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未见面的达·芬奇与唐伯虎,到底如何“对话”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陆林汉 陆斯嘉
2023-12-09 20:21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澎湃观展|走进上博“对话达·芬奇”特展。(04:01)
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将于12月10日开幕。此次展览也是上海博物馆首次打造的东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展,达·芬奇领衔的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和18件上博馆藏古代绘画名品如何开启“对话”,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展览开幕临近,澎湃新闻12月9日先后采访了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与意方策展人,听他们解读这一展览的“中西对话”。

“此次展览可以说是国内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绘画对话展,从展览的筹备和呈现都面临很多难度。”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对澎湃新闻说,从学术研究来说,需要东西方兼顾;其次还需要有丰富的藏品去体现。“可以说只有学术研究和丰富的馆藏相叠加才能促成这一展览。”

此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就着意突出“对话”,通过空间上的呼应,将中西方作品完美融合于一个展厅。展厅设计分了好几个空间,由蓝、粉、橙等“马卡龙色”作为区分,空间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步行其间,曲径通幽,一种浪漫、唯美的氛围感在展厅内流通。

展览现场

达·芬奇领衔的18幅西方艺术作品位于主轴线上贯穿整个展厅,18幅中国的绘画作品则以半包围形式,围绕主轴线展开叙事。位于中轴线正中位置的是达·芬奇《头发飘逸的女子》,而这也是整个展厅绝对的“C”位,站在这幅画作前,透过展墙上的拱门和花窗,可以从不同角度遥望见本次展览中最重量级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展览现场

往左上,可看到明代唐伯虎代表作《秋风纨扇图》。画面中央立于斜坡回望的仕女与侧脸相对,双目低垂的头发飘逸女子正好形成一个斜角的对望。

“听起来感觉文艺复兴、达芬奇的时代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对应的就是我们的明代,中国绘画已经历几轮发展。”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说,“从时间维度来看,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文化艺术中心是佛罗伦萨地区,对应同时期中国的吴门地区,他们有‘文艺复兴三杰’,我们有‘明四家’,此处选择了唐伯虎与达·芬奇对话,同时也是两个天才少年的对话,他们都年少成名。”

《秋风纨扇图轴》是唐伯虎晚年的佳作,描绘了一位面容清润柔婉的仕女立于庭院一隅,执扇沉思。这幅作品正是画家借西汉班婕妤的文学典故比喻自身,感叹身世沉浮、世态炎凉的自我写照。《头发飘逸的女子》则描绘了一位颔首俯视的女性,与达·芬奇笔下许多其他肖像画一样,这幅作品极具神韵,达·芬奇用细小的波浪形笔触勾勒出女子头发轮廓,使其看起来似乎随风飘动。

唐寅(1470—1523 年) 约1520年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 约1492-1501年 帕尔马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的技法和风格在达·芬奇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凌利中说,“它飘逸、神秘的感觉是通过非常写意的画法,有的学者认为是他未完成导致,也有的学者认为他是在刻意追求这样一种不完整的风格,能够给人留下思考、遐想的空间,这幅画跟我们东方中国画的神韵非常接近。”

展览现场

《秋风纨扇图轴》创作约晚于《头发飘逸的女子》十几二十年, 而在即将重新开放的中国历代绘画馆中,他们特意选取了唐伯虎《黄茅小景图卷》,这幅作品跟达·芬奇《头发飘逸的女子》创作年份差不多。“特展可以展示的作品有限,如果观众还想了解更多十五世纪吴门地区书画艺术,可以来书画馆继续观赏。”

五代 佚名 约960年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

往右侧恰好又可以看到上博馆藏另一件国宝级画作——五代《闸口盘车图卷》。《闸口盘车图》卷是唐宋时期水利兴盛的实证。五十余位人物穿梭其间,或磨面扛粮,或行乐饮酒,熙熙攘攘,雍雍穆穆。其中彩楼、欢门、酒帘、独轮车,详尽严谨,可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相互印证,富于理性精神。图中的水磨与水击面罗,展现了古人对于水力应用的杰出成就。徜徉展厅,观众也可在展厅找到与之相呼应的西方绘画作品,如达·芬奇的《大型人力轮·大西洋古抄本》,体现的是艺术家用科学严谨的观念创作,以及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

佚名《 闸口盘车图卷》(局部), 五代 ,上海博物馆藏

达·芬奇《 配备四把十字弓的机械》(局部) ,约 1485-1487 年, 《大西洋古抄本》 1070r 页(前 387v-a 页),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和美术馆 藏

“从绘画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这幅画是完美结合了,既是艺术品,又展示了我们科技的先进。”  凌利中说,“从风格史角度看,达芬奇所处时代崇尚理性、科学,研究自然界的明暗、透视,对应中国画的写实画风,所以我们也选取加入了写实风格的五代、北宋作品,五代《闸口盘车图卷》正是体现了我们另一个维度的对照。”

展览中,相同的绘画题材,中西方画家的表现手法与风格迥异,从元人《长松系马图》和达·芬奇的手稿《马》可见一斑。

(传)赵雍《 长松系马图轴》(局部) ,约 1360 年 ,上海博物馆藏

达·芬奇《 火炮发射场景和一匹马》(局部), 1503 年,《大西洋古抄本》72r页,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和美术馆藏

达·芬奇画马为研究之用而作,他一生作创作了无数马的形象,曾毛遂自荐为米兰公爵斯福尔扎塑青铜骑马像,最终虽未落实,但留下了宝贵的手稿。他的这些手稿基本都是对马的局部形象的研究,包括腿部、身体肌肉,骨骼、线条走向等。赵雍所作之马悠然自得,神韵皆具,相比之下,达·芬奇的马是更为具象,虽较中国的画马神韵不足,但更具科学性,符合解剖结构。“ 这种差异,基于中西方绘画的观念有别。”凌利中说。

梁楷(活动于 12-13 世纪) 约1204年 纸本水墨 上海博物馆

此外,观众还可以从展出的《白描道君像》、(传)仇英《送子观音图轴》等作品中找到东西方艺术之间“蛛丝马迹”的呼应和对话。《白描道君像》本身也是一件大型壁画的画稿,这类白描画稿在宋代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而达·芬奇包括展出的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腿》,它们都是大型雕塑或者绘画的手稿。此外,从题材来看它属于宗教题材,画面描绘了天上、人间、地狱,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神曲》其很多题材来自于宗教。

《腿》,约1524-1525年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佛罗伦萨博那罗蒂之家

意方策展人之一,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如何理解展览呈现的这种东西方艺术的对话,更需要观众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因为不管是达·芬奇、唐伯虎抑或是展厅内的任何一位中西方艺术家,他们都未曾见过面,真正的对话并没有在他们之间发生。“但是我们将这些艺术作品放在这里,希望观众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发现,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共同点其实非常多,艺术家把作品创作出来之后,他的杰作就属于全人类。”

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顾维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