧情,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帮腔是高腔中很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在演出中起到定调、过门、烘托气氛、叙景、展示内心世界和感情交流的作用。

 

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打击乐的锣鼓曲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常用锣鼓牌子达二三百个。既能配合各种角色的身法、指爪、眉眼、道白和各种声腔演唱,表现自然界的风、云、雷、雨、雪等情景效果,又能伴以唢呐曲牌进行套打,故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三分唱腔,七分打头”的说法。软场面由琴师操主琴,早期只有盖板子(弹戏)、小胡琴(皮簧)、大笛子(昆曲)唢呐(耍路、排朝、发兵、昆唱等)、中音板胡(灯戏)五种乐器,分别由上、下手二人完成操作。后来逐渐增添了大三弦、二胡、大板胡、中胡、低胡、扬琴,甚至加入小提琴等乐器,演奏人员不断增多。在曲调上除借鉴古琴等民间音乐的旋律外,还不断吸取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元素进行革新创造,从而增强了唱腔、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舞台上许多表演场面都靠吹奏相应的唢呐曲牌予以伴奏,还使用唢呐来产生鸡、鹅、鸟、兽等动物的叫声效果,人称“唢呐能遮半边天”。在唢呐吹奏上,“资阳河”也与其它明显不同。如同样是发兵起驾,曲牌就有区别,皇帝发兵起驾吹《普天乐》,正派人物出兵用《泣颜回》,反派人物则用《番鼓儿》。在唢呐吹奏时不限于五声音阶,而是扩展为七声音阶,使用“4”和“7”两个偏音,以适应和发挥传统唢呐的演奏性能,扩大了音乐表现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川剧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根本改变。1951年,组建了自贡市川剧改进实验社。1953年,改名为自贡市川剧团,演出剧目以反映现代生活为主。1959年4月,组建自贡市川剧院,下设艺术研究室和两个演出团,有演职人员120多人,其中有乐师刘汉章、生角龚建章、净角张新伟、小生曾怀德、丑角王仲槐,还有名旦宁竹芳、戴筱屏、王筱嫱,都是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至1966年8月、市川剧院上演了各类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好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共240多个剧目。

 

随着专业剧团相继组建,川剧艺术登上大雅之堂,川剧玩友队伍亦随之壮大。“在川剧欣欣向荣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团如云,座唱队林立。”市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第三代代表性人物、自贡川剧玩友半个世纪的领军人物邓修身介绍说,那时期,富顺、荣县不仅县城有座唱队,每一个县辖区也都有座唱队,自流井、贡井、大安、邓关四大盐厂及张家坝化工厂的5大川剧业余剧团,都配齐了各种角色的演员、器乐手、演出服,可以独立完成大型剧目的演出。

 

“巴蜀鬼才”魏明伦在《振兴川剧意识流》一文中,记录了当年川剧的盛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黄金时期,天府工农兵学商,熟悉生旦净末丑。一隅小城可容两个剧团,一座大厂常有几批玩友。不爱高腔枉称四川老乡,不懂川剧便是不懂文明……最神气的是国务院总理帮咱们改台词,总司令、外交部长、总参谋长、元帅大将为家乡宝贝灌输营养……酒好不怕巷子深,来宾只愁挤不进堂厢,上楼厢站着听一夜也要过过戏瘾。”

 

                                    《中国公主杜兰朵》剧照

“文革”结束后,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随之结束。草根川剧团、座唱队迅速在盐都大地上恢复,各大工厂、县辖区还纷纷成立川剧协会。鼎盛时期,全市共有70多个草根川剧团、座唱队(仅市区就有8个),玩友多达2000余人,观众达十数万人。

 

庞大的玩友队伍和观众群体,刺激了川剧创作,助推了精品出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岁岁重阳》《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等精品剧目先后上演,自贡川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市川剧团九上北京、四下江南、屡上银幕,还到过美国、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演出,被文化部命名为“出人、出戏、走正路”的先进典范、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剧团,于1999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不仅在戏剧界树立了自己的形象,还极大地提高了自贡的知名度,丰富了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还我河山》剧照

自贡不是资阳河流派的发源地,但振兴、发展了资阳河流派,使该流派川剧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川剧艺术大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

 

“中华戏曲满天星,川剧璀璨数奇珍。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变出神奇千张脸,川韵川腔最动人……”国家一级编剧廖时香创作的《川韵川腔》,用近乎诗一样优美但又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川剧在我国戏剧宝库中的地位,准确而高度地概括了川剧艺术的特点及其神韵,也展现了川剧艺术的美好未来:“碧树含苞万年青,文明薪火喜传承。前辈创大业,追随有后生,勤学苦练传帮带,香雪寒梅又报春……”。

 

以自贡为中心的资阳河流派川剧艺术代代相传,薪火不断。

   2023年8月,自贡川剧《薪火传承》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小梅花集体节目”

作者:蒋周德

选自:《自贡文史》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杜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