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星空对话:宇宙尽头的冷酷与温情

2023-10-28 19: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周,德国畅销科幻作家布兰登·莫里斯(Brandon Q. Morris)受邀出席了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参与《牧羊人1号》新书发布相关活动。《牧羊人1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这也是其作品首度亮相中文世界。

除了出席成都科幻馆的《牧羊人1号》新书发布活动,布兰登·莫里斯还前往四川科技馆、电子科技大学、方所成都店与读者们进行了交流。

布兰登·莫里斯曾入选“德国 24 位最畅销独立作家”,也是德国“最受欢迎的作家”协会、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火星协会的成员,作品全球销售量超过百万册。发表于2021年的《牧羊人1号》是莫里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作品。这是一部结合了悬疑、阴谋、双面间谍、绑架和其他元素的奇特故事。与莫里斯以往的作品一样,故事中融入了量子纠缠、太阳引力透镜等科学知识。

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面对的是无尽的宇宙,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从登月到火星探测,跨越了地球的束缚。然而,在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探索宇宙的步伐越迈越远的今天,人类的温情似乎在这神秘的宇宙尽头失去了容身之地。在这里,《牧羊人1号》带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为什么想要探索宇宙这个根本问题。

10月21日,我们邀请了布兰登·莫里斯与科普作家、天体物理学者远镜,译者、撰稿人李昊一起做客方所成都店,进行了一场与星空对话的旅程。这不仅是一次天文学的知识之旅,更是对科幻小说中伦理与情感的思考。让我们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理解自己的价值,一同探索宇宙尽头的冷酷与温情。

今天,跟大家分享当天活动的部分精彩内容。

与星空对话:

宇宙尽头的冷酷与温情

李昊:首先,非常欢迎大家在成都这样一个罕见的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一个室内空间参加本次活动。虽然我们可能晒不到阳光,但是在这儿会有科幻的星光,这会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活动。请成都本地的朋友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德国的科幻作家布兰登·莫里斯来到方所,和大家分享他的新书《牧羊人1号》。我们的来宾还有远镜,专注于科幻、科普的一个高手,我是本场的主持人李昊。首先想请布兰登·莫里斯先生简单地向我们成都的朋友们介绍一下您自己。

布兰登·莫里斯: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在成都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我也很高兴能来到这里。我是布兰登·莫里斯,科幻作家,也是一个物理学家。在30年前我就完成了学业,学的是物理学,但是科学家在当时不是特别急需的社会工种,所以我并没有直接成为科学家,而是从事了文字职业。当然科学家这个职业现在来说可能比较好找工作的,在30年前却不是那样。

我从事文字工作多年以后,大概在2016年读到了一本英国作家的书,当时我觉得这本书就是我想写的科幻小说类型,就开始了尝试。我很满意现在的状态。我这本小说德文名叫《Die Störung》,直译为《错乱》,现在的中文名是《牧羊人1号》,它是第一次在中国出版,我非常高兴。

布兰登·莫里斯

李昊:谢谢。接下来请远镜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您自己。

远镜:我是学天文的,天文学现在主要的内容是天体物理学,所以我本科是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天文系读的,硕士我是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读的,大家可以理解为某种以色列版的中科院的地方,是一个纯基础科学的研究所,我在那里也是做天体物理。而我现在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主要是做科普以及科学教育相关的工作。

我住在广州,这个星期是因为受科幻大会的邀请,来到成都这边参加活动,顺便到方所来参加新书的发布。我在《科幻世界》杂志的科学专栏发过一些科普文章,我本身也是科幻爱好者,所以跟科幻也有很多交集。

李昊:布兰登·莫里斯的小说通常会被我们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硬科幻,想问一下您是如何坚持写硬科幻,硬科幻的价值是什么?

布兰登·莫里斯:我觉得写小说最基本的一点是首先你要创作一个很棒的故事,作为物理学家我希望发生的情节是有一天能够真正实现的,这是硬科幻的精髓。我的故事是基于科学的原理,有时候我也会作为一个老师来从事工作,所以我希望在小说里能够教会大家基本的物理学常识。

李昊:远镜老师,您作为一个有非常扎实的天文学教育背景的科普人,在您阅读科幻作品的经历中感受到的硬科幻的硬度是怎么样的?当前与天体、宇宙相关的科幻作品存在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远镜:我留意过其他物理学、天体物理背景出身的科幻迷,他们知道一般的科幻小说在科学上都有BUG,哪怕是《三体》也是如此,尽管很多人都会认为它是硬科幻小说。或者是像《流浪地球》这些大热的作品里面,你一定要去挑BUG也是很容易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些硬科幻爱好者来说,去试图找BUG有时候也是一种乐趣,它不是贬低这个书的价值,是激发你去探索科学知识。

我有一个说法,科普与科幻互为素材。科幻不一定要把自己约束在一个完全符合物理学理论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把科学作为一个元素、素材,就像厨师炒菜一样,你可以往里面放各种东西,盐,辣椒等;科学也可以把科幻作为素材,因为科幻有故事,故事就有传播度,它比直接讲知识点的这种科普,传播度要广很多,所以一些科普的工作者也会蹭科幻的热度。

当然科幻读者也不太希望看到太离谱的科学错误,大概在初高中物理这个层次以下的知识被认为是常识,最好不要有明显错误,再往上,正如克拉克说“足够先进的科技跟魔法无异”,像量子力学、黑洞这种大学物理内容对普通人来说就像魔法,要解释它其实不太容易。《牧羊人1号》这本书末尾专门有一个附录,就是一篇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文章。

李昊:莫里斯先生,您在创作科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定的技巧或者做法,让艰深、前沿的科幻变得能够被大众所理解?

布兰登·莫里斯:在过去25年,我一直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来撰写科普文章,所以我用的是能够使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这些科学现象。因为物理学它其实也可以用一种非常娱乐大众的方式来解释一些奇特的现象。我觉得一个伟大的科幻故事,它里面应该既有一些科幻的内容,同时也能让不同的读者能够大概地理解到这些知识。

李昊:莫里斯先生,您在个人网站中提到,您是一个被迫留在地球上的宇航员,请问您的科幻创作都是关于宇宙探索的吗?

布兰登·莫里斯:的确,太空探索是我的绝大部分作品的主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我在网站上提到了我是一个被迫留在地球上的宇航员,这些作品相当于也是我为我自己写的太空作品,我希望在未来10年、20年以后,普通人也能够到太空旅行,比如买到一张票,你就能作为一个私人、独立的宇航员到太空探索,相信这个事情在未来20年内能够发生。

李昊:我们把话题放到今天的重磅新书《牧羊人1号》,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布兰登·莫里斯:首先催生我创作《牧羊人1号》的想法就是最新的一个研究技术叫做太阳引力透镜,它能够观测到宇宙非常远的地方,甚至能看到宇宙的过去,但前提是你要通过一个非常远的旅行才能抵达它的焦点,需要飞行到离地球、太阳非常远的地方才能看到宇宙的过去。在我的故事当中是飞行了20年后才能够深入了解到宇宙过去的状况。

李昊:远镜老师可以向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太阳引力透镜这个核心概念以及现实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吗?

远镜:我这样说吧。比如这个灯,大家觉得按着灯的光线应该是走直线的吧。如果我们在一个没有任何引力、完全真空的空间,那光是永远走直线的。但是如果有一个物体对它产生引力的话,光就会因为这个引力而偏折。比如太阳对它就有偏折,而且是人类已经测到过的。当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之后不久,就有人带着一个科学考察队去观测日食,最后结果验证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

太阳引力透镜的想法是这样的:现在太阳的背后有一个恒星,它的光偏折了一下,就好比我们看到一根吸管在有水的杯里发生偏折的;既然有折射,也许就可以用折射生成一个透镜——就好像我戴的眼镜,或者大家用的照相机、手机的镜头的前面都是有一个小小的凸面镜,可以把光聚焦在一起,这样就能看到更远、更暗、更多细节的天体。

《星际穿越》中的“虫洞”

如果我发射一艘宇宙飞船,到地球到太阳距离的500倍(500个天文单位),这不是一个完全遥不可及的距离,相比之下旅行者1号的距离现在应该在100个天文单位左右,如果有一个探测器的距离能到旅行者1号的5倍的话,是可以发送到太阳引力透镜的焦点上来观测天体,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超大型的望远镜。

这是以我们现在的宇航技术可以想象的一个技术,它不像《星际穿越》里的虫洞那么遥远。实际上NASA已经立项开始探讨它的可行性了。这也是莫里斯在创作这本科幻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他希望这个故事是真的有可能发生。

亚瑟·克拉克很多作品都有点像预言一样,预测到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而且每当预言成真时,克拉克都非常得意。在这个意义上科幻很像一个预言师的角色。我读到这个作品,尤其是了解到莫里斯先生他的这样的科幻创作理念之后,我第一反应也是这样的感觉。

李昊:刚才讨论到这本书核心的想法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技术出发的,但一本精彩好看的科幻小说,光有一个点子,一个技术是不够的,请问莫里斯先生是如何把人文、情节放进去的?

布兰登·莫里斯:这个问题很有趣,就像刚才主持人说到的,我是从一个非常粗的概念来构思我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基于太阳引力透镜开始的。故事的一开始需要有人物,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人物构成的,在我的故事里我选取了不同的角色,因为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类型的人,那故事的情节可能很难推进和发展。

在我的故事里面有一位女性角色叫克里斯蒂娜,还有其他男性角色,我在写故事的时候是一边写一边来看如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故事的结局是怎么样的,是我在撰写不同人物交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故事的最终走向,实际上是故事里的角色告诉我故事应该怎么样结束,写到最后的时候我自己也比较惊讶,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让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星际穿越》剧照

李昊:其实说到书中的角色,几位女性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登上太空飞船的四个宇航员,负责领头的克里斯蒂娜就是女性,对于这样一个角色的设定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布兰登·莫里斯:总的来说,我写的科幻故事发生在未来,我相信在未来性别不会是一个约束性的因素,女性同样能够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

在我的故事里,我创作了不同的角色,比如女宇航员克里斯蒂娜,她是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女性角色,她让整支宇宙探险的队伍凝聚在一起。在一个团队当中,有的人非常冒进,会永远想要去冒险,但是我们就需要这样一个指挥家的角色,她能够把整个团队凝聚在一起,能够让团队得到一个平衡,就不光是冒险,同时还做一些相对比较稳妥的事情。

李昊:所以莫里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是让女性拥有无限的可能,同时他也肯定了女性在带领团队上的一些特有的特质。我现在把问题交给远镜老师,以您求学的背景,您有没有过这样真实的经历,就是和身处在太空中的人类进行沟通?

远镜:其实航天圈跟天文圈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航天、航天工程,包括宇航员这一群体,中国的宇航员很多是飞行员出身。航天这一块是工科,有相关的学院培养这些人才。我们这边的天文、天体物理,主要是一个基础科学,比较偏传统的、为所谓纯粹的知识进步而努力的一部分学科,不太接触那些应用的、工程方面的东西。

但是因为天文是一门观测科学,为了有更好的观测条件,很多时候要把望远镜送到太空,这样就可以屏蔽掉大气层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天文观测研究上要用到在太空中运行的卫星,比如中国有发射相关的太空望远镜到太空中,跟哈勃望远镜类似,它是一个太空望远镜在运作。

还有一个行星科学,包括空间科学,会发送探测器到太阳系内的天体上面去,比如到火星上的中国祝融号探测器、到月球上的月兔号探测器。空间探测这部分现在在学院里就不算天文,但是他们会放在所谓行星科学这一块里面。

《星际穿越》剧照

李昊:谢谢远镜老师的科普。莫里斯先生,您创作的《牧羊人1号》中,科考小组的目标是去观测宇宙的起源,您在想象中或者说这本书的想象中,宇宙起源是一个什么样子?

布兰登·莫里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在我的小说里我确实是基于现有的科学发展的状况来撰写的故事,我们谈到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一开始是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的巨大、混沌的状态,但是突然间到了一个点它就在一瞬间发生了暴涨,在暴涨的过程当中,宇宙会迅速扩张,扩张的速度可能会超过光速。

我们其实目前还并不能理解它的扩张真正发生的原因,有人猜想它可能是受到暗物质影响。暗物质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当中还没有真正被大家所完全的理解,正是这样一个迅速的扩张、暴涨过程构成了宇宙现在的基本框架,所以我觉得你的问题是比较有趣的话题,它目前形成的框架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远镜:我更正一下,宇宙首先从一个开端,也就是大爆炸,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所有的一切时间、空间的开端。在大爆炸之后,很短的时间,有一个非常快速的指数级别的膨胀,这个过程叫暴涨。暴涨的原因是什么?它不是我们指的暗物质这一块(暗物质源于另一个天体物理问题),是别的一些粒子,我们确实现在也不太清楚那是什么。

而且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存在?我们可以想象,也许宇宙早期它是均匀的,至少相比现在均匀得多。但是就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宇宙是绝对均匀的,那它后来应该也是均匀的。如果宇宙始终是均匀的,那我们就不应该存在。

比如你看,我们现在的空间不是均匀的,我所在的地方密度更大,我不在的地方密度更小,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会存在?一定是宇宙中有某种不规则的、不均匀的东西存在,而这些东西你要去追溯它是从哪来的,你要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最早的时候,也就是所谓暴涨的时期,所以试图去观测这段时间是科学上非常有趣的话题。这本小说里面科学家主要的观测目标也是想用太阳引力透镜来观测宇宙最初起源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宇宙时空之旅》剧照

李昊:我作为一个读者,对于刚才远镜老师科普的东西也不敢发表评价,因为对于我来说,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多是在它的情节。其中有一个细节我非常喜欢,莫里斯在描述里面的技术的时候,包括人类能够达到的技术的时候,他其实是非常克制的,里边有四个宇航员,他们隔着很远的距离来操控专门来探测的飞行器,里边有非常多详细、精准的描写。

想请问一下莫里斯先生,这样的宇宙中工作的现实场景的灵感是如何得来的?

布兰登·莫里斯: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有很大的优势就是我能够得到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个对于我的创作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在小说里描述的技术都是基于现有的最尖端的技术,相当于我小说里提到的技术只是基于现有技术的预测。

比如飞船会越来越快,一切都是基于现有的情况来预测未来的,当然这个未来也不是非常遥远的未来,因为我觉得如果你要去写一个四五百年以后的科技状况这个是不可能的。

李昊:远镜老师,当您在阅读《牧羊人1号》的时候,感觉这些宇航员在书中达到的距离和人类在真实中达到的距离差异大吗?

远镜:差异太明显了。以航天来说,一个是把人送上太空,一个是把机器送上太空,这两种探索方式的差异是很大的。

你把一个机器人送到太空去要容易太多,你把人送上太空要维持他的生命、要饭吃、有空气呼吸、有水喝,然后你还要保证防护他不受宇宙射线的干扰、破坏、损害,等等这些问题。因为人是一种特别娇贵的生命体,你把他放在一个不属于他的环境里,就是太空里面,还要让他活下来,这个难度要大很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亲身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月球,而机器去到最远的就是旅行者1号,我们可以说它飞出了太阳系。

李昊:书中四个宇航员在太空中航行了20年,应该飞到了一个远超我们人类的距离?

远镜:我刚才说到太阳引力透镜焦点的距离是500个天文单位,旅行者1号现在飞到大概是100个天文单位的地方,两者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当然前者要更远一点,但是原则上来说,并没有那么难想象。但是你把人送上去确实困难得多。

李昊:莫里斯先生,在您的书里边,有一个宇航员似乎意外的发现了宇宙的终极真相,您在写作的时候有没有对这个终极真相有一个明确的想法?

布兰登·莫里斯:作为普通人,我觉得是不存在真正的终极宇宙真相的,任何人如果宣称他了解了宇宙的真相,那他就是一个骗子。地球上的科学探索虽然让我们更进一步接近真相,但其实我们永远是不能够接触到真相的,它只是会更进一步。如果你已经明确知道了宇宙真相它就在这,那我们还会研究什么呢?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无聊了。

李昊:如果你真的有机会得知宇宙的终极真相,那你愿意为这个真相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两位老师都回答一下。远镜老师先说。

远镜:在这个状态下我还是希望能够好好活着(笑)。刘慈欣有一篇科幻小说叫《朝闻道》,这个标题源自《论语》里的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在这个故事设定里就是有一帮科学家有机会真正能够得到宇宙的终极真相,但是代价就是他得知之后,就必须马上被消灭。但是即使是有这样要求提出来,但是还是有科学家跑到——刘慈欣小说里的话就是“真理祭坛”——真理就像一个祭坛一样放在那里,上去就是送死,同时在那一瞬间得知宇宙终极真相。但我的话是肯定不会去的。

布兰登·莫里斯:如果我知道宇宙的终极真相的话,我可能跟我书中的角色一样,会做同样的选择,那就是尽量地去隐藏这个真相,因为我觉得对于人类来说,了解到宇宙终极真相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我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来避免普通的人知道这样一个终极真相。

李昊:这本书和当下非常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有密切的关系,就是人工智能。莫里斯先生,这本书中人工智能所能达到的程度,和2023年当下人工智能所能到达的程度相比,你觉得自己的想象是合理的吗?

布兰登·莫里斯:我不认为我在书中描写的人工智能跟我们现在比已经超出了太多。我觉得到本世纪末AI能够达到的程度是比书中更加发达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我们人类总是能够不断地去超越自我,去完成更多的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对人工智能更加的友善一些,我也建议大家对自己的电脑友善一些,说不定它现在已经有自己的意志思维,它能听懂你说话。

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可能要教不同的人工智能互相去争斗,让胜出的这一个能够去为我们服务,但其实我觉得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如果习惯了争斗的话,那胜出的人工智能它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人类的敌人,所以我们应该教会人工智能如何地和平共存。

李昊:对自己的手机和电脑都好一点对吧!该带壳的带壳,别摔了(笑)。请问远镜老师,在天文学研究领域,AI是否已经存在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远镜:AI的影响可能目前看来还没有我们大家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厉害,比如像天文里面它更多的是做苦工,以前大家觉得比较枯燥的、分类的工作,现在可能会交给AI去做。

当然那样使用AI,它更多是代替我们去完成一些比较无聊的、比较费时、费体力的,但是又没有太高的创造力跟技术含量的事情,就好像以前人类用手洗衣服,现在人们用机器洗衣服,这个时候AI是一个机器。我知道受AI相对冲击较大的是平面设计这块。

via:sociable.co/business/ai-jobs

李昊:我还有一个自己的问题想问莫里斯,就是人是不是应该来创造仿生人,让自己的意识被上传、被植入?那这样的话,人还是不是人?

布兰登·莫里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们去探索宇宙的时候,用真正的人可能不是那么适合,因为它需要非常远的航行距离,所以真正的人可能不太适合去做远距离的探索,我们就需要速度更快的机器或者仿生人来承担这样的责任。

仿生人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它可以算是一种新的生物物种,所以我们也在探讨像这样的物种它是否应该拥有和人类同样的权利,它是不是构成了一个新的阶层?

我觉得人类是不可避免遇到这样的难题的,50年之内可能不会,但是50年之后是有可能发生的,如果仿生人真的有了人的智能的话,那我觉得把它们当作人的奴隶来对待的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在历史上,奴隶它永远是有可能来干革命的,所以它有可能推翻人类,把人类从食物链的顶端推下来,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人工智能仿生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

李昊:希望在我们刚才一系列的对谈中能够促进大家进行一些思考。我作为主持人也向大家推荐一下《牧羊人1号》这本书。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非常奇特,一开始进入的时候,它像一曲幽远、冷静又真实的史诗,带着我去外太空的边界去探索,但随着情节和角色不断的出现,它又变得越来越紧张和刺激,以及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候,会让我觉得这是一场非常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各位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如果有问题都可以提问。

提问1:两位老师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进行文学改编、比较浪漫的宇宙现象?或者是您可以推荐一本把故事和现象结合得非常好的精彩的书。

远镜:我觉得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像黑洞、宇宙大爆炸这些都可以,关键是你怎么把它去作为故事的元素,关键是你怎么用。《牧羊人1号》就是结合得很好的一部书。

提问2:想问莫里斯先生,在写科幻小说的时候,你对画面的想象会具体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以及如何展现?

布兰登·莫里斯:我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是在对我自己讲述着故事,我自己在编织这个故事,所以我会去幻想它的每一个场景,包括剧中的人物他闻到了什么样的气味,他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读者,他在读的时候,不光是去阅读它的文字,也同样是想去感受一下书中的人物他的感受。

李昊:我作为一个读者补充一句,就是在看《牧羊人1号》的时候,里面的飞行器遭遇了非常重要的一次事故,宇航员他们会在里边尽可能地来修复受损的飞行器,你就可以读到作者莫里斯他把一个非常真实的航天飞机拆给你看了,飞行员怎么样去到下一个舱室,他怎么样穿过缝隙,他怎么来解决所有的机械的问题,他会给你一种非常身临其境、非常真实的感受,甚至好像你面前就放着这样一台机器,这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个非常惊喜的感受。

提问3:我想请您预测一下,是人类先发现外太空的生命?还是外太空生命先发现人类?

布兰登·莫里斯: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外太空的技术和人类的技术,谁发现谁?如果他们跟人类有着同样的、先进的技术,我相信他们同样会使用雷达探测的方式来寻找他们之外的生命,现在其实人类的科技也已经非常发达了,我觉得双方能够互相实现观察的概率可能是差不多。

远镜:我觉得外星生物可以想象的空间太大了,有可能他们早就远远领先地球的科技,尽管我们自身好像已经创造了一个非常璀璨的技术文明,但是别忘了我们人类创造这些文明也就几百年时间,而几百年对整个宇宙来说就是一瞬间,下一个瞬间我们人类会怎么样?我们人类自己都不知道。

也许外星生命他们早就处在技术发达的状态,也许他们会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也许他们对我们一点兴趣都没有,就好像我对毯子上一根毛上面的微生物一点兴趣都没有,想踩它就踩它。也有可能外星人就在我们身边,也许你就是外星人,但你自己不知道,这种可能性都存在,这也是科幻的一个很大的价值。

提问4:作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有着科学背景的作家,请分享一下您最享受的是什么?

布兰登·莫里斯:我最享受的就是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即便是我没有真正去到太空旅行,但是我每天通过想象来创作故事,我做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事情,这就是我最享受的。

李昊:非常感谢现场观众提出的精彩问题,也把掌声送给今天到场的两位嘉宾布兰登·莫里斯、远镜老师,感谢他们在科幻大会紧密的日程中来到方所成都店做出的精彩分享。

*现场摄影:方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牧羊人1号》

作者:[德] 布兰登·莫里斯

译者:纪永滨

内容简介:

宇宙的尽头,是创造的起源,还是人类对自己隐瞒的答案?

如果整个人生都是一个谎言,你还会选择相信什么?

拯救世界还是拯救自我?这是个问题。

2094年,四名宇航员乘坐牧羊人1号飞船在太空中旅行了二十年,他们的目标是见证宇宙的诞生。在太阳引力透镜的帮助下,大爆炸的瞬间将会清晰呈现于他们面前。然而在旅途中,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娜意外死亡,其余三名宇航员试图解开同伴遇害的谜团,却发现自己陷入巨大秘密的漩涡……

作者简介:

布兰登•莫里斯(Brandon Q. Morris),1966年8月26日生于德国卢肯瓦尔德。物理学家、太空专家、德国畅销科幻作家,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火星协会的成员。

著有四十多部太空背景的硬科幻小说,版权销售美英法等多国,欧美市场销售量超百万册。《牧羊人1号》为其最畅销的代表作。

莫里斯曾多次作为嘉宾出席法兰克福书展、莱比锡书展等欧美各大书展。2016年应德国图书中心邀请参加举办于北京的故事驱动中国(Story Drive China)活动。

布兰登•莫里斯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太空问题,无论是在专业方面还是在私人方面。虽然他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不得不留在地球上。他对“可能性”特别着迷,旨在通过他的书享引人注目的硬科幻故事——这些故事确实有发生的可能性,也许就会在某一天发生。

原标题:《与星空对话:宇宙尽头的冷酷与温情》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