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信息之美奖”历年数据:解读数据可视化领域的五大趋势

2018-10-19 12: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信息之美奖”全名为“凯度信息之美奖”(The Kantar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是为了嘉奖信息与数据可视化的优秀作品而设立的奖项,于2012年创立。通过对2012年至2017年195个获奖作品的数据处理与分析,RUC新闻坊发现信息和数据可视化领域具有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可视化主题分布广泛,全球性议题受重视

词语出现频率越大,在图中词语的字号越大

根据对2012~2017年信息之美获奖作品标题的词频分析和词云图分析,我们发现,首先,“World”“Global”“Earth”等标注地域的词频繁出现在标题中,说明全球性议题在获奖作品中颇受青睐。

其次,主题关涉领域很广,遍及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信息和数据可视化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2017年,信息之美奖将作品分类从可视化方式变为表现主题,信息与视觉形式之间的平衡变得越来越重要。原有的按照视觉形式进行的奖项分类被作品主题所取代,作品主题细分为“艺术、娱乐和文化”“休闲、游戏和体育”“地图、场所和空间”“人类、语言和身份”“政治与全球”“时事与政治”“科学与技术”“特殊类主题”等八类。2018年,奖项类型再做调整,去除了“时事与政治”,又添加了“突发新闻”“人道主义”和“可视化与信息设计”三个类型。

从作品标题热词上看,获奖作品的主题既关注战争、互联网、能源、政府管理等社会治理的宏观领域,又涵盖居民工资收入、食品安全、住房、气候、电影等贴近民生的话题。此外,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女性议题、枪支管理等新闻议题也受到获奖作品关注。

奖项分类从可视化呈现形式转向主题,在某种程度上源自越来越多的作品已经难以用某一种可视化的形式来界定,而是融合了信息图、动画、视频、交互可视化等多种形式。而近年来涌现出越来越多新型的可视化手段和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与数据可视化的主题能够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广。

二、全球领先的可视化机构与个人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

获奖的机构与个人来自全球各大洲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只有来自9个国家的机构或个人获奖,随后,该奖每年都会有来自新的国家和地区的获奖者,这一方面说明赛事组织者期待将此奖推向全球,也说明信息和数据可视化在世界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及度越来越高。

尽管如此,纵观所有获奖者的国籍分布,仍以北美和欧洲为主,非洲的机构和个人还未获得过奖项。

其中美、德、英、意四国获奖的个人或机构的频次最多,分别有202、57、51和31次之多,而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个人或机构的获奖频次都在10次以下,且美、德、英三国保持每年均有获奖的记录。

在亚洲地区,中国是目前获奖最多的国家,在2016和2017年共获得3个奖项。

获奖作品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三、少数个人和机构正在成为这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对获得奖项的所有个人和机构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历年共有335人以个人名义获奖,另有35家机构获奖。

获得奖项的个人较为集中,在所有人中获奖2次以上的人只有37人(获奖3次以上的则只有9人),而剩下的近89%的获奖者都只获得过一次奖项。

在多次获奖的人中,Moritz Stefaner以9次之多遥遥领先于其他所有人(排名第二的只获奖3次),并保持了年年拿奖的记录。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其参与团队的名义获奖。Moritz Stefaner是一名来自于德国,专注于研究数据可视化的独立设计师,拥有认知科学(学士学位,奥斯纳布鲁克大学)和界面设计(波士顿应用科学大学硕士学位)的背景。

Moritz Stefaner

Moritz Stefaner及其团队曾与国际足联,Skype、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以及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合作。他的作品精美地平衡了抽象与美学,2017年他参与的作品《食物的节奏》(Rhythm of Food)获得金奖,该作品对美国人过去 12 年在 Google 上对食物的搜索数据进行了可视化,试图探索人们口味的喜好变迁。

Moritz Stefaner的作品《食物的节奏》(Rhythm of Food)

结合获奖机构和作品的发布平台的统计,我们发现在此领域亦有一些媒体机构从众多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

其中,《华盛顿邮报》虽然未以机构名义获得奖项,但却是6个获奖作品的发布机构;彭博社、《卫报》的团队都曾以机构名义获奖,且还均是5个获奖作品的发布机构。而《华尔街日报》(3个)和《南华早报》(2个)也榜上有名,分别刊发过多个获奖作品。

同时,一些新兴的媒体在信息和数据可视化领域的后劲颇足,如视觉杂志《布丁》(The Pudding),2012-2017年间共获得5个奖项。《布丁》旨在用诉诸视觉的文章解释文化中争论的观点。通过掌握原始数据集、研究分析和交互性设计,尝试探索复杂的主题。该杂志提倡采用视觉叙事,并认为这可以使想法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布丁》的目标不在追逐当前事件,而是选择视觉效果和娱乐相结合的主题,以避免媒体的回声室效应。

《布丁》曾获皮博迪2017年数字新闻工作、皇家统计学会颁发的新闻统计奖,信息之美金奖,银奖和铜奖。

此外,FiveThirtyEight和Quartz也是信息和数据可视化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军,这两家媒体也分别有3个作品获奖。

2017The Pudding获得金奖的作品:《小概率的成功》(The Unlikely Odds of Making it Big)

四、信息和数据可视化领域正吸引着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

除了专业的媒体生产和发布信息与数据可视化作品,参与信息和数据可视化领域的社会主体的类型越来越多元。其中既有专业从事可视化和设计的数据可视化公司、创意设计机构、高校科研机构、还有类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BM这样多样的社会主体,以及一些互联网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

根据我们对获奖机构和作品的发布平台的统计,少数机构已经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创意设计公司Hyperakt,专业数据可视化公司有Periscopic 和 FFunction,以及米兰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实验室DensityDesign Lab。

Hyperakt获得了2012年的年度工作室大奖,并且与科学家Ekene Ijeoma合作的作品《难民项目》(The Refugee Project)关注难民流动的时间地点以及难民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背景,获得了2014年度金奖。

Periscopic通过数据可视化帮助公司和组织实现信息透明化和提升公众关注度,他们倾向于关注政治、人权、环保、教育等社会议题,2017年获得铜奖的项目《一只愤怒的鸟》(One Angry Bird)分析了10位历任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上的表情传达出的情绪,通过鸟类羽毛的形式展现出来。

2017获奖作品《one angry bird》

FFunction是一家集数据可视化和UX/UI设计一体的公司,除了人们关注的社会议题,FFunction还关注一些有趣味性的文化类选题,设计风格较为活泼。

米兰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实验室DensityDesign Lab 2014年参与设计的项目RAW获得金奖,该项目是一个链接表格数据和可视化的的网页工具,2017年关注适应气候变暖的项目《回不去的那些年的气候——世界如何适应气候变化》(The Point of No Return - How The World is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获得了当年的银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南京艺术学院也曾有2个作品分别在2016和2017年获奖,如2017年朱天航的《唐卡造像原理》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了唐卡造像的步骤。

2017获奖作品《唐卡造像原理》

除了在生产领域提供助力,一些社交媒体和自媒体机构还是信息和数据可视化领域的重要发布平台。许多非专业媒体的创作者选择了用Behance、Youtube、Vimeo等社交媒体或自媒体平台来发布自己的作品。

这些多元的社会主体的参与丰富了可视化的内容和表达,使可视化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媒体的新闻报道,而成为当下生活中信息沟通的重要形式。

五、多人协作、多机构协作、跨国协作的生产方式渐成趋势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媒介融合成为全球新闻业普遍关注的议题。智能化技术的切入带来了媒介技术及职业分工的整合,也使传媒生产者间的信息融汇成为可能。在生产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协作新闻学(Collaborative Journalism)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在2012-2017年195个信息之美奖的获奖作品中,共有69个作品由单人独立完成,约占总数的35%,另有126个作品(65%)由2人以上合作完成。

如果对历年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虽然奖项的总数持续走高,但是随着年份的增长,由2人以上合作完成的作品数量走高的趋势显然比单人独立完成作品的趋势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在信息和数据可视化领域,单人创造不乏佳作,但是多人协作、多机构协作、跨国协作的生产方式也在成为趋势。

根据历年获奖作品的作者数量所作的统计

在所有的合作作品中,2人合作作品最多,有47个,其次是以机构内合作、个人与机构或是跨机构合作的形式获奖的作品,有36个,其他作品的获奖者则有3至多人不等。

互联网使世界更加扁平化,也使跨国协作更为便利。2012年,所有获奖作品中只有一个作品是跨国组合合作完成,此后历年都至少有4个获奖作品是跨国合作完成,而到2017年,这一数据达到顶峰,共有16个作品的获奖者/机构来自两个以上不同国家。

例如2017年信息之美“时事与政治类”金奖作品《在他们的路上:伊斯兰国外籍武装成员之旅》(On Their Way: the Journey of Foreign Fighters)作品团队由五人组成,成员来自意大利、美国、荷兰三个国家。该作品成型于米兰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实验室DensityDesign Lab的课堂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创作者一同确定了作品的主题后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三个方面进行分工协作,保证了创作的顺利进行。

https://www.informationisbeautifulawards.com/showcase/2323-on-their-way-the-journey-of-foreign-fighters

10月10日,2018年的信息之美奖公布了101个入围名单,国内的澎湃新闻、南京艺术学院和《南华早报》均有作品上榜,12月4日今年的奖项名单将在纽约公布。RUC新闻坊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洁、邓海滢、葛书润、林子璐

文稿撰写:方洁、王怡溪、李坤晋、许佳蕊、喻子豪

制图:潘瑾瑜

本期编辑:喻子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