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区委书记|科创力量在这里凝聚,上海普陀如何搭台做“红娘”?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2023-12-12 14:45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大调研 >
字号

“普陀的科创资源很多,希望各类创新主体从最早的相互隔离的自转,到政府搭台的公转,再到更高层次的相互融合的自转,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普陀区区委书记姜冬冬

主题教育进行时,上海各区如何直面矛盾,办实事,解难题?

12月11日起,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携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推出《2023 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融媒访谈,本期对话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

举办科创集市,为企业搭建平台寻找合作伙伴

“过去,普陀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产业结构相对来说主要是一些传统产业,经过这些年的转型发展,像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的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已经从三年前的20%左右,到现在的40%左右,几乎翻了一倍。”姜冬冬坦言,“在培育新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跟科技创新有关的资源集聚在普陀,通过‘中华武数’平台凝聚起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中华武数”是当前普陀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热词”,这四个字分别取自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这四大平台中的关键字。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位于半马苏河广场的“中华武数”科创集市,是此次对话走访的第一站。集市上摆出了一个个摊位,既有一些初创型企业,也有高校、科研院所、银行等投融资平台。2023年以来,普陀区已经累计举办了4场这样的科创集市。

“每一次举办科创集市,我们都会事先收集一些企业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分门别类找到相关政府部门、银行机构等提供资金、金融、人才等服务的单位,包括高校、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把他们聚在一起,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路演,带着需求来‘赶集’。”姜冬冬介绍。

姜冬冬指出,“普陀区的科创资源其实很多,国家级、市区级科创平台大大小小就有近100家,我们搭建这一平台之后,各类创新主体就热络起来了。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样,刚开始不认识,介绍人很关键,但慢慢地,两个人熟络了,介绍人不能一直在。现在好多科创平台和企业就自己联络起来了,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人才是科创核心,让青年人才在这里安家

作为武宁创新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电器科学研究所(简称电科所)也是此次访谈的重要一站。

地处武宁路沿线的电科所,长期扎根普陀,距今已有70年历史,它既是上海市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也是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

姜冬冬介绍,国内机器人行业相关的很多标准都是电科所来牵头制定的,而国内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也都要送到这里来检测靠不靠谱、行不行。

在这样一家重量级科创企业中,机器人研发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其中不乏00后,部分为上海人,也有来自其他省市的青年人才。

如何留住这些人才?

姜冬冬表示,人才是科创的核心,针对刚毕业的青年人,普陀区有不同类型的保障型住房,有的是单位内部宿舍,如果单位没有,区域内也可以统筹,提供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性住房等,可以满足青年人的不同需求,将他们留在上海、留在普陀。

姜冬冬还指出,当前,普陀区还在全区范围内推出“人靠谱、才无忧”政策,包括人才优享卡以及吸引人才的若干政策,包含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同时,姜冬冬也强调,武宁创新共同体不局限于武宁路沿线,也不局限于普陀区,甚至不仅仅局限于上海,“我们要把长三角乃至全国有着相同价值观的创新主体凝聚在一起,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昔日城中村,华丽转身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早在2021年12月,上海提出建设“国际数字广告之都”的发展目标,普陀区就在全市率先试点创建数字广告园区。经多次专题会议、走访调研、实地勘查,最终明确园区公共服务空间落址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并以真如副中心鸿企大厦为中心,联动周边商办楼宇,引进数字广告上下游企业,高标准打造市级数字广告园区。

“目前,这一园区已经吸引了100多家数字广告企业入驻,如剧星传媒、利欧数字,都是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也举办了很多场活动。我们希望在这个楼里面推动数字广告产业集聚发展,把‘上下游’变成‘上下楼’。”姜冬冬说。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鸿企大厦中的“鸿企”,取自“红旗”的谐音,其所在地块即为红旗村。姜冬冬有感而发,原来的红旗村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经过这些年的改造,今年年内已全部改造完成,跟原来红旗村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商务以外,我们的文化、体育配套也在真如这个地区。现在这里叫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在海纳小镇这个范围内,整个配套非常齐全。”姜冬冬进一步介绍,譬如有全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山姆会员店,还有盒马X会员店等等,在这里无论生活工作都很便利。

谈到新的一年,姜冬冬期待各类主体携起手把事情做得更好,让老百姓在发展过程中享受到红利,“希望能够集聚更多力量,由量变到质变,我们非常乐意做这个‘红娘’,牵线搭桥,通过我们把炉火烧旺,也迸发出更多合作的火花。”

    责任编辑:鞠文韬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