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心脑血管疾病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正在危及年轻人的生命

2023-11-29 15: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不乏有20多岁、30多岁、40多岁的

突然由于心梗、脑血管堵塞

所引起的死亡或者偏瘫

这种疾病发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

心脏每天不停跳动,带来生命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压力”。我们的心脏太累了。

心慌、心悸……年轻人也开始出现。2023年6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透露,我国心血管病现患者人数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而且不少心血管疾病开始有年轻化的趋势。就拿房颤来说,武汉学者针对2012~2017 年体检中心305万名35岁以上居民的调查发现,国人的房颤患病率稳定在0.4%~0.5%,但在35~44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熬夜引发的脑卒中猝死现象屡见不鲜。这和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和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吸烟喝酒、体力运动不足、高盐高脂饮食、超重乃至肥胖、精神压力大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

日趋“年轻”的心脑血管疾病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引爆”,危及生命。

这是一刻talks的讲者、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的演讲。

他为我们详细解释脑卒中这一重大疾病以及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从人体自身的奥秘中汲取营养,在更加了解自身的同时也更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自身是我们

治愈心脑血管疾病的未来

一刻talks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和北京宣武医院的吉训明。

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讨论脑卒中的话题,在我们年轻人的这种意识里面,脑中风就是老年人的特殊疾病,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有20多岁,30多岁,40多岁的,突然由于心梗、脑血管堵塞,所引起的死亡或者偏瘫,这种疾病发病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脑中风学名叫脑卒中,它是最危急的一种脑血管病,它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的无力导致的偏瘫 ,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或者是一时的感觉异常。由于每次发生中风的程度不一样,临床表现是不一样,总的来说它表现为运动感觉或者是言语的异常。

脑卒中这种疾病,实际上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它跟癌症不一样,所以说我们要加强对脑卒中的科普,我们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心脑血管病占老年人死亡的40%,加上慢性肺气肿、加上肿瘤,占老年人死亡近90%。这些疾病都是老年病,这些疾病明显的特点,无论是我们心脏的血管动脉硬化梗阻引起的心脏的缺血缺氧,叫心肌梗死,还是脑血管的动脉硬化引起的脑梗死,包括老年人的慢阻肺,还有包括癌症在内,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血缺氧。因此缺血缺氧,是夺取我们老年人健康和性命的一个公共的原因,因此有效地预防缺血缺氧,能够预防最常见疾病的最有效的一个切入点,或者我们称为靶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感悟,比如说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群岛的海域上,生活的一个民族叫巴瑶族人,他们世世代代都靠水下的这种打猎,什么采海参、寻找珍珠,他每次潜到水里去,都会潜到二三十米,最深能够达到五十米深,那么潜下去的时候,他只带一个打渔的猎枪,其他基本上都不带猎枪,戴上一个眼镜,每次下去可以在水下三十到五十米,能够停五分钟到十分钟,大家知道,三十米的这个压强是很大,他们在水下能够自然行走,能够打猎,那么他们消耗的体力是巨大的。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它会引起人体发生一系列的改变,研究发现,与陆地上耕地的这些人相比,巴瑶族人的脾脏增加2/3,就50%到75%这样的一个体积。所以这是跟我们这个进化论是一个道理,就是说这种不利的环境中,人体为了更好的生存,一定是产生抵抗这种不良环境的这样一种能力。这样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靠潜水能产生这样的抗低氧的能力,可以说比正常人提高五到十倍抗低氧能力,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的话, 90%的人都不会由于心梗导致死在院外。那么这种能力能不能达到呢,其实是我们医务人员特别关注的,也就是说通过非药物、非手术的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能够提升人体抗缺血 、缺氧衰老的,最重要因素的这种能力,是我们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我们团队应该是在自然现象中,也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发起者吕国蔚教授他现在已经快90岁了,他在60多年之前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他说人一旦不舒服,上了车就要吸氧,有没有一种办法,让我们这个人不吸氧,能抗缺氧。他就把鼠放在密封瓶子里面等着,鼠随着时间的延长缺血缺氧,它又喘气呼吸,这个时候,他就把这个瓶盖子打开,让这个瓶子里面氧气恢复正常,恢复正常以后,它这个呼吸也恢复正常以后,再把瓶盖子盖上的时候发现,这一次到从盖上瓶盖子,到出现喘气的这个时间就延长,然后他连续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一共训练6次,前5次每训练一次,它这个提升的幅度是更明显。

他把这样一个现象在1963年,就写到了教材里面去了,就是说人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我们可以训练用来防衰老,可以用来预防缺血缺氧性疾病。我们左边的图案是讲每训练一次,它的耐缺氧的时间几乎增加近一倍,然后把经过训练的鼠的脑子取出来,研磨成原浆,再注射到没有经过训练这个鼠的腹腔里面,这一次发现这个它耐缺氧能力也提升,提示什么?你注射的这个脑的原浆里面已经产生抗缺氧的物质,它的代谢也好,它的一些营养物质也好,已经产生了,说明反复的缺氧的训练这个让小鼠产生了抵抗力,这种抵抗力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

2019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三个科学家,其中一个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是约翰斯霍普金斯的,还有一个是牛津的,这三个教授从1991年开始做研究,他们后来发现一旦人体或者细胞缺血缺氧以后,人体自身能够感受到缺血缺氧,同时才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能够抗缺血缺氧,这个机制阐述很清楚,所以获得2019年的诺贝尔奖。而吕国卫教授带领我们团队,主要是针对临床上,怎么预防疾病,怎么能够抗衰老,让人类的器官更健康,就是转化成临床是我们重要目标,总的来说间隙性的缺血在预适应,它可以通过神经化学的机制产生这种保护作用。

2019年诺贝尔奖就进一步证实,人体或者生物体,或者细胞一旦缺氧以后,它就会黑雾化,就表达,它就说给人提的信息我缺氧了,缺氧以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表现,比如说红细胞数量增多心跳加快等等一系列的反应,这是低氧适应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内源性保护机制。实际上它产生的物质,我们可以把它说是内源性的药物,我们一般吃药是一天三顿或者一天一顿,那么你训练一次,就会产生一次的保护作用,它是内源性的药物,这种药物是自己产生的,它是不要储备条件的,它也不会过期,它也不会过量,也不会有副作用,所以这种内源性保护是我们未来。

我们团队,就用肢体反复缺血缺氧,产生血液缺氧的物质它随着血流会到全身,血流的这种阻断就跟我们量血压一样很安全,所以说我们通过上肢的5分钟的缺血,来休息5分钟,那五个来回产生了保护物质,足可以保护你的缺血性脑组织,这就是远隔缺血适应。

关于远隔缺血适应到底临床怎么样呢?欧洲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进一步证实,病人只要怀疑中风,在车上进行间断性地阻断,这个作用结果证实它是安全的,对脑中风的预防是有效的,尤其对脑出血来说它都是安全的。总的来说 ,通过缺血适应训练,能够让脑梗的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院内肺炎的发生率减少30%左右,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它通过缺血适应训练以后,让脑组织一旦发生脑梗以后,自身的炎症反应减低,导致脑损伤减轻。

总的来说,我们通过缺血适应训练,产生保护大脑的这样的机制,一共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保护我们人体的血脑屏障,在脑子里面我们的血液和大脑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时候,它有一个血脑屏障 ,它是为了保护脑组织,让有害的物质或者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脑内,但是这种血脑屏障一旦破坏以后,这些大分子物质进入脑内就会发生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所以说既然保护血脑屏障,这种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就降低。

第二个,它能够减少脑白质变性损伤,我们查体的时候,发现脑子里面有广泛的脑白质变性,对于一些小中风的病人进行缺血适应训练,它可以减少毛细血管堵塞造成的,这种脑白质变性,影响减少脑营养不良,从而减少这种记忆认知的,一系列的改变。

第三个就是条件内质网线粒体,线粒体是人体的能量储存的发电厂,没有线粒体就会出现一些能量的问题,无论是线粒体和内质网,受损就会引起细胞不可逆性的这种损害,所以说它第三个作用,是保护线粒体和内质网。

第四个一些关键的信号传导,能够发生脑的保护作用,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只要是血管慢性闭塞,给我足够的时间训练,我能让血管,能够产生非常好的血管网,而不需要做支架,不需要做开刀、做搭桥,特别是我们一些心梗,放完支架了又堵了,以往认为没办法,说没治了,不见得,只要你有足够的血管来源,我就可以通过训练产生很好的保护作用,这是它的另一个血管重塑的机制。

所以说我们研发了,缺血适应治疗仪,首先治疗最棘手的一个疾病,就是颅内的血管的狭窄,而且这种狭窄,已经发生过一次中风 ,理论上来说,他每年发生中风的风险是17到20%,我们通过这个研究发现,它能够使病人从每年的卒中的发生率17%降到百分之五六。既然对狭窄性中风是有效,那可以说对所有的血管狭窄的病变都是有效的,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在做核磁,做脑的成像的时候,有70到95的病人都会有脑白质变性,脑白质变性又叫小血管病变,又叫小的微出血,或者说小的脑白质营养不良,这些表现,发生比例很高,有些病人表现为记忆力不行,有些人表现为睡眠不行,有些人表现为协调不行,容易摔倒。

所以这种小血管疾病我们认为是个大问题,随之而来的会发生血管性痴呆,会发生大血管壁堵塞。小血管病有没有办法,告诉大家,目前所有的临床研究结果都是个阴性结果,就是说要换调整血压的药物,严格的抗血小板治疗等等,所有的神经营养的药物,结果都没有一个阳性结果。既然是大量的血管的缺血缺氧,动脉硬化引起缺血缺氧,缺血适应这种训练的方法,有没有效,结果是有效的,它不但能够控制它的发展,而且能够让人逆转,让人脑的白质的体积减少,特别让人兴奋的是,它会让你的记忆力能得到改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现,对我们很多脑子退化性疾病,比如说脑萎缩性疾病,甚至老年痴呆帕金森一些相关的,只有跟血流这种营养代谢而导致的这种认知的问题的,这些老年性疾病,它理论上的是都是有效的。

我们随后又做了一个研究,就是这个人脑子大血管,要开刀,要做手术,但是这手术对老年人来说还是有风险的,我们把这个病人分为两组,一组病人就正常做手术,一组病人让他回家先做两周的缺血适宜训练,训练两周以后再来做手术,发现这一组训练的病人做了训练以后,再做手术的话,发生颅内的小的栓塞的风险从41%降到15.9%,那就是说明,对有准备接受手术的病人,术前做缺血适应性训练能提升人体对一些手术的打击的这种抵抗能力,能够提升人体的身体的素质和状态。我们心血管和脑血管,它都属于同一个血液循环系统,都处于同样一个血液循环系统,一旦发生脑梗的病人,做心脏手术的病的时候,风险是很大,一旦发生心梗的病人,也做脑手术的时候风险也很大,对心脑联合病变的病人,我们术前做一些缺血适应训练,能提高人体的对麻醉手术过程中对心脑的打击。

这个研究是一个团队我们一起努力,通过让人体主动的(适应)不利的刺激,能够激发人体的这种对不利的打击的这种方法,就适应医学,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要把这种缺血缺氧这种训练,能变成一种抗缺血缺氧的一个效果,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很多,这个医学专家,能够走到科普一线来,能够给全国的老百姓克服,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是我们的一个最终目标。

我们希望把这样的技术,通过全国的这样的,我们的青年知识科学工作者,和我们的全国的医务人员,以及我们这样的一个科普专家,把这样的技术能够传出去,用我们最简单的技术,能够预防我们最可怕的疾病。

- END -

原标题:《心脑血管疾病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正在危及年轻人的生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