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展攻略丨石窟也懂爱的供养?来听听北魏人怎么回答

2023-10-14 0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供养,是一个佛教名词。所谓供养,就是世人通过自身的敬奉行为来表达对佛法的崇敬,其主要目的就是积累功德,寻求庇佑,世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佛陀的承诺,获得现世的回报和来世的幸福,并且能够福荫后世。

香花、饮食等物叫财供养;修行积德,利益众生叫法供养。佛家信众在临斋前也常常念有一记供养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愿佛力加持,以食施百,百施千千万,供养一切众生。愿佛力加持,愿以食为药,疗众生病;愿以食为大悲水,拔众生苦;愿以食为智慧水,灌众生顶,增长慧根。”

在吴文化博物馆此次“经典与范式”云冈特展中,第二单元创造经典内展出了诸如“供养天众与坐佛”“供养人行列”“供养天”等展品。何为供养人?它们一般呈现为什么形式?在云冈石窟的供养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请跟随本次观展攻略的脚步,一起寻觅问题的答案。

北魏 供养人行列 1992年云冈石窟采集 云冈研究院藏

所谓供养人,就是具有供养行为的人,即开窟造像、修建寺庙的功德主或者虔诚信徒,不同的供养人有着不一样的愿望,期望得到的回报也不相同,同时也基于供养人物质条件的差异,不同阶层的人,供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之中,最值得注意的衍生产品就是供养人像。供养人像主要包括画像、雕像等,一般是出资绘制或建造圣像、开凿石窟的信众,为了表示虔诚、留记功德和名垂后世,在宗教绘画或雕像的边角或者侧面画上或雕刻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仆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统称为供养人像。尽管在供养人像传统基督教中也有所呈现,但这样的形式在佛教中最为盛行。

历史上被认定最早的佛教石窟,是开凿于阿育王时代,建设于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后7世纪期间的阿旃陀石窟群。唐代玄奘西去印度求法时曾到过阿旃陀石窟,据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阿旃陀石窟就是由供养人所建。

阿旃陀石窟第9窟入口宏伟
图源网页:http://www.theuntourists.com/ajanta-caves-aurangabad-unesco-world-heritage-site/

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的石窟为新疆石窟群,开凿约始于公元3世盛行于5~8世纪,最晚到16世纪。新疆克孜尔石窟规模最大,石窟中绘有大量的供养人像。

克孜尔石窟现存壁画面积达10万平方米,被誉为仅次于敦煌壁画的最大佛教艺术瑰宝。
图源网页:https://www.visitourchina.com/kucha/attraction/kizil-grottos-kizil-thousand-buddha-caves.html

据专家学者统计,云冈石窟现有编号的254座洞窟中,现存供养人形象涉及的窟有62座编号洞窟(其中34座主窟、28座附窟),供养人造像行列有364处,每处人数不等,少至1人,多则50余人,雕刻供养人形象共2661身。

其中,第7窟后室南壁尤为精彩,其明窗与拱门之间开一长形帷幕龛,龛楣由十五个方格组成,内雕莲花,龛内雕供养天六尊。供养人像眼细长,鼻梁高挺,大耳垂肩,头发卷曲整体呈胡跪的姿态,异域风格强烈。六人均身着袒肩式袈裟,衣服轻薄贴体,展现出犍陀罗风格与秣菟罗风格的汉化融合。这也是云冈石窟中最先出现的供养人形象,被誉为“云冈六美人”,是云冈雕刻艺术的典范。

“云冈六美人” 云冈石窟第7窟后室南壁
图源:云冈研究院供图 华夏经纬网发布
https://www.huaxia.com/c/2022/03/29/1069720.shtml

根据专家学者对平城时期墓葬的考证,云冈石窟中以鲜卑装束为主的供养人像是北朝佛教艺术中的特殊现象,属于太武帝以来平城地区制作鲜卑人像的传统。

云冈石窟中的鲜卑供养人像主要见于7、8、9、10、11、13等二期石窟中。此外,第一期石窟中亦存在一些补刻的鲜卑供养人像。这些鲜卑供养人大多位于窟壁或者佛龛下层,以铭刻石或者博山炉为中心,采取男左女右的分布顺序。服饰上,供养人头戴风帽,身着交领左衽窄袖衣,男性着裤,女性着裤或百褶裙。学者李雪芹认为,这批鲜卑供养人服饰特征鲜明且自成体系,不能与一般胡服混用。鲜卑供养人整体特征较为一致,只是年代越晚,衣袖有加宽趋势。

供养天 云冈石窟第8窟后室南壁窟门与明窗之间
图源:云冈石窟官网https://www.yungang.org/dzb/detail/761.html

以鲜卑装束为主的供养人像不仅见于石窟,亦在墓葬壁画、陶俑间流行,其制作受到了北魏皇室的佛教造像工程的影响。这类人像在平城地区的流行既反映了当地鲜卑文化的浓厚,亦显示了北朝不同族属民众对鲜卑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供养人及造像题记线图 云冈石窟第11窟
图源:《云冈研究》 员小中,李雪芹,崔晓霞等.云冈石窟供养人研究

献文帝时代,随着“昙曜五窟”等大型造像工程的完工,平城当地的贵族士庶在目睹了为五帝所制作的壮观造像石窟的同时,还了解到其中蕴含的佛教理念和观看逻辑,这可能对他们有所启发,时的其在皇家工程以外的场合为自己及其仆从制作人像。尤其是云冈石窟的鲜卑供养人像与平城地区墓葬中的鲜卑陶俑均恰好兴起于云冈石窟一期工程结束之后,也暗示了皇室赞助的云冈石窟一期工程对平城地区人像艺术形式的影响。

鲜卑人像在平城的流行,也从侧面反映出孝文帝汉化改革前,当地鲜卑文化的浓厚。从彼时平城的汉人墓葬可以一窥当时鲜卑文化的兴盛。这些汉人墓葬以鲜卑人像为主,其他文化族属相对较少。以汉人形象为例,平城墓葬中目前仅见两例:其一为宋绍祖墓的石椁舞乐人物壁画;另一则是司马金龙墓的漆画列女图屏风,而这两处汉人形象均与两人祖居之地有关。

宋绍祖石椁北壁奏乐图线图
图像画面是两个博衣高冠、面相丰满的汉族中年男子席地奏乐。
人物服装与南朝“竹林七贤”图中服装相似。
图源:《云冈研究》https://history.sohu.com/a/707174734_121124385

但同时,鲜卑人像的流行主要限制于平城地区,显示出鲜卑文化的核心区范围有限。有相关研究表明,平城以外地区的供养人像多为胡汉混合式样,且延续时间较长。

与之相对的是,云冈石窟以及延续云冈石窟传统的造像则使用鲜卑供养人形象。高平大佛山摩崖造像为云冈石窟南传的代表,该造像供养人均为汉姓,可能为汉人或汉化胡人。虽然已经远离平城地区,但这一石窟的供养人像却采用了平城流行的鲜卑形象,反映出平城地区佛教艺术中鲜卑文化传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高平大佛山摩崖造像 下龛下东侧的男供养人像
图源:《文物》 李裕群,Lidu Yi.山西高平大佛山摩崖造像考——“云冈模式”南传的重要例证

云冈石窟的供养人造像不单是宗教文化的表达,还是民族文化交融的承载。细品云冈石窟造像,我们会发现其中鲜明的鲜卑民族特色、多民族文化交融,胡汉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记。从这一角度来看,云冈石窟确是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北魏史。

参考文献:

[1] 胡听汀.从平城时期墓葬看云冈石窟鲜卑供养人像的流行[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5):42-46.

[2] 员小中,李雪芹,崔晓霞等.云冈石窟供养人研究[J].云冈研究,2023,3(02):1-9.DOI:10.19970/j.cnki.ISSN2096-9708.2023.02.001.

[3] 石松日奈子,牛源译. 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供养人像:佛教美术史研究的新视点[J]. 中原文物,2009(05): 74-85+112.

[4] 李雪芹. 试论云冈第7、8窟雕刻中的鲜卑因素[A]. 2005年国际云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185-197.

[5] 林圣智. 魏晋至北魏平城时期墓葬文化的变迁:图像的观点[J]. 台大美术史研究集刊,2016(41): 145-238+373.

[6] 王晓娜. 北魏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认同[D]. 陕西师范大学,2016.

[7] 李裕群,Lidu Yi.山西高平大佛山摩崖造像考——“云冈模式”南传的重要例证[J].文物,2015(03):81-93+1.DOI:10.13619/j.cnki.cn11-1532/k.2015.03.010.

[8] https://www.sxdtdx.edu.cn/news-show-4138.html“云冈石窟供养人”类型研究

[9] https://www.8264.com/youji/5700465.html云冈石窟 | 真容巨壮,世法所稀

[10] https://history.sohu.com/a/707174734_121124385威风与奢华:北魏壁画什么模样?

特展信息

展览名称: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

展览时间:2023.07.01~2023.11.08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一楼第一特展厅

撰稿:张可欣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观展攻略丨石窟也懂爱的供养?来听听北魏人怎么回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