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人越来越幸福的三个迹象

2023-09-30 19: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本书的作者彭凯平教授,结合2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实践,为当下的你我重新解读幸福。

随时、随地、随手翻一翻,它会成为你的幸福枕边书。

从小到大,我们内心都有许多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

小到上什么学校、买什么车子;

大到成为什么人、做什么工作、拥有什么样的家庭......

可正如《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书所写:人人都想获得幸福,但又不知幸福是何物。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结合自己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写就了这本书。

它被誉为“写给中国人的幸福枕边书”,通过专业而有深度的解析,让我们明白:

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真实可触的。

打破固有思维,转变消极观念,学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一步步靠近幸福,才是人生最高级的活法。

走出幸福的陷阱

热播剧《小敏家》中,李萍和刘小敏自小在一个院子长大。

但共同的成长经历并没有让她们成为好朋友,反而从少女时期开始,李萍就把刘小敏当成自己的假想敌,处处都和对方比高下。

看到刘小敏穿小白鞋,李萍也很想要一双,可惜的是,当时由于家境原因,没能买成。

而这份落差感,从此便种在了她的心里,让她一直活在低人一等的阴影中。

(图源网络,侵删)

成年后的李萍因此变得越来越爱慕虚荣,一心渴望过上比刘小敏更好的生活。

虽然后来终于如愿嫁给了有钱人,成为衣食无忧的阔太太。

可当多年后与小敏再相见,她内心深处的自卑依然没能消除,依然还在对当年那双小白鞋惦念不忘。

哪怕如今的她早已买得起无数双昂贵漂亮的鞋子,都无法让她忘却往事,拥有切实的幸福感。

究其原因,就在于李萍的攀比心太重。

她把与刘小敏之间的差距,当成是判断自己幸福与否的标准。殊不知,这种比较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中写道:

当我们往上比较时,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

人最怕比较,比得越多,痛苦越深。

因为你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别人身上,自然就容易忽视自身的价值。

到头来,不仅心态失衡,压力备增,还会与幸福背道而驰。

就像周瑜,身为东吴大都督的他,才智超群,却总拿自己和诸葛亮做对比,非要以赢过对方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偏偏他每次设下的计谋都被诸葛亮所识破,最终在一气再气之下含恨死去,只留下“即生瑜,何生亮”的愤然长叹。

如果他能放下这份执念,凭借自己的才能,本可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

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一定程度上的比较,既难以避免,也能起到催人上进的作用。

但凡事需有度,攀比过了头,则会成为扼杀幸福最大的陷阱。

对此,彭凯平教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要学会正确地与人比。

可以根据目的调整方向,多选择向下比较;也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比较体系,多发掘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许多烦恼,皆因想要的太多,而非拥有太少。

当我们走出攀比之心,做回自己,才能在纷扰世事中,活出宠辱不惊的安宁与幸福。

本书已在帆书APP上线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免费收听!

(活动时间:2023.9.29-10.6)

识破幸福的幻象

看过一段佛语:有些美好的东西就像彩虹一样,看似美丽但并不真实。

而你所追求的,也只不过是一种不断被满足的虚妄觉受而已。

活在这繁华世间,我们常把对财富的追求当成是开启幸福大门的钥匙,觉得有高收入就等同于有快乐。

但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

小说《乱世佳人》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曾深陷于这样的幻象中。

为此,她不惜抢夺自己妹妹的意中人弗兰克,利用对方的财产做起木材生意。

为了赚钱更多利润,她选择雇佣廉价的囚犯来当工作,对弗兰克的劝告嗤之以鼻。

斯嘉丽的种种作为,让她遭受到了很多非议,可她毫不在乎。

她固执地以为,只要能获得财富,改变命运,背负再多也值得。

直到后来,在身边的爱人亲友一个个陆续离开后,她才恍然醒悟,然而为时已晚。

你正放弃眼前的幸福,追求那些永不能使你快乐的幻象。

白瑞德对斯嘉丽的这句劝告,形象地总结了她的一生。

很多时候,幸福本来就在身边。

之所以感受不到,只因自己被欲望蒙蔽双眼,看不清幻象罢了。

彭凯平教授写道:

“渴望”不等于“喜欢”。

能让我们真正喜欢的,恰恰是那些朴素无华而又真实长久的事物,比如亲情、友谊、工作、学习、希望等。

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1995年,福特公司有意聘请彭凯平,并给他开出了很高的年薪。

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恩师尼斯贝特教授。

为此,对方特地找他谈心谈了三个小时,告诉他,从事心理学研究应该要有更神圣的使命感。

正是这次的谈话,改变了彭凯平的择业方向,让他决定潜心做科学研究。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虽然没有拥有高收入,但对职业的热爱和从事心理工作带来的价值感,却能常常令他感觉幸福。

幸福是一种体验,而金钱只是能为我们带来幸福体验的一种方式,从不代表幸福本身。

如果仅以拥有物质的多少来衡量幸福,那其实是把手段当目标,本末倒置了。

我们该做的,是识破幻象,克制欲望,去寻觅真正能为自己带来内心长久丰盈与富足的事物。

等到那时,属于你的幸福,自会悄然而至。

本书已在帆书APP上线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免费收听!

(活动时间:2023.9.29-10.6)

找到幸福的开关

看过一则视频。

在行驶的公交车上,有位戴着耳机的男士忽然放声大笑起来。

刚开始时,笑声先是吸引来乘客们或惊讶或好奇的目光,慢慢地,很多乘客也随之笑了起来。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像有魔力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在笑声的感染下露出了笑容,原本沉默的车厢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可见,快乐的情绪真的是可以传染的。

只是在平时,我们习惯于生活的忙碌和琐碎,时常被各种负面情绪包裹不自知,才让自己隔绝了接触幸福的可能。

幸福到底是什么?

彭凯平教授对此做出了解释: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它是来自大脑活动所感受到的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换而言之,只要能找到藏在脑中的快乐密码,每个人都可过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无限幸福感。

摩西奶奶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直到87岁那年才拿起画笔,成为美国著名的原始派画家之一。

但谈及自己在绘画上的成功,她显得十分淡然。

她说:“决定画画只是因缘际会,假如不绘画的话,她也会去养鸡或找别的事来做。”

在她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成功,而是活得充实,能够以快乐的心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和摩西奶奶一样,以乐观心态活到百岁的还有香港知名电影制片人邵逸夫。

影视行业压力巨大,邵老却做到了始终精力充沛,老当益壮。

对工作的专注和热爱是他保持长寿的重要秘诀,即使到古稀之年,每天仍投入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

感觉劳累的时候,他有专门的放松方法,即看以搞笑闻名的《憨豆先生》,让自己笑声中尽快释放压力,调整状态。

说到底,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不同,对幸福的要求和理解也不同。

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幸福与外部环境无关,而是取决于自身的创造。

你怎么面对生活,生活就会怎么回应你。

若想常享快乐体验,彭凯平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五施”的方法:

言施(积极沟通)、身施(坚持运动)、眼施(关注美好)、心施(丰富内心)、颜施(保持笑容)。

这些,都是启动积极情绪的开关。

我们要懂得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然后把它变成一种习惯去运用。

当我们能够摆脱负能量,以良好的心态应对一切,就能在对生活的掌控中,体会到温暖而持久的幸福感。

喜欢作家毕淑敏的一句话: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生活纷繁复杂,时常会让我们各种表象所迷惑,陷入虚妄的攀比与盲目的追逐中。

以至于忘了手中所拥有的,本就已弥足珍贵。

一个有资格获得幸福的人,必然是愿意相信幸福并看见幸福的人。

高级的人生,同样懂得这样的道理:

幸福不在别处,就在眼前;眼前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

作者 | 念念,自媒体写作者,现居福州。

图片 | 图虫创意

原标题:《一个人越来越幸福的三个迹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