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揭榜:长三角8城上榜,生物领域合作空间大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谢秋伊
2023-12-07 16:4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发布了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Nature Index Science Cities)榜单中国自然科学发表份额首次超过美国,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区域城市群更是组团上榜,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

该榜单以2022年82个自然科学期刊中发表的文章份额(Share)为依据,对全球城市进行排名。在200个城市的全榜单中,共有34个中国城市(包括台北)上榜,比去年增加了4个席位,其中北京位列第1,上海排名第3。

中国自然科学发表首超美国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显示,2018-2023年中国自然科学发表份额以14.09%的平均增幅快速增长。11月实时数据显示,中国自然科学发表占比已超美国,成为全世界该领域核心期刊发表份额最多的国家。

2017年中国自然科学发表份额为美国的一半,7年内超越,离不开“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相关部门在论文发表关键指标、经费资源和促进国际合作、引进海外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推动。

来看分学科论文发表情况。化学领域论文占比最高,为43%,其次是生物领域论文,占比为31%。11%论文来自地球科学和环境,这个领域,尤其是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相关的研究,帮助中国科研城市排名快速上升。

中国分量的快速上升,也得益于拓展了科研国际合作。目前,中国自然科学国际合作指标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科技国际合作对象分别来自美国(41.88%)、德国(11.21%)、英国(10.86%)、澳大利亚(7.8%)和新加坡(6.84%)等。

除了国家政策、规划和科研资源配置外,中国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增长还依赖于“举国体制”的科研体系。在科技创新领域,举国体制是为实现国家特定目标,凝聚全国力量在特定科技创新领域集中攻关的体制机制。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通过梳理分析2023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数据库发现,中国城市的研发机构以公立高校和国有研发事业单位为主。比如,北京和上海的前十科研机构都是公立大学、国有事业单位和国家实验室。而美国城市的核心科研机构主要由私有企业、非营利机构、私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组成。

长三角城市群:生物领域协同空间大

在全球200个进榜的全球城市中,34个中国城市(包括台湾、香港)上榜,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长江中游等12个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是上榜城市最多,累计占比最高。

细看长三角城市群,不同城市的优势有差别。

在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环境和生物四个自然科学领域中,上海没有“偏科”,在物理、化学领域全球位列第2,在地球科学&环境领域排名第5,生物排名第6。这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的成果之一。2022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R&D)经费比例达到10%,是长三角地区R&D投入最高的城市。

相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江苏省科研经费集中在试验发展中。2021年,江苏省R&D经费中91%用于试验发展。其中,南京的自然科学研发水平高于苏州,因为其大学基础更强——南京大学贡献了南京44.26%的研发份额。

杭州的自然科学发表得益于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尤其是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的贡献。浙江大学贡献了杭州75.34%的发表份额,而阿里巴巴集团在全球自然科学发表榜单(企业篇)中排第37名,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排名第2(第一深圳华大基因)。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的研发活动主要来自和浙江大学与之江实验室合作。

合肥排名从2021年第20位上升至2023年第13位,这与安徽省快速增长的R&D经费呼应。安徽省R&D经费以每年100亿左右的速度成长,2017年为564.92亿元,2022年增长到1152.5亿元。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贡献了合肥82.05%的发表份额。

从区域产业协同角度来看,近期长三角城市自然科学研究综合实力提升,与政策推动密切相关。2020年,科技部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提到,长三角区域要“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

2022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与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跟进制定《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到要联合建立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和领军企业,共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长三角重点城市全球排名(分学科)雷达图

从上图可知,未来,长三角主要城市在生物领域可“取长补短”,有合作空间。上海可依靠研发优势引领长三角其它城市发展。在上述两份政策文件中,“生物”一共被提到15次,是优先发展方向中被提及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进一步说,长三角生物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可综合上海的基础研究能力、江苏的产业基础、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合肥快速上升的研发投入,协调重点高校、企业、产业和政府单位,合理调配研发资源等等。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