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毕节七旬老人捐10万积蓄扶贫,称已留足生活费和棺材本

2018-10-17 14: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感动!毕节老人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看病,却捐10万存款,留下一句“生活费和棺材本肯定是留足的,大家不用担心”》

今天是我国第五个“扶贫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大家讲述一位72岁毕节老人的感人故事

图中这位老人叫裴昆,今年72岁,家住七星关城区东关坡软木厂,是原贵州软木厂退休职工,他手里拿的是一张,10万元的捐款收据。
10月15日,毕节的天气稍显寒冷。毕节市扶贫办社会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早上九点左右,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寂静,“请问这里是不是可以捐钱?”一名年迈的老人敲开门问道。

“最近打电话来咨询捐赠的人不少,但亲自来捐钱的还没有。”社会扶贫办公室副科长陈毕松显得有些惊讶地说。

为倡导全社会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在我国第五个“扶贫日”来临之际,毕节市扶贫办开展了”邀您一起:为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捐出一份爱心,奉献yip扶贫募捐活动,并通过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募捐倡议书,得到广大市民积极响应。

了解老人来意后,陈毕松便准备为老人办理捐赠仪式。谁料,老人的举动让陈毕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老人要捐10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陈毕松说,得到老人的肯定答复后,他便请专人为老人办理捐款事宜,最终老人成功将钱转到毕节市慈善总会的账户上。

当天中午十二点左右,记者见到了老人。

老人名叫裴昆,今年72岁,家住七星关城区东关坡软木厂,是原来的贵州软木厂退休职工。

裴昆老人决定捐赠10万元,是他多年的心愿。

一位古稀老人,为何拿出10万块钱捐赠给慈善总会,这还得从他的生活经历说起
1946年出生的裴昆,在他不到3岁时父亲就过世了,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艰苦的日子。

1958年,裴昆随家人从昆明来到毕节。

1972年裴昆进入当时的贵州软木厂工作,成为一名驾驶员,一直干到1998年退休。工作期间,裴昆老人曾停薪留职,在外面做起了运输生意。

对于从极度贫困中走过来的裴昆而言,有钱也不忘记勤俭节约。“我给孩子们灌输的思想都是要厉行节约,要懂得去体谅和关心困难群体。”裴昆老人说,多年来他把挣到的钱一点一点的攒下来,从不乱花一分。

如今,裴昆老人的儿子和儿媳都是国家工作人员,一大家人生活还算得上体面,但裴昆厉行节约的习惯却没有变,生活依旧过得简朴。

几年前,裴昆老人就想为毕节的残疾儿童、孤儿等困境儿童做点事情,他多次寻找孤儿院,都没有找到,直到捐款当日,裴昆老人才知道,孤儿院已经改名为儿童福利院了。

身怀大爱之心,心系社会疾苦。裴昆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

每个月2740元退休金,从不会乱花一分的裴昆老人,时常想着怎样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2017年,因为心脏疾病问题,家人托人在成都华西医院请专家为他治疗,当得知手术费用需要38万元时,裴昆老人一口回绝了,坚决不去。“听说手术后,能多活几年,但是要花一大笔理疗费,这些钱拿浪费在我身上太可惜了。”

说到高额的治疗费时,裴昆老人算了一笔账:“治疗费用全部加起要四五十万元,虽然说我自己花不了这么多钱,但最后这个钱还是国家出,这种花费是不‘划算的’,还不如用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裴昆老人的“固执”,让家人“无计可施”,最后只能随了老人心愿。当得知裴昆老人要向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的事情后,老伴和孩子们没有一点反对的声音,裴昆老人也豁达地说:“生活费和棺材本肯定是留足的,大家都不用担心。”

10月15日,在办完所有捐赠事宜后,裴昆老人拿着捐款收据,小心翼翼的用塑料袋子装好后,放进衣服荷包里,便和陈毕松摆起了龙门阵,他希望这笔钱能定向用在困境儿童的孩子身上。

裴昆老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我们每个人去认真践行,去落到实处,去付诸行动,不能停留在表面。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不管大与小,这个社会将变得更加温暖!”

老人简单的话语让人如沐春风让略带些。许寒冷的空气中凭添一丝暖意。
谢谢您,裴老,祝您健康幸福。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也祝老年人朋友幸福安康、健康长寿。各位朋友,请您与我们一起把这个感人、温暖的毕节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不管大与小,这个社会将变得更加温暖”。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监制:许学义 责编:黎荣 编辑:张河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