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研讨|新北京,新生活,新写作:新一代写作者怎样书写北京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3-09-30 09:0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最近,“新北京,新生活,新写作”主题分享活动在十月文学院举办。

活动中,作家们从各自的生活细节出发,讨论她们在北京的日常中感受到的特别之处,以及她们观察到的新北京、老北京的不同,并且分享了这些发现和感受给她们的写作带来的影响。作家们希望通过交流探讨,在“新北京,新生活”的背景下,找到继承并发扬北京写作优秀传统的切入点,催生出新的写作风潮,为记录北京、表现北京注入新的活力。

活动现场

“所有大主题最后都要落到具体的人和事上”

在开场发言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表示,对于北京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学的传承来说,今天的我们如何书写新北京、新生活,是每个北京作家都要面临的问题。

“北京不只有通衢大道、宏伟建筑、川流不息的人群,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雍容大气的城市性格和无限的生长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在城市的无限生长性当中,我们每天都能够遇到很多大事件和好故事,如何把这些大事件、好故事,把我们的生活感受和思考用鲜活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来,对于北京作家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胡晓舟谈道。

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在分享中谈到自己在北京的生活,以及自己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因为自己是从外地来到北京,她认为自己与北京的关系是既内且外的,既在这里工作,又有一个外部的新鲜视角。活动中,她分享了自己与地铁管理员、街头理发师的互动,谈到了她对这座城市里行人的观察,还谈到了她很喜欢的那片通州的麦田。“我这两年对北京的具体感受是,我特别喜欢北京的烟火气、市井气。我觉得所有大主题最后都要落到具体的人和事上,小的事情会引发我创作的冲动。所谓的新北京、新生活,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新中有旧,旧中有新,互相映衬,交相辉映,那些特别活泼生动的东西,是我想要落到笔下的内容。”

作家文珍分享了自己经历的一场充满戏剧色彩的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当中遇到的各色人等。如此一般的日常经历,让她观察到,这座城市里的人是如何在各类规则中生存的。“北京首先是一个政治中心,这让北京的老百姓特别不一样,大家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这是北京最妙的地方。对待北京,我始终有一种赶考的心情,这场考试一直没有结束。”

有记者问范雨素,为什么会来北京打工。她的回答是:北京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古代的流动人口是有空间距离的乡愁,现在都是‘朝发午至’了。身在北京,这让我思考,现在的乡愁是什么,我要写什么呢?刚才有老师提到房子,我感觉有房子的人像悬浮时代可以买降落伞的人,降落伞有很多种,有的是精神上的降落伞,有的是物质上的。而我天天都在观察,那些没有降落伞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谁离我最近,我就观察谁,所以我时常观察孩子。我写得很少,但喜欢琢磨,我喜欢思考那些在北京长大的流动儿童会成长成什么样子。这或许会成为我下一步的写作方向。”

与会人员合影

“旧的北京和新的北京中间一定有一条隧道,我想变成这条隧道”

林特特称自己与北京的关系为“久别重逢”,在离开北京的时间里,她一直在书写北京。她觉得,她的归属感全在北京,只有在写北京的时候,她和这座城市才是贴近的。“小说应该是‘史料’,即便小说有虚构、想象、夸大的成分,我们仍然能通过字里行间看到社会的风土人情、社会现象,以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我在创作时,有时会想,只要我们能把自己如实、真诚、准确地表达清楚,我们每个人都将是时代的标本。100年以后的人们,也就会将我们的故事视作了解这座城市的样本和史料。”

周婉京最近在琢磨一张1936年的北京地图,她把这张地图带到了活动现场。她说:“我特别想看看以前那个有城墙的北京,于是我开始在故事里写当时的胡同,和那个所谓的老北京。北京是一个重叠的城市,不同的人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我是在大院长大的,但我很愿意写胡同,因为胡同里充满了烟火气。我虽然是北京人,但我还有太多东西要研究,我常常在想,旧的北京和新的北京中间一定有一条隧道,我想变成这条隧道。”

杜梨因为在颐和园工作了三年,直接深入到了北京基层工作的前线,积累了很多第一手的社会经验,从游水的大爷到逃票的游客,从“蓝天先生”到晨跑的刑满释放人员。这些经验,使得杜梨开始用新的视角看待北京,也让她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感觉。“在对人们的观察中,我有了很多新的感悟。这三年使我完全感受到了一些生活中新的现实存在。比如,北京之所以要大力兴建公园,也是为了让老年人有处可去。这也算是我对北京社会的一点观察,未来如果有可能,我想把这些观察写到我的作品中。”

韩敬群

活动最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对活动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回顾,“如果把标题里的三个‘新’先放到一边,就变成了‘北京,生活,写作’。具体来说,北京是我们生活的场域,生活是日常,写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志业,这对大家是共通的。从写作的角度看,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写作的基本道理不会发生变化。我比较期待新一代北京的书写者写出北京这样的气质。‘新’应该是每位作家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我们要让每一天的写作状态跟以前的写作状态不一样,这也就是我对标题中‘新’字的理解。”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