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克里斯·哈迪:更自信的上海,让更多的人以沪为家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2023-11-14 10:14
来源:澎湃新闻
IP SH >
字号

【编者按】SHANGHAI IN MY MIND全球征集于第六届上海进博会期间启动,立足发挥IP SHANGHAI平台优势,联合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聚焦上海城市对外推广标识(即“上海印章”),对外推广标语SHANGHAI IN MY MIND在全球文化场景中的应用,面向全球青年设计师和创意人士,征集插画、绘画、平面设计、数码艺术等各类上海城市形象设计作品,推动通过视觉艺术传达对上海的独特理解和情感。

本次征集定向邀约来自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中国上海的9位中外青年设计师、创意人士进行相关创作,本系列专访和他们聊了聊作品创作背后和上海有关的故事。

​​​​​​​2022年9月,历时5年,上海图书馆东馆终于落成,向公众免费开放。这座图书馆地处繁华市区与世纪公园的交界地带,总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虽然如此庞大,但从远处看,整座建筑却相当轻盈,仿佛“漂浮”在城市森林之上,又宛如一块熠熠生辉的“林中玉石”,在夜晚光彩夺目。这座城市地标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丹麦设计师克里斯·哈迪(Chris Hardie)。

克里斯参与过中国乃至全球许多重要的设计项目,他与上海更有着很深的缘分。2011年,他在上海成立工作室,一待就是十多年,他的两个孩子也在浦东出生。工作之外,他常常带着相机去记录上海不断刷新的城市天际线和浦江两岸的人文风景,越来越多博物馆、艺术馆的出现也常常让他赞叹不已。“上海的城市发展令人惊叹,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个自信的城市,让我们能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 克里斯说。

于是,他将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和热爱融入设计中。上海图书馆东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中国古代文人青睐的太湖石为灵感,打造了一块落入浦东城市园林中的“玉石”,不仅让它成为瞩目的城市地标,也为人们提供一个充实的生活舞台,回馈上海人民。

这是送给城市的礼物,在克里斯眼里,上海也是他的家。

克里斯·哈迪,丹麦建筑事务所(Schmidt Hammer Lassen,SHL)、Perkins&Will全球建筑事务所董事、设计总监。英国阿伯丁罗伯特戈登大学斯科特萨瑟郡建筑学院名誉教授。主导众多国际知名建筑设计项目,包括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城市大学、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庭、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荣获加拿大最高国家荣誉奖总督建筑奖章),以及上海图书馆东馆、全球规模最大的环保能源发电厂之一深圳龙岗能源生态园等。本文图片均由 被访对象 提供

IP SHANGHAI:接到“SHANGHAI IN MY MIND ”这个设计主题时,你头脑里的上海形象是怎样的?

克里斯·哈迪:上海变得更加自信,让那些选择将上海作为家的人,可以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另外,上海在注重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建设,新建了许多博物馆和演出场所。我的作品——上海图书馆东馆就是城市文化投资的一部分。

IP SHANGHAI:为何选取现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

克里斯·哈迪:这幅作品是2017年末我们团队为新图书馆寻找形式和立面时,我绘制的多幅图画之一,也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最终,这也是上海图书馆东馆的研究成果之一,可以看到对图书馆“漂浮”的早期诠释。

IP SHANGHAI:介绍一下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吧?以及想要传达的理念?

克里斯·哈迪:2016 年,我带领我们的团队参加了上海新图书馆的国际竞赛。竞赛过程耗时整整一年。最终,我们Schmidt Hammer Lassen(简称SHL)有幸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受聘。作为浦东新区上海图书馆东馆的首席设计师,我们始终认为,一座图书馆能否成为地标性建筑并得到认可,靠的不仅仅是建筑,它还需要为周围的活动、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所有使用空间的人提供一个有意义及充实的生活舞台。

在设计上海图书馆东馆时,我们试图创造一个仿佛漂浮在树冠之上的图书馆,因为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有句名言:“有了花园与图书馆,你便拥有了一切。”这种设计灵感也源于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在中式传统园林中,被称为“太湖石”或“文人石”的大型抽象岩石被放置在园林中,作为园中的焦点和聚集地。因此在项目中,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公共绿地——世纪公园,其整体就宛若一个城市尺度的中式园林,而上海图书馆东馆仿若这座园林中的太湖石,悬浮于树冠之上,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上海图书馆东馆东南侧是世纪公园,西北侧是喧嚣的市区,图书馆地处交界地带,如同纽带一般,联系着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

一座图书馆能否成为地标性建筑,靠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其给使用者带来的意义和作用。

IP SHANGHAI:您的事务所SHL参与过全球各地许多图书馆的设计项目,您也曾在采访里说“图书馆设计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专业领域”。那么在进行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创作时,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给您带来了怎样的灵感?

克里斯·哈迪:我们在上海的工作流程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我们希望创造多层次的含义;有些含义比较明显,有些则比较含蓄,需要加以解释。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主要构思是在城市规模的中式园林中建造一块“文人石”,漂浮在绿色自然和喧嚣的城市背景之上。为了创造出这块“石头”,我们在外立面强调了层次或类似岩层的肌理,并在玻璃上印上大理石图案,这是对印刷概念的引用。颜色中还带有一丝绿色,让人联想到翡翠,我们对翡翠在中国的深刻含义也非常着迷。大约 2500 年前,中国哲学家孔子在《礼记》中提到,玉是一种 “柔软、光滑、有光泽 ”的材料,代表 “仁”(或 “善良”),同时也是一种 “细腻、紧密、坚固 ”的材料,代表“智慧”。此外,它还“有棱有角,但不尖锐锋利”,象征“正义(或道德上的正确)”。不过,我们和客户最喜欢的解释是:从天然粗糙的东西中雕刻出如此美丽的东西,是发现内在美的过程,而图书馆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就是在“雕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决定更多地从字面上理解“太湖石”的含义。就像一块传统的太湖石,当你在它周围走动时,它不断变化的孔洞和开口让人着迷,我们也为中央中庭创造了类似的体验,让人们在空间移动时,可以在图书馆中收获“偶遇”,不同的展览、藏书和活动,每次参观都是一次体验,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在各个方向、不同高度设置了阅览室——两个面向公园,两个面向城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为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为读者提供多种自然采光的选择,同时也是为了创造一个窗口,将读者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到了晚上,视角就会反转,从外看向内部,可以看到温暖的木质内饰,在西侧阅览室,可以看到徐冰的悬挂式艺术作品。

克里斯在设计中融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IP SHANGHAI:上海城市更新中,老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今年您的事务所还参与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项目。这也是一件令人瞩目的作品,前身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水泥厂,在进行改造时怎样去做好历史与创新的平衡?改造和保护老建筑对一座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克里斯·哈迪:关于这个空间,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希望能保持与原来相当的相似度,所以在翻新过程中,我们保留了基本部分的钢筋结构,还将其还原成橙色,即在工厂使用时的原色。但是,要把它变成一个表演艺术场馆、一个体育场馆、一个艺术展览空间,满足不同场馆类型的需求,这非常困难。因此,我们不得不在现有结构下新建一个二级结构来支撑。

西岸项目的客户试图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以及像这样的项目如何融入更广泛的区域,容纳多种活动,例如篮球赛、音乐会、艺术展览、表演艺术等。所以,当你进入这个改造后的空间时,你不会真正认出它的样子,因为它会被全部遮盖起来,成为一个容器,容纳许多不同的东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这座穹顶曾经是制造和混合水泥的中心,这些水泥材料后来帮助建造了上海外滩,现在它又将成为一个文化和活动的容器,回馈上海人民。

IP SHANGHAI:自2011年起,您就开始定居在上海,上海这座城市最吸引你的特点是什么?

克里斯·哈迪:在我以上海为家的这十年里,确实发生了变化。从人的角度来看,上海一直是一个让人有信心的城市,这种信心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它国际化的历史以及国际投资和人才对它的推动。现在,这座城市已变得更加自信,那些以上海为家的人也更加融入这座城市,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不断轮换。从城市的角度来看,西岸和黄浦江沿岸等地区的发展令人惊叹,上海对文化的重视也令人印象深刻,新建了许多博物馆和演出场所。

克里斯·哈迪的作品《上海图书馆东馆SHANGHAI LIBRARY EAST》

《上海图书馆东馆SHANGHAI LIBRARY EAST》,是丹麦设计师克里斯·哈迪在探索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形态和外观时创作的作品之一,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如果说世纪公园是一个中式园林,那么上海图书馆东馆就像漂浮其上的一块“太湖石”,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在城市文化地标和谐统一,也代表了上海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正如克里斯所说,这座城市更加自信,所展现的国际化的包容魅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以沪为家。

 

    责任编辑:徐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