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i人,e人?当MBTI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身份证

2024-04-25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于海

“你的MBTI是什么?”

“我是entp,你呢?”

近年来,这些夹杂英文字母的“加密”对话,一直流行于青年群体的社交之中。

在认识新朋友,与老友叙旧时,这样的话题能够迅速地打开对话。许多年轻人用此划分人格来抱团取暖,寻找归属感。

马克思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出生、学习、工作、交往⋯⋯我们无时无刻不身处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我们习得知识,学会使用共同体的符号交流,逐渐拥有自我意识,提升思考的能力以培养心智,在持续地互动中成为人。

按照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员”,不论出色还是生涩。我们始终处在一个社会搭建的大舞台之上,扮演社会交给我们的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场景发挥不同的功能。

戈夫曼1922年生于加拿大,1945年获多伦多大学学士学位,随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53年获博士学位。1961年起,戈夫曼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执教;1968年,他辗转宾夕法尼亚大学。

到80年代已没有人怀疑戈夫曼是战后头等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散发出明快的智慧、动人的魅力;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家没有一个像戈夫曼那样同时为学术界和普通大众读者所着迷。

但是按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判断,戈夫曼通常不被列入主流社会学家的行列中,因他的研究范围和兴趣迥然不同于美国社会学的帕森斯、默顿的传统,而与以福柯、哈贝马斯和布迪厄等人代表的欧陆社会学相去更远。

戈夫曼的语言平白浅显,没有那些满脑子理论家自我意识的学者所热衷把玩的新奇术语。戈夫曼对人性的看法充满了尖锐的、震撼及醒觉人心的洞见,因此曾被人称为社会学的卡夫卡。

《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一书缘起于戈夫曼的博士论文,他曾对苏格兰一个海岛社区中的社会交际网络进行研究,在这份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这本书做成了互动论分析的又一经典或传统,这就是与戈夫曼名字完全连在一起的“拟剧论”。

戈夫曼开宗明义,指出本书所用之观点是拟剧论,其原理从舞台演出的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戈夫曼坦承以演戏喻人生无非老生常谈,莎士比亚岂不早就说过:“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和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要回答的问题简单说是两个:“人为什么演戏?”“人怎样演戏?”围绕这两个问题,戈夫曼发挥了互动论的“情境定义”(针对第一个问题)和“角色表演”概念,并贡献了“印象管理”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这三个概念可视为戈夫曼拟剧论话语的关键词。

“情境定义”可说是互动论中位居首席的概念,从托马斯提出情境定义,到米德的人的自我互动和互相扮演他人角色的符号性互动的思想,再到布鲁默对上述概念尤其是米德思想所作的系统化阐释。

但戈夫曼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一致定义的复杂和困难,因为情境中始终存在着大量可能使互动崩塌的因素和过程。

例如,如果客人照实说出对主人饭菜的不满,马上就会破坏气氛,使主人下不了台;再如果夫妻当着客人的面继续吵架,就会使客人十分尴尬。而通常客人会装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吵架的夫妻也会马上换上一副和好无事的面孔共同接待客人。这就像在演戏一样。

的确,在戈夫曼看来,为了维持有效的社会互动,为了维持符合社会期望的情境定义,人们岂不时时处处在演戏,何止于特定场合?

在社会舞台上,人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无论人们是否相信自己的表演,他总要设法创造出令观众相信的形象。

如果他是个医生,可能对他治愈某种疾病的能力不大自信,但他在病人面前会表现出有信心和镇静,使病人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当某人扮演一个角色时,他会含蓄地要求观察者认真对待在他们面前建立起来的印象。

他要求他们相信,他们所看到的人物实际上具有他看来好像拥有的品性;要求他们相信,他所表演的剧情将有其暗中希求于它的那种结局,总之,要求他们相信,事情就是它们看上去的模样。”

表演分前台和后台,在前台进行例行表演时,表演者会显出一种理想化的面孔,同时设法掩饰与其理想化形象不相吻合的情节和动机。后台既是化妆间也是卸妆室,回到后台的人便不再“像真的一样”;而观众如果未经邀请便冒失闯入后台,就会坏了表演的规矩,用戈夫曼的术语就叫使互动的情境定义崩塌。

因此成功的表演有赖于人情练达的观众的配合,而此老练配合又何尝不是一种表演?聪明的女学生为了维持与其男友的互动,常会装得自己很笨,而如果男友足够机敏知道女孩在作假,通常也不会去揭穿她,更可能善解人意地将此可爱的游戏玩下去。

问题已经清楚,“人怎样表演”的问题在戈夫曼就是在互动中人们如何管理他给予他人的印象的问题。人们有意或无意地都在利用一些技巧以使别人产生一种自己希望他们产生的印象,并使这种印象恰到好处地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客人对主人饭菜的溢美,女孩的装笨,都属于“印象管理”的技巧,但这并非是要存心骗人,而是为了能使互动维持下去,并在参与互动者之间共同促成一种全面的“情境定义”。

人这个字,最初的含义是一种面具,这也许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对下列事实的认识:每个人总是处处或多或少地自觉地在扮演着一种角色⋯⋯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互相认识;正是在这些角色中,我们认识了我们自己。

人只是一个面具?一个角色?当然不是,角色化的自我后面还有一个为表演忧心忡忡的自我:

不管正在扮演的角色是严肃的还是轻松的,是高贵的还是低下的,人们都会发现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一个为他的演出而忧心忡忡、备受煎熬的孤独的表演者。

在许多面具和各种角色背后,每个表演者往往都显出一种孤寂的神情,一种柔弱的未经社会化的神情,一种全神贯注、独自肩负着艰难而又险恶使命的神情。

人不可能完全社会化,面具的背后,就是那个的“人心惟危”自我:

表演所要求的表达一致指出了在我们的人性化自我与我们的社会化自我之间一个至关重要的差异。

作为人,我们也许只是被反复无常的情绪和变幻莫测的精力所驱使的动物,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在观众面前表演,我们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社会化自我与人性化自我之间的冲突,即为社会要求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冲突,这构成戈夫曼社会剧场的戏剧冲突。这是拟剧论的真正问题。

在全书大讲角色表演的种种桥段后,在结尾的最后一段,戈夫曼自己点出了拟剧论的宗旨:

在这里,舞台语言和舞台面具应该被弃置一旁,毕竟脚手架是用于建造他物的东西,搭建脚手架时,就应该知道它们将会被拆卸。

本报告并不关心潜入于日常生活中的剧场戏剧的所有方面,它关心的是人们日常接触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中那些只要人们彼此直接接触就会产生的实体结构。

在这一结构中,关键的因素是维持一个单一的情景定义。这种定义必须表达,而且是在不顾大量可能的崩溃危险的情况下来维持这种表达的。

我们身处社会之中,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断地被赋予不同的身份。在这些身份中,我们被卷入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

MBTI这类测试的存在帮助我们寻找“同类”,从而更有效地社交。我们享受孤独,但又渴望共鸣,期待找到另一批读懂你理解你的人。

心理测试为测试者认识自我指引了一个粗略的方向,但最终我们要回归到日常接触的现实世界。

(文本参考:《西方社会思想史(第四版)》,有删减)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四版)》于海 著

本书将西方社会思想及社会思想家置于历史潮流、文化传统和学术流派的背景中,以生活的社会逻辑和学理的历史逻辑为经纬,建构和解析从古希腊城邦社会学到当代文化社会学的西方社会思想演进历程,突出社会理论的时代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展示“思想的理趣和历史的韵律”。在对西方社会思想的分析观照中,同时亦表现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精神的独特领悟。

本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结构紧凑,议论深透;将哲理反思、历史考究与社会分析融为一体。一卷在手,西方两千五百年社会思想之景象尽收眼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