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蒋高明:真正的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全民共富 | BCON

2023-10-19 11: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绿发会讯】为什么说发展真正的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呢?试分析如下:

第一,就业与增效。生态农产品附加值高,可带动农民、大学生就业,相关产业延伸到农业、物流、信息、环保、健康等。在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健康优质的食物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大健康产业,或许是替代房地产产业的阳光产业。我们在山东平邑县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所发展的是六不用农业模式,最初设计“六不用、三到五倍效益”,经过17年实践目标已大部分实现,有些甚至更高,由此带动了不少相关产业发展,打工农民开始回归。

再以全国有机主粮市场为例。笔者分析,目前全国人消费的主粮为2亿吨左右,用生态农业可实现亩产吨粮,以最终实现价位以10元一斤有机主粮估算,就有4万亿元的市场大“蛋糕”。人均管理100亩土地(季节用工另外计算),需要200万人参与种植生产;以平均每个生态农业企业5人组成,年销售额100万元计算,人均可销售20万元,全国需要400万个小企业参与经营,公司平均产生净利润30万元。

蔬菜、果树、中草药、养殖产业如果也发展生态农业,其市场规模远大于主粮市场。

围绕生态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物流、信息、机械、仓储、零售等产业都会带动起来,需要更多人尤其年轻人就业。其现金流是城市高端消费者自上而下,每个环节都有利润。这些利润的产生不是对抗,不是恶性竞争,而是分工协作。

第二、健康质量提高,节省去医院的成本。长期食用生态食材,可大幅度减少疾病尤其重大疾病的发生概率。人类健康的总源头是食物和食物链健康,人类疾病就少发生。药食同源,不含或基本不含农药残留、激素、抗生素、塑化剂、重金属的食物是健康的第一保障。

生态农业模式兼顾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在主粮生产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在水果生产方面,部分水果反超普通种植模式;在蔬菜生产方面,由于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搞反季节种植,部分蔬菜(如生姜等)低于常规种植,但部分反超常规蔬菜如萝卜、大白菜等。

第三,促进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全民福利。谁都希望身边的水捧起来就能喝,空气是新鲜的。生态农业模式从源头杜绝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农业生态系统,消除了面源污染,并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倒逼农药、除草剂、化肥等行业去产能。在生态农业模式下,无废弃物,所有可降解的光合产物或延伸产物,均实现循环利用,全过程无污染排放。我们创办的弘毅生态农场的种植生产模式就是非常有力的环保证明。

现代农业模式是温室气体释放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固碳型的。用地养地,有机质增加,将空气中的碳以有机质形式储存在耕地中,这个潜力十分巨大。数据显示,在暖温带农田,弘毅农业模式的耕地固碳潜力达11.5吨/CO2当量/公顷/年。

发展生态农业还可以带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栽培或驯化物种多样性保护。人类栽培物种的可繁衍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了种子是非常危险的,物种消失了,谁也造不出来。除少数作物如玉米等,生态农业模式使用一些杂交种子,大部分作物、蔬菜、水果等种植,均采用可留种的传统种子,并在此基础上优中选优。

发展生态农业,基本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等有害化学物质,源头不生产这些化学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将得到很好地保护。

第四,养老有保障。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没有了现代工业污染,代之为绿水青山、优美的生态、鸟语花香,放松的心情,加上安全放心好口感的食物,这样的生态环境是适合养老的。

第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农业模式要求种植过程中不使用有害物质,不搞反季节种植;养殖过程不添加激素、不搞工厂化养殖、让动物们快乐生长;加工过程中不使用防腐剂,运输过程中不使用保鲜剂等;人人讲诚信,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良性健康发展。

生态农业全面实现的过程,就相当于用消费的力量,带动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解决了棘手的农田面源污染问题;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尤其传统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人体健康;遏制温室气体升高,控制碳排放;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致富。

供稿、图片:弘毅生态文明驿站 蒋高明

整理/青鸯 审核/cherry 责编/angel

本文来自“中国绿发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