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时候得不到的,我现在狂买,“报复性补偿行为”怎么回事?

2024-01-09 07: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囤积化妆品的烦恼,言言有个朋友就是这样。

每当她路过专柜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买买买,时间一长,家里的化妆品多到3年都用不完,过期的更是数不胜数。

她也明白这样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购买时的满足感让她觉得特别开心,但到家看着那一堆,又会开始自责。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这种忍不住购买的冲动消费还不止是化妆品。

不少人表示:不知为何,看到衣服、零食、玩具、杂志等等小时候家长总是不让买的东西时,就总想忍不住买下来,即使现在的自己并不是那么想要。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这种现象尤其出现在被“穷养”长大的80、90后们,因为小时候常常求而不得,长大后就会对那个物件十分迷恋,而且还是特别严重的那种。

因为小时候的自己没有能力得到,于是早就开始期盼:等我长大之后,就会一股脑儿的把曾经缺失的那些快乐,一下子全部填补回来。

这种“报复性补偿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我们的消费观念。跨越十几年的愿望,真的会影响我们很久很久。

01

“报复”是我们补救自己的方式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似乎大家从小就就有一些求而不得的东西,家长觉得“贵”、“不值得”,所以未能拥有。

如今长大后,手里也有了自己的存款,对付年少时光的空白,“报复”是我们最直接的补救方式。和逆反心理差不多,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就偏要做什么。(只不过时间拖得比较久而已)

于是当年轻人积累了第一笔积蓄后,最先“补偿”的就是童年的自己。

不健康的零食是要买的,奶茶是要随便喝的,料也是随便加的……父母的规训出来的“奢侈品”,在如今我们的眼中,就是最平凡不过日常。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曾经因为物质匮乏而产生的自卑,对现在的打工人来说最不是问题。

看到特大包装的旺旺大礼包,印象里一直觉得要一两百才能买,没想到长大后发现只要二十多元就可以买到,这位网友直接给孩子买了一大包,也给自己买了一大包。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8岁未完成的钢琴梦,难道还要让28岁的自己学着父母的口吻拒绝吗?不可能,必须安排!把自己当小孩,重新宠爱一遍!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谁说只有生日才能吃到蛋糕呢?或许只有小时候的自己才会信吧。为了完成童年的心愿,这位网友一下子定了两个蛋糕,这叫实现“蛋糕自由”。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小时候舍不得买的东西,长大了才发现,原来并不贵,也不那么奢侈。但是这些遗憾却像一粒深埋在心里的种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02

我们所缺失的不止这些

有没有发现,小时候特别馋的零食,现在吃起来好像也就一般般。

一些心愿达成之后,我们发现这场“报复”好像并没有来时那么爽快。虽然成功了,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

用物质堆砌起来的心理防线,并没有想象中的坚硬,它逐渐被另一些情绪侵蚀。

就像易立竞在《展开说说》里讲到的:“喜悦在通往喜悦的道路上,消失了。”为了找回年少时缺失的那份快乐,我们报复性地补救,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即使吃到了喝到了拥有到了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它所能带来的快乐也不及童年初见时的一星半点儿。

如同那颗小小的健达奇趣蛋,现在的大家应该没有人买不起,拆开来看也只是可可球+牛奶的普通食品,甚至白送到手里,或许也会因为嫌弃太甜而不愿意吃。

▲图源:小红书博主@我最近在练习高情商回复

可放在以前,就是父母绝不会给买的梦中情品,是她们口中没必要、快放回去的零食,它代表的那份懵懂的好奇,也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意义。

还有《家有儿女》中刘星小雨常喝的各种口味的高乐高,也是如此,小时候平等羡慕所有能拥有它的同学们!但即使现在还能喝到,开心程度也会大打折扣吧。

▲图源:小红书博主@见外

因为我们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了,想要的东西已经变了,缺失的快乐没办法补偿回来了。

根据淘宝平台的统计,每年有7000万成年人为自己购买玩具。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因为小时候当玩具被家长找理由没收、送人后,那个陪伴了自己很久,能寄托感情的符号也不存在了。直到成年了,玩具才通过另一种方式回到自己手中,并且永远不会被父母拿走。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心理学上说人之所以会持续做某件事,或者说持续某个行为,一定是因为行为导致了结果,而这个结果也让行为得到了强化。

比如玩手机可以帮助你解闷,缓解寂寞,所以就算你觉得玩手机对眼睛不好、浪费时间,你也不会停止。对于弥补式的购买欲也是如此。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似乎只有获得那些童年的“朋友”,持续拥有它们的陪伴,才能够放下那些阴暗的情绪,带着理想策马闯荡世界。

03

爱自己,多晚都不算晚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的物质匮乏不仅创伤了那时候的自己,还就像一潭沼泽一样影响着当下。而成年的我们在重养和宴请童年的自己一遍时,也是拉了自己一把。

毕竟“年少不可得之物,终将困其一生”。也许父母只觉得是胡闹任性,但只有你自己会说:“其实你配得上那些。”

▲图源:网络资源整理

但购买只是回馈自己的第一步,因为随着你的消费次数和补偿次数越来越多,得到的快乐却会慢慢减弱。

它只能作为抚慰的初级手段,会将“获得”的满足暂时保鲜一阵子。

适当的补偿童年,是爱自己、治愈自己的方式,但为了治愈过去的痛苦,而补偿过度的话,也会迎来新的痛苦,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

如同这位博主所提到的经历,对童年缺失的过量补偿,被异化成了囤积癖的一种体现。

▲图源:小红书博主@别来烦我

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补偿过去,但过量的消费,所带来入不敷出的后果,反而结结实实影响着现在和未来的人生。

所以,对于抱有遗憾的过去,我们拥有的选择其实不止“报复”这一种,你也可以接纳或者告别。

那些物质的、外在的东西只是塞满身体的稻草,虽然有饱腹感,但你也清楚,不可能一直如此,只有真正找到内心的那份被认可、被爱的感觉,血肉才会疯长。

我们要从物质的补偿中,找到宠爱自己的方式,再从物质中摘出来,接纳自己的真实需求,才是真正解除童年缺失的方法。

人生不是单选题,不要牺牲掉现在的生活去弥补过去的伤痛,忽略未来的无限可能。

谁的青春会完美呢,年少的自己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坚强。只有勇敢地告别过去才能够拥抱未来,不是吗?

好好浇灌现在的自己吧,或许你正在活成小时候理想中的模样!

策划:Judy  监制:Phyllis

排版:熊仔

审稿:言安堂研究院

本文由言安堂内容团队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支持原创,抄袭可耻,转载请联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