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消费维权周报|上周购车纠纷增多,涉车辆贷款、保价承诺等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吴琪 实习生 陈嘉毅
2023-11-06 13:0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质量观 >
字号

近期,澎湃质量观投诉平台(https://tousu.thepaper.cn)收到关于购车纠纷的投诉增多,涉及保价承诺、车辆贷款、车辆拍卖等问题。

近日,有成都的消费者反映,今年8月,他在成都鑫力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魏牌蓝山DHT-PHEV四驱超长续航版汽车。购车时,他看到该车型宣传中有保价承诺,工作人员也向他解释了保价内容。国庆后,他发现该车型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优惠和降价活动。于是,他与其他车主在多个车友交流网站投诉魏牌汽车不履行保价承诺。

10月30日,澎湃新闻致电成都鑫力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李先生,对方称目前不方便告知关于蓝山四驱车保价协议的问题。随后,澎湃新闻致电魏牌汽车官方客服并询问对于该车型全国范围内降价优惠活动的相关问题,魏牌汽车相关工作人员称会核实反馈相关情况,但该车的指导价格并未进行过调整。不过,有消费者投诉后,市场监管部门回复称,4S店表示价格不是4S店降的,是厂家降的。

已解决:

针对北京龙威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威尔仕健身、美团等的数起投诉,经澎湃新闻介入后,双方达成一致。

未回应:

针对苹果公司、车小蜂APP、上海德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斯奇曼滑雪(房山店)等的数起投诉,仍在协商处理中。

未达成一致:

近日,有来自北京的消费者反映,他2021年11月在车小蜂App花费107400元购买了一台新车。平台在宣传时号称该车系“厂家全新货源,100%一手新车”。近期他准备卖车,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却发现,该车车身A柱的喷漆已有氧化掉色,可能是很久之前的喷漆,且漆面厚薄不均。得知这个情况后,消费者积极与车小蜂平台工作人员联系,工作人员要求消费者找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具权威证明,证明该车在他购车前便被维修过,否则难以处理。

10月25日,澎湃新闻就此事联系到车小蜂平台工作人员,对方在通话中表示:“2021年购车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这个情况怎么去证实呢?”工作人员称该消费者所述情况是否属实需进一步核实。目前,双方尚未达成一致。

一周维权速报:

1、滑雪培训店关闭后剩余课包拒绝退费?斯奇曼:退费流程较长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去年8月,他在北京斯奇曼滑雪(房山店)给孩子报了36节滑雪培训课程,共计花费12600元。今年10月,涉事门店通知关闭,未上完的课需要办理转店或转雪场课。消费者给孩子报的36节课仅上了1节,申请对未上课程退款,被该门店拒绝。

对此,涉事门店负责对接退费的工作人员表示,房山店确实由于运营原因闭店。对于该消费者的情况,可以退费,但目前行业不景气,现金流周转不畅,可能退费的流程会比较长。

2、用户称被软件自动扣费三年损失8千元,苹果客服:目前只能退450元

近日,有杭州的消费者反映,今年9月16日,她丈夫在翻查银行账单时发现,他的苹果账户订阅了一款名叫“ScanGuru”的文件扫描软件,每周自动从他的银行卡中扣除50元,已持续三年之久,累计金额达8000元,这期间他自己毫不知情。发现问题后,消费者联系苹果客服,希望能退还全款金额,对方称权限有限,只能退款九周的订阅费用450元。

随后,消费者通过邮件联系该软件的开发团队GM UniverseApps Limited,对方表示所有的付款流程都由苹果负责,退款问题只能联系苹果公司处理。9月16日至10月30日,该消费者及其家人多次致电苹果公司,要求退回剩余的7550元,但至今未得到有效处理。

10月25日,澎湃新闻致电苹果客服,苹果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退款通道已关闭,无法再进行任何操作。10月25日至10月31日,澎湃新闻多次尝试联系该软件的开发团队,未获得答复。

3、男子千元低价成功竞拍卡宴汽车,因“低于市场价”平台拒交付

10月24日,一消费者在阿里资产拍卖平台以1101元钱的价格成功拍得一辆卡宴汽车,加上服务费与交易佣金后的费用共计1189.08元。然而,10月25日11时39分,消费者突然收到保证金被退回的通知,阿里平台上也显示“交易未履行”。27日17时,阿里拍卖人员电话回复称,由于拍卖价格低于市场价,车辆无法交付。

11月3日上午,消费者告诉澎湃新闻:“拍卖公司不接电话,这两天和平台的沟通也停滞了,现在再联系也无法解决问题,我肯定会走司法程序维权。”据消费者透露,目前他正与律师正在整理相关材料,如果拍卖公司在本周内依然拒绝沟通,预计下周就会提起诉讼。

11月5日,澎湃新闻联系到四川明和公司一位负责人,该负责人接听电话并在确认了记者身份之后,挂断了电话。此后,该电话再无人接听。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种情况此前已经发生过。不久前,长沙一消费者花费1元钱拍得估价约12万元的进口奔驰二手车,拍卖公司同样要求违约,但在舆论的压力下,平台介入,保障了交易的进行。消费者认为,这种将高价商品标注为超低价起拍的情况,多数是商家为增加店铺或品牌的曝光度故意为之。

一周消费警示:

“鼻吸能量棒”风靡中小学,专家紧急提醒:有害

“上学前吸一口,下课后吸一口。”继萝卜刀之后,近期,一种名为“鼻吸能量棒”的东西在学生中流行开来。其外形像一根棒状的塑料管,里面多是樟脑、薄荷等成分,被商家宣称“纯净无毒”。但这种“鼻吸能量棒”真的无毒无害吗?是否容易上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邢志敏表示,将“鼻吸能量棒”插进鼻孔里,这种行为是完全不正确的,“生活中,不能随便往鼻孔里塞这类东西,一是有细菌,二是也会破坏鼻粘膜”。

一些地方禁毒办微信公众号也专门发布文章称,鼻吸上瘾这个动作,危害超乎想象。对于人格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这种行为可能降低他们对毒品的防范心理,使他们更易落入涉毒陷阱。鼻吸作为毒品的吸食方式之一,极易破坏鼻黏膜功能,轻则引起鼻炎,重则造成鼻腔溃疡、出血等。

“以吸食K粉为例,K粉通过鼻子吸入,极易引起呼吸道感染。长期吸食K粉,会引起支气管及喉肌挛缩,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不能及时排出,诱发呼吸抑制,病变严重者会出现呼吸暂停引起死亡的现象。”

另有专家指出,“鼻吸棒”中的樟脑和薄荷虽然是天然成分,但是过量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比如:樟脑长期或大量吸入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肝脏损伤、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面对“鼻吸能量棒”造成的危害,天津市消协也表示,家长和孩子应提高警惕,同时建议相关部门介入,加强校园周边监管,保护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一方面杜绝学校内部的“鼻吸能量棒”的销售渠道,严禁“鼻吸能量棒”入校;另一方面,也可安装一些校园标识牌,宣传“鼻吸能量棒”的危害,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鼻吸能量棒”上瘾后危害知识的认知。

    责任编辑:汤宇兵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