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细节|体验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及其他

Bulbasaur
2018-10-30 12:50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9月1日,笔者过关到香港参加西九龙高铁站的开放日活动。因不幸掉队,所以独自参观了车站,此后一个人在九龙和新界游走,观察到了香港的交通系统和街道的一些有趣细节。

西九龙高铁站

按原计划,我先要从元朗到观塘搭乘开放日活动专线。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等进入九龙时,已接近下午开放入场时间。同行的伙伴已抵达西铁线柯士甸站排队等候入场,我乘坐的巴士却在陡峭多弯的快速路上一路飞奔,直到九龙东部的黄大仙,才抵达第一个可以近距离换乘的港铁站。

转乘了两次,我搭上翻新大修之后的西铁线近畿川崎列车。作为沙中线工程的一部分,这些列车被送回了原厂进行重编组和翻新。

尽管之前有所耳闻,但上车后,还是被新增的几处屏幕吸引住了。车厢连接处布置了两块液晶屏幕,分别以中文和英文显示下一站等信息。而最令人惊异的,是车门上方的液晶显示屏,不仅显示全线站点和换乘线路,而且还能显示当前停站换乘线路的全部站点,或是显示线路局部,以聚焦后面将到达的几个站点。到站时,除了屏幕底部的安全提示外,整个屏幕只显示硕大的中英文站名,简洁易读。

车厢连接处的两个小型液晶屏幕。

地铁列车使用大尺寸液晶屏幕作为PIDS(乘客信息显示系统),是近年的潮流。对此,内地城市应用得比香港更早,但能做到这样美观和清晰的几乎没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地铁,2016年的新线路,列车上液晶屏幕尺寸稍小,上面又有日期时间等许多重要性低的信息和图形,甚至与乘客没有太大关系的运营商标志也占据了显眼位置,进一步挤压站点信息显示空间。本来液晶屏幕可以综合闪灯图利于概览全貌和LED滚动走字屏幕简洁清晰的特点,但糟糕的版式却令乘客读取信息时颇费眼力。

深圳地铁7号线的PIDS液晶屏幕,摄于2016年线路开通当日。且不论美学上的差距,这片尺寸已经不大的屏幕上十分拥挤,信噪比低,至少“终点站 太安”和“西丽湖 → 太安”已经属于重复的信息。

终于抵达指定的柯士甸站D2出口。西九龙站和柯士甸站在建筑上连为一体,以空中连廊连接柯士甸站D2出口的是西九龙站N出口。内地的大型高铁车站,多数是检票口分为A、B两侧,而出站亦是使用A和B,加上附近地铁车站的出入口,最多会重复三次。加之出入站必经的广场大多以东南西北命名,高铁出站口编号也应当对应(例如使用E或W作编号),除了减少犹豫的旅客在出站通道造成的拥挤,或许也可大幅减少旅客与接站亲友分隔两个广场却没有通道可穿过站房的窘境。

西九龙站及高铁的指示牌,当日的头号拍照热点,高速铁路也和地铁一样被编配了标志色。

若要用最简短的语言评价西九龙站的建筑,可能是“有趣且实用”。车站在平面布置采用了不对称的曲线设计,单独为售票区设一层(亦即当日参观主要范围B1层),相信可以缓冲入站的人流,而无须大而无当的站前广场。在参观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哪里的楼面和墙壁是整齐划一的单调直线。

出口指示牌和倾斜的屋顶。

售票窗口和询问处配备的打票机,和内地很多高铁站的同款。有趣的是,背面标签生产日期是2013年11月,也就是在仓库放了4年多。

在参观过程中发生了两个小插曲。下到B1层后,看到指示牌,我便决定体验一下西九龙站的洗手间。出来时留意到洗手间门口性别标志下面似乎有一小行类似盲文的图案。在拍摄时,有位工作人员阿姨凑过来说:“你系(女厕)度影乜嘢啊(你在女厕门口拍什么)?”然后,她也用手摸了一下,确认和我一样感受不到凸起。

男厕标志下方疑似盲文的图案。

回来后,我查到香港盲人辅导会的一本小册子,视障人士确实可通过门上的标志(男厕三角形、女厕圆形)和墙上的点字(盲文)来分辨男女厕所。

西九龙站配备了相当多的售票机,人工窗口也比预期中要多。当天开放了小部分售票机,每台机器有一位工作人员驻守,用证件为参观者实地演示如何购票和取票。旁边一对香港年轻夫妇开始纠结一个问题:实名制下,还能不能像买广九直通车一样,在不上网的情况下,用同行者的证件号码为其购票?我试图和他们解释,这种情况下只能上网买,而已经声音沙哑、负责这台售票机的高大帅哥职员也无法完全解除他们的疑惑。最后售票处的解释是:可以使用证件副本(复印件)订票,但取票时必须使用原件。

这对夫妇的问题可能看起来有点钻牛角尖。但反过来看,内地乘客对实名制和网上购票压倒窗口购票,还有网上购票所需的技能门槛导致不公平,已默默地接受了。

香港西九龙站人工售票窗口。

西九龙站只是没有站前广场而已,它的绿化广场在屋顶上。也就是说,车站建筑兼作休闲用途,使用者可以随着绿化屋顶走到车站最高点。这样的屋顶,相比标榜用钢量多少万吨、跨度多少米,却增加空调的能源负荷的那些设施,实用性要好得多。欠缺美感的标志性红色隶书站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

西九龙站屋顶绿化广场。

观塘兜兜转转

从指定出口领到了礼物,我结束了高铁车站参观,经过一条与来时相仿的连廊,便是机场快线九龙站所在的综合体。

这条一侧是对外落地窗的封闭走廊,没有空调,但是也安置了几台吹风机,途人不感闷热。另一侧像是教室,看门牌是幼儿园和一个NGO的办公室,中间夹着上盖住宅的出入口。再从一条扶梯下楼,便是巨大的公共交通交汇处(巴士总站)。

公众通道布置的吹风机。

巴士总站的角落聚集了十多个人,看起来是初中到大学的年纪。多数人带有相机,他们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巴士迷。

在香港的年轻人当中,巴士算是比较普遍的亚文化和业余爱好。除了多个论坛和网站,最为有名的应该算wikia上面的“香港巴士大典”——这是一个关于香港巴士的百科全书,有超过13500个页面,除了包括临时线路在内的每条出现过的线路的车费、走向、时间等巨细靡遗的信息,甚至还有可追溯到1930年代的历史和当时的相关事件。不得不让人叹服于这个群体的专注和热情。而这份专注和热情,有时也为这个群体带来外部争议和内部分歧。

在九龙站总站守候西九龙站开放日专线X215车辆的巴士迷。

我的目标是,体验只在西九龙高铁车站开放这两天服务的九龙巴士X215线。原本的计划是,先从元朗到观塘转乘X215到西九龙参观,但这样可能错过开放入场时段,临时改为了体验散场方向。

从观塘开来的金色Enviro 500 MMC双层巴士抵达了九龙站,快门声响成一片,还有人一边下车,一边跟车长(司机)打招呼。“点解系荔厂车嘅?(为什么是荔枝角车厂配属的车?)”

留意到挡风玻璃上车辆编号前的字母L,我奇怪,为什么用九龙西北的车跑往东九龙的线。旁边的中学生答,今天是从各个车厂搜刮后备车支援。车头一张纸所写的“通宵车”证实了这一点,这台车很可能负责通宵线路,平时白天应该不出来。上层前排还有一个空座,我就这么坐在了巴士迷们中间。路上我不断调整用词,适时使用英文单词,想看看他们是否会从粤语识别出我来自哪里。虽然问出了车顶天线加保护盖会不会超高这种问题,但旁边这位的话题——本线路票价偏低以及215X高峰时段应该改道——还是能在友好而尴尬的气氛中接下去,直到在观塘下车。

走过架在环岛上方熙熙攘攘的观塘地铁站站厅,在动线设计主旨就是困住顾客的迷宫一般的APM商场觅食未果,走近了对面的观塘广场。上楼之后,仿佛回到了深圳华强北,多数店铺都是售卖手机配件的维修店,间或有两间不知底细、菜单繁杂的熟食铺,低矮的走廊天花板上到处垂挂着招徕生意的横幅。上下楼的扶梯应该是最窄的0.6米规格,这也算是寸土寸金的香港的特色。楼内有一间赛马会的投注店,在门外看,里面全是老人。

观塘广场内部,与交叉动线的现代化商场形成鲜明对比。

吃完下楼,买了两大盒“平到笑”(便宜到笑,价格相当于内地进口牛奶一半)的斯洛文尼亚牛奶,往观塘码头走去。这是一条往海边的单行道,但步履匆匆的行人多数朝我的相反方向走去。等我意识到的时候,附近已经安静冷清,只有昏黄的街灯照在绿紫相间的邮筒上。

中国内地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通邮区域和人口逐年萎缩的地区,邮政业务量和服务质量双双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急速城市化导致大量地方没有分配门牌号甚至路名地址,收不到平信,于是几块钱的发票也用快递,背后是人们对平信的不再信任。邮寄时必须要填准确邮政编码的是几大外资国际快递公司,而私有化的英国皇家邮政寄送普通包裹的速度和大陆民营快递公司相当,颇为讽刺。

观塘街边的邮筒。香港没有邮政编码。

冷清的街道,背后的原因是观塘以工业大厦和写字楼等商业建筑为主,住宅偏少。与欧美国家城市的市中心相似,土地的混合利用率偏低,令街道缺乏全天候的活力,进而影响商业氛围和治安。

行走元朗的日与夜

登上观塘码头晚上8点准时开出的268C返回元朗。九龙和新界的公共汽车编号按地理分区,例如,数字部分末尾是68的,就是元朗区线路。根据资料,这条行走大段快速路的线路,平均速度达到了26km/h;车外线路牌也会显示“九龙东特快”。

驾驶这台红色新车的师傅发型很潮,除了上车时耐心和我确认没有坐错车(在站牌隔壁车道发车)外,到了终点朗屏站下班后,还主动折回为另一个坐到终点的乘客指路。这些年陆港矛盾频生,地铁论坛里也有上海朋友,除了体验港铁的路费以外,来港一分钱不花,不清楚他是否之前受过粗暴对待。我想,作为访港游客,自己和他的最大不同在于,语言和本地人相通。想到这里,不禁感叹上帝建造巴别塔的威力。

显示宣传页的侧面线路牌。

中午来时在元朗大马路下车,把268C的起点记成了朗屏邨,又中途应变下车折回西九龙。现在回程,才满足了乘毕全程这个强迫症一般的想法。又顺着西铁线的高架轨道,向刚刚在车上经过的元朗站走去。这一路都不是一般游客会来的地方,属于元朗墟市和乡郊原住民村落交界,十分安静。

一处公园旁的公厕,惊奇地发现男厕里面也有供婴儿换尿布用的折叠护理台。

这天的运气不错,在元朗站等来的是大屿山巴士公司最新的曼恩(MAN)A95双层巴士。这款行驶于B2线来往深圳湾口岸的德国车,我中午便在路上远远见过一面,侧面是有白色大N字的绿色涂装。晚上真正上车体验,发现车厢明亮避震柔软,和自家那些灯光昏暗而且悬挂硬得龇牙咧嘴的电动车完全不同,也印证了之前在网上看到的说法。九龙巴士那些英国丹尼士的空气悬挂,偏硬而舒适度略差。但大屿山巴士这两年才加装报站系统,车上所见的屏幕贴有“测试中”,上层空座显示器也没有启用,倒是报站播音员的一口港普实在让人忍不住笑。

开往福田口岸的九龙巴士B1线末班车,可见客似云来。

目测由于本周末天气不佳,深圳湾口岸过关人流稀少。回到内地一侧,并没有见到惯常的排队等车长龙。深圳湾口岸要配建地铁的呼声由来已久,一是由于道路设计不当堵车严重,二是公共汽车输送能力太低——这一情况在线路不多的港方却罕有耳闻,B2和B3系线路都使用最长达12.8米、装有行李架的双层巴士,一班车轻松载运过百人。

这天巧遇工作日晚一小时一班车的深方245路,抽调一台车做直达地铁站的节假日专线。快下车时和司机攀谈,才发现这班车票价上调到了3元。想了想,好像也没问题,只是没有补贴不多加车做亏本生意的,好像是刚才那一边的公司。

    责任编辑:王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