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外滩源,建筑与商业的双重升级进行时

2023-09-27 17: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从建筑到商业,再到文化艺术,外滩源散发着上海独有的城市魅力。

不管你近期是否在上海,可能都有被洛克·外滩源的内容覆盖到,经过17年的修葺,外滩源11栋百年历史建筑竣工完成,随之迎来首届“外滩建筑节”,还有一连串的商业焕新,非常让人期待。

持续更新的外滩源

在极具文化历史底蕴的建筑群做商业,要如何将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结合,这是每一个城市更新项目都需要解答的难题。

△ 洛克·外滩源圆明园路鸟瞰 图源:田方方

早在1990年左右,黄浦区就想把外滩源打造成黄浦江畔最靓丽的名片。从2002年开始,外滩源开始征集方案,希望能释放公共空间,将新旧建筑融合在一起。

时间来到2006年,上海洛克·外滩源邀请著名建筑事务所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CA担当外滩历史建筑的修缮设计,并对众安·美丰大楼进行重新改建。于是一场长达10余年的历史建筑保护开始了。

这11栋历史建筑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分别是:光陆大楼、广学大楼、亚洲文会大楼、中实大楼、安培洋行、圆明园公寓、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承载了重要的城市档案。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洛克·外滩源完成了一期11栋历史保护建筑的修复;

2021年底,新的VI系统重新启用;

2023年9月,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和博物院广场的打开,标志着经过17年城市更新,整个洛克·外滩源终于竣工。

新建筑采用的挑空、退台、错位和叠加的设计手法,一方面丰富了零售业态的商业沿街面,另一方面也让新建筑的体量变得更加轻盈,在建筑群内游逛时视线能保持足够的舒适和通透。

在这之前,外滩源上仍然能看到一些现代性商业的影子,也曾一度引起城中热议。

于2018年入驻的%ARABICA烘焙工坊在协进大楼一楼开设了亚洲最大旗舰店,旁边的HORIGUCHI 堀口咖啡,是日本咖啡之神堀口大师的精品咖啡品牌,外滩源店则原汁原味复刻了东京店的全貌。

另一家较为低调的意式料理Adesso 在亦,在靠近黄浦江一侧的众安大楼一楼,其实这家店2018年就开业了,坐在Adesso二楼露台,背后就能看到新天安教堂,在黄浦江畔吹着微风,享受自然简约的时尚料理。

随之而来的Luneurs外滩源店,于今年3月正式入驻女青年会大楼一层,这个法式冰淇淋烘焙品牌,在保留了旧时风貌的基础上,加入了Luneurs有温度的现代简约主义,除了招牌的冰淇淋和烘焙,这家店还提供温馨的法式料理,天气好的时候坐在户外,看着圆明园路上来往行人,的确能感受当下的松弛感。

文化商业集合的新想象

随着街区的打开,从圆明园路沿着内街渗透到虎丘路以及香港路,在建筑群内游逛随意走进一家新店,都能直观感受到属于外滩源的新商业氛围。

位于安仁里的naive理想国,集书店、酒吧、咖啡为一体的实体空间,也是出版品牌理想国的落地空间、看理想的线下体验店。

外滩源店书架陈列的弧线设计区隔开餐饮区和其它区域,保留了阅读的私密性,在这里能看到理想国出版的各类书籍,以及能品尝到以书为灵感的咖啡和酒饮。

而在隔壁楼的二层,理想国还藏了另外一个更私密的空间,Author's Room by 理想国,更像是作家招待亲密好友的小酒馆。正如理想国想要呈现的,带着一种天真的好奇,去探索独立的生活品位。想知道“纽约客”是什么味道?来二楼饮一杯酒。

真光大楼附近接连开出好几家新店,比如在真光大楼一楼的BROSHOP,在这里,BROMPTON折叠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日常交流话题,以车会友的场所,它不只是一家自行车店,更多的是提供给骑行者的生活空间。周末的上海雨停之后,会看到不少小布车友聚集于此。

BROSHOP的隔壁,是来自福建厦门的茶饮品牌BASAO,这个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茶事技艺,在吸收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品牌,在每个城市都很在意所处的社区空间。这家店的空间设计,会让你不自觉放慢脚步,小声讲话,在店铺深处是一个Tea Bar区域,鼓励客人自己动手泡茶,也能和侍茶师多一些时间请教泡茶的技法。

这是BASAO来到上海的第一家店,此前已经落地于厦门、香港以及阿那亚,BASAO非常在意每一个空间的在地表达,这种既强调本地,又注重现代设计的空间,在上海外滩源的这间限定店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BASAO的对面,有个小小的门头,上面写着ideaPod Reserved,这是曾经去过上海外滩的办公和社交空间品牌。如今,这个新空间是ideaPod的升级产品,根据新工作方式场景研发,除了提供给灵活办公人群的独立工位,还有各种隔间、会议室、演讲厅,通过错位空间来相互分隔。一楼的小剧场日常扮演着咖啡馆的角色,也开放给团队用于组织活动或放映会。

△ ideaPod 二楼个人专属“心流舱”

△ ideaPod 一楼的小剧场

除此之外,我们已经能看到这些品牌的围挡,他们也将在不久之后相继加入这块街区:上海首家“城市考古图书馆”、生活方式买手品牌Element,以及即将开业的Aesop伊索和观夏to summer,使整个街区构筑出丰富的文化调性。

不止品牌,还有艺术节

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外滩源会别具看点。除了上述提到的品牌内容之外,还有一场重量级的公共艺术节,首届“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 也在同一时间开启。

主办方特邀普利兹克奖得主,也是外滩源的总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出任艺术总监,将百余场艺术活动放置在外滩美术馆及周围街区,将艺术融入外滩源的日常生活。

第一届的展览以“公共空间”为主题,呈现了对主题进行拆解的“激活、对谈、街区”三个系列。在开幕会现场,戴卫·奇普菲尔德说:

“场所的公共性取决于其所能承载的活动,而不仅是其建成形态。它可能是里弄和后巷,是点缀着流动小贩的街角,是某个熟悉的门廊,抑或是朋友之间适意畅谈的长凳。”

在这场建筑节中,建筑师们特别创作了全新的空间介入装置,以此来激活环境中的空间并回应“公共空间”这一主题。在博物馆广场不大的空间尺度中,装置只是小小的水池和音频播放器。戴卫·奇普菲尔德从一开始就强调说避免再造一个奇观式的装置,反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城市空间的公共性承载力,将这些物件或装置分散在博物院广场和周围里弄,让它们成为历史街区的低调延展。

而这些空间的功能就变成了诸如休憩、聚集、表演等等一系列贴近于生活日常的城市行为,从而让人们自由穿行在洛克·外滩源的建筑物与商业空间,成为一种连接人与人分享和参与的纽带。

为期2周的外滩建筑节,安排了大量即兴的表演和公众参与环节,很好地激发了那些“松散的、临时性的、间接性的公共空间”。

通过这样的品牌组合及公共性的文化内容呈现,外滩源正在慢慢把自己“打开”,而那些穿越百年历史的建筑,也因有了新的规划,迎来了一种新的魅力。

这段时间,我留意到已经有一批批年轻人去外滩拍照打卡,同时也听到很多人感叹这里的建筑界面宛若伦敦或纽约。但我想,外滩源似乎在做一件更具有在地性的事情,如何在这个节点,从空间肌理,通过全新的商业运营及更具有公共意义的文化内容,去讲述一个属于上海当下的地方城市魅力。

——这里不是其它城市,这里就是上海。

撰文:丁猫

原标题:《外滩源,建筑与商业的双重升级进行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