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京香山论坛|俄乌海上冲突是否正在引发海军事务技术革命?

阿莱西奥·帕塔拉诺(Alessio Patalano)
2023-10-30 16:2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9月,俄乌冲突中的海战再次受到国际关注。

在黑海的冲突海域,先是见证了俄罗斯控制蛇岛,后又见证了乌克兰击沉“莫斯科”号巡洋舰、对塞瓦斯托波尔海军港口开展无人机袭击等事件,近日国际消息来源又报道了该海域发生的新一波行动。这一次,乌克兰“风暴阴影”远程导弹发动了一系列针对性打击,击中了塞瓦斯托波尔军港的关键基础设施。

乌克兰公布的新型自杀式无人艇。

一些分析认为,俄罗斯弱化俄海军黑海基地遭受袭击的严重程度。俄方报道称,他们经常受到无人机和导弹袭击,但这些进攻通常都被制止,对军事设施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最近一次袭击后发布的经过核实的视频材料表明,乌克兰军队降级了俄军的指挥能力并损坏了俄方关键的干船坞设施。

尽管俄罗斯在黑海拥有海上优势,但有证据表明,乌克兰成功抑制了俄军在黑海战区畅行无阻的自由。

上述针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导弹袭击事件,结合先前关于无人机袭击的讯息,将进一步巩固专家观点:这场战争正在带来海战的革命。这一观点认为,在一系列技术赋能不对称作战的胜利当中——就像大卫与歌利亚之战这种以弱胜强的对决——相对廉价的无人机和导弹可能会使一支强悍的舰队丧失能力。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能否根据近期的事件推断出技术正在改变海战的性质、淘汰大型舰船?

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初步考察这一观点背后的两个未经证实的支撑性假设。一个假设是,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各种形式的技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正在削减拥有先进军事能力的海军的军事优势,而军事优势曾一度是这些海军的专属特权。另一个假设是,智能技术正成为一种高度理想化的方式,它能通过减少对规模的依赖来降低不断增长的国防成本,以优质能力压制数量优势。

然而,这两种假设都不能解释清楚下面两个基本因素:海洋治国的性质,以及技术发展趋势与海军任务需求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

海军是治国方略的工具,用于在和平时期支持外交活动、推进外交政策,并依据海洋的使用对国家的重要程度开展作战行动。海军建设背后的政治目的可能包含有限的领土防御以及制造威慑,这种威慑可表现为遏制或者惩罚威胁两种形态。海军力量还可以通过响应灾难、维护海上商业秩序与治理来塑造安全环境,或通过从本国海岸投送物质支援,借此反映一国对国际影响力的追求。

海上治国方略的独特性源于海洋作为连接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全球高速公路的能力,以及军舰作为国家领土主权之延伸的性质,军舰缩比复制了一个社会及其所代表的东西。其他军事力量都无法像海军那样长期远离国家海岸,在国际空间发挥战略灵活性。

在黑海上,对于乌克兰而言,这一系列的复杂职能已得到收缩和聚焦,即防止俄罗斯利用其控制力来影响海上冲突,无论后者的目的是支援陆地行动,还是封锁相关海域。

这也引出了关于技术和海军使命的第二种观点。乌克兰的成就在战术层面的一些创新性和革新性;在战役层面则大胆而冒险。乌克兰利用了装满炸药的无人舰艇这一概念,这在帆船时代被称为“火攻船”。这类武器的目的在当时和现在一样,都是用来扩充己方对敌方海上或海军基地的舰队的冲击力。

攻打敌方舰队主要基地,即他们认为最安全的核心区域,是一条作战传统,而近日乌克兰对俄军黑海舰队及其基础设施的袭击,将代表21世纪作战对这一古老传统的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些袭击的成功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它们对乌克兰谋求黑海海域主动权作用有限。俄罗斯海军的安全性本来就较差,其优势依然在日趋减少。另一方面,俄罗斯仍然有能力影响这一战区更广泛的态势,特别是在确保运粮畅通无阻和使用乌克兰控制下的港口等方面。

因此,不应该高估可负担的远程打击能力的作战优势,因为这种能力无法充分发挥海洋在服务治国方略中的更广阔潜能。

有鉴于此,找到一种足以引领海战革命的“尚方宝剑”般的技术,尽管这一想法非常诱人,但断言黑海事件就意味着这种情况还为时过早。通过技术的创新应用扩展远程打击能力,可以带来战术上的胜利以及作战优势。

乌克兰在黑海的作战行动证实了这一观念,但深入了解俄军的战备状态后,会发现该观念的广泛适用性是存疑的。乌克兰的行动结果还表明,在战时,尤其是在和平时期,在发挥作战优势方面,没有导弹能够取代海军舰队。

因此,俄乌冲突似乎并没有引发海军事务的变革,也没有淘汰海军舰队。实际情况似乎正好相反。对手的可负担武器库正不断增强远程投送能力、拥有速度更快的导弹和机动性更强的资产,面对这类威胁,海军舰队必须提高战备状态和生存能力,以继续承担国家治国方略的首选能力。

事实上,黑海的冲突可能恰恰表明,海军舰队必须进一步扩充规模与能力,才能持续地保障支持国家的海上行动。

(作者系是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DWS)东亚战略与政策教授,本文翻译:郭楚薇,澎湃新闻获授权刊发)

    责任编辑:谢瑞强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