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达·芬奇,最会画画的解剖学家,他的发现领先所处时代300年

2023-11-11 19: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提到达·芬奇,你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著名的《蒙娜丽莎》,她嘴角神秘的微笑,以及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够感受到的眼神,吸引了无数观众。它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据悉,每年来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大约有600万。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也许因为《蒙娜丽莎》创作者的光芒太过耀眼,相比之下,达·芬奇的其他众多才能就不那么广为人知。他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画家,还在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全才。

达·芬奇画像

01

人体局部解剖图的开创宗师

达·芬奇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这反而成为他的一大优势。他一辈子对知识充满渴望,不会被动接受现有的经验和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观察、学习和实践,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知识,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贯穿了他67年的人生。

通过长期的解剖实践,了解人体肌肉、血管、内脏的结构,他的手稿中画了大量人体的几何比例、肌肉和内脏的结构图,他甚至还专门研究过人类的牙齿有多少颗,分几类,以及切牙、尖牙、磨牙牙齿的根部是什么样的,可以说他是人体局部解剖图的开创宗师。

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学手稿

他亲自解剖了30多具各个年龄段的男尸、女尸,手绘了超过200篇解剖图作品。拿达·芬奇画的心脏切面图和现代的心脏病理学教科书比较,会发现达·芬奇的图和病理学家描述的切面图是完全一样的。

他在看到每一个部位时,不光是把它画得像,还会去思考它们之所以存在的生理学意义。至今,他研究成果的准确性都没有人能超越。达·芬奇没有想到他的画作会流传下来,自己会名垂千古。如果他的画作在当时能够发表并被认同,不知道会对医学的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

达·芬奇的艺术实践和科学钻研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解剖学贡献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人在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产生对事物的认识。而对事物的认识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是围绕着改造世界而展开的。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的客体,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既不能从认识的本身得到判别,也不能从认识的主客体方面得到直观的答案,只有通过实践即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验证。

因此,我们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实践的总结和思考,以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以认识为导向指导实践的再次进行。积极从实践获得新的收获,对认识不断进行反馈,改良,完善。只有让这种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推进认识及实践的发展,使二者达到有机的统一,才能最终达到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精神境界的目的。

02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虽然不会给人治病,但他通过高超的绘画技巧绘制了大量解剖图谱,发现了血液的功能,研究了心脏的房室结构,对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达·芬奇还痴迷于绘制各种精妙绝伦的机械装置。通过对人体的深入了解,他在1495年便设计、绘制了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的雏形, 它就是外科技术发展“皇冠上的明珠”——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除此之外,他还绘制了闹钟、自行车、起重机等各种超前于时代的机械模型与运转装置。

为了致敬达·芬奇对后人的贡献与启蒙,美国直觉外科公司将手术机器人命名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自2000年被正式批准投入临床使用以来,“达芬奇”全球装机量已有5000台,累计手术量超过600万例。北欧国家超过一半以上的前列腺手术由手术机器人完成。在美国,这个比例高达83%,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前列腺手术已成为一种“标准术式”。

自2006年第一台“达芬奇”引进中国大陆以来,目前已装机130余台,完成手术量超过10余万例,用机器人做手术的设想已在国内外全面普及。达芬奇机器人相比人手操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精细、精准和精巧,在处理一些复杂手术的时候具有人手无法比拟的优势,患者可以在更少的创伤下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和更快的术后恢复。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医学、机械与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人类智慧结晶的生动体现,而且还在不断地升级发展,必将造福于更多患者。追根溯源,机器人一词最早从捷克语Robota而来,是劳役、苦工的意思,后来进展到英语中的robot,字典里定义为一种工具。所以从本源上讲,机器人的本质是为人类服务的。

从治疗疾病的角度而言,机器人与人的特点和优势各异。机器人器械灵敏,视野全面,动作精准,技术前沿,不知疲倦。而人精于动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富有情感。要想最大限度整合二者优点,就必须分别把机器和人都发展发挥到极致。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可以越来越小巧、灵活、先进,但最终仍旧无法替代人类,因为人最宝贵的特质是情感。作为一名医生,即便有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辅助工作,医生对患者的仁爱之心仍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就像特鲁多说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从心出发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今日荐读

外科学课程思政案例精选

主编 孙瑜 杜萍

策划编辑 傅淑娟

责任编辑 高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9版)》的内容,以外科学教学大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外科学课程教学计划为主线,以课程进度及授课内容为编写顺序精选相匹配的思政案例。全书共分外科总论、普通外科疾病、胸心外科疾病、骨科疾病、神经外科疾病、泌尿外科疾病六章,共纳入思政案例121例,涵盖了医学前沿进展、名人名家事迹、红色历史文化、军事医学实践、当前时事热点、重大医学成就等相关内容。思政案例与临床课程交叉融合,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多样性及实用性。

本书编者有来自临床一线的外科医生,他们同时承担医学院校的外科学课程教学任务,案例正是来源于他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联合编写的思政课教师是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及伦理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学骨干,拥有丰富的思政课程教学经验。本书适合医学类或者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辅助教学,尤其可以为各级各类外科学临床授课教师提供课程思政教学的参考。

作者简介

孙瑜,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教研室主任,烧伤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科基地主任,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成员。主持全国国防军事教育规划课题全军重点项目1项,主编教材7部,获批海军优秀教材1部,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入选国家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以及首届上海市医学会“青年菁英”。

杜萍,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海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医学伦理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青年编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研究项目7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文章50余篇。获2010年全军院校政治理论教学观摩赛一等奖,2014年全国医学院校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22年海军院校政治理论精品示范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获评建军90周年驻沪部队英模——“强军新标兵”。

原标题:《达·芬奇,最会画画的解剖学家,他的发现领先所处时代300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