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琥珀潭日记184:庾信文章老更成

2023-09-28 07: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琥珀潭日记184:庾信文章老更成

晏弘

夜读废名文集,他在《中国文章》中写道,庾信文字之美,如“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霜随柳白,月逐坟圆”,令人喜悦,令人喝彩。庾信《谢明皇帝丝布等启》篇末云“物受其生,于天不谢”,可谓中国文章里绝无仅有的句子,如此应酬文章写得如此美丽,于此见性情。我向来对庾信刮目相看,饶有兴趣,“于天不谢”,不亦悦乎?

庾信生于官宦之家,少年得志,十五岁随侍南梁昭明太子讲读,二十岁时与父亲庾肩吾同朝为官,“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从此职兼文武,指点江山,青云直上,挥斥方遒,三十六岁时,遭逢侯景之乱,庾信领命驻守金陵朱雀桥,乱兵攻击,庾信失去两儿一女,痛不欲生,败走逃至江陵,任御史中丞,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遭到扣留作为人质,却位至大都督,继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位望高过南梁之时。六十三岁时,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武帝爱惜庾信之才,舍不得放其南归,加封为司宗中大夫,六十九岁时,正值隋朝大一统,庾信垂垂老矣,于开皇元年下半年病逝于长安。

庾信娴于辞令,才思敏捷,故而外交斡旋,妙语连珠,对人不乏溢美之词。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庾信作诗用《西京杂记》事,旋自追改,曰:“此吴均语,恐不足用也。”魏肇师曰:“古人托曲者多矣。然《鹦鹉赋》,祢衡、潘尼二集并载;《弈赋》,曹植、左思之言正同。古人用意,何至于此?”君防曰:“词人自是好相采取,一字不异,良是后人莫辩。”魏尉瑾曰:“《九锡》或称王粲,《六代》亦言曹植。”信曰:“我江南才士,今日亦无。举世所推,如温子昇,独擅邺下,常见其词笔,亦足称是远名,近得魏收数卷碑,制作富逸,特是高才也。” 此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特为《西京杂记》正名,说庾信作诗,用《西京杂记》事,“此吴均语,恐不足用。”后人因以《西京杂记》为吴均作,然所谓吴均语者,恐指文句而言,非谓《西京杂记》也。我不敢苟同,我以为《西京杂记》应是西汉刘向之子刘歆原著,东晋葛洪抄录而跋之,南梁吴均辑而校注之,手无铁证,姑且存疑。

庾信身逢乱世,历经四朝(梁、西魏、北周、隋朝)十帝,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人如刍狗,身不由己,罕见的阅历和感受,造就罕见的才思和情愫,在北朝为官二十七年,不得回归南朝,哀哉痛哉,家国情怀,乡关万里,羁旅苦恨,夙夜长叹,得六朝骨脉之真传,启后来隋唐之风气,落笔为辞赋诗歌,泼墨骈文处于鼎盛,挥写诗歌开唐朝绝句之先河,传诵于世,成就了他的文学巅峰。

庾信文章引经据典,妙句天成,不能易一字,如“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草绿衫同,花红面似”,“桐间露落,柳下风来”,“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鸟多闲暇,花随四时”,“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如何易得一字?读到“余有数亩敝庐,寂寞人外”,心有戚戚。“日暮途远,人间何世”,恍然不知此身何处。“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仿佛重回烟火人间,心中无限欢喜。

庾信博览群书,一定读过陶渊明的诗文,身在北朝有段时日心生归隐终老田园之念,在他写给好友徐陵的诗中,引用了桃花源的典故,来去匆匆,别后诗云:“一面还千里,相思那得论,更寻终不见,无异桃花源。”复又寄徐陵一首:“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时。莫待山阳路,空闻吹笛悲。”莫待二字,老泪纵横,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庾信在北周时期,“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当时后进,竞相模范,俨然文坛领袖。有人给庾信写信,问北朝文士如何如何,庾信答道:“唯有韩陵山一片石(指温子昇《韩陵山寺碑》)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恃才傲物,可见一斑。

庾信代表作,诗则《拟咏怀》27首,赋则《哀江南赋》。他在《哀江南赋》里写道:“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将复始。逼迫危虑,端忧暮齿。”一句端忧暮齿,奈何老之将至,奈何老死他乡,可怜得很!孤独得很!苍凉得很!

杜甫一生崇拜庾信,盛赞“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明朝大才子杨升庵也对庾信诗歌评价甚高,说“子山(庾信字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钱钟书在《谈艺录》里大段分析庾信辞赋,早作多事白描,晚制善运故实,明丽中出苍浑,绮缛中有流转,“体物浏亮”,“穷态极妍”,穷然后工,老而更成,诗歌格调首推《寄徐陵》,“沈挚质劲,语少意永,老成者矣”。世事悠悠,庾信不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